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本质与路径探索

2021-12-09 22:49赵云亭张祖平叶淑静
上海城市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

赵云亭 张祖平 叶淑静

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健全城市服务 建设人民城市”,共有8位专家学者针对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属性、老龄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瓶颈以及公共服务研究的特征等问题,全面分析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海市和江苏省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城市公共服务及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研究的脉络等具体实际,提出要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探索适合城市公共服务韧性的营造技术与管理体系等建议措施。

摘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加强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范畴,其目标是培育和凝聚具有政治觉悟、现代文明意识和能力的广大群众参与到城市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政治性、引领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属性。来自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调研材料显示: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品牌项目、凝聚群众、助推社区治理、壮大志愿队伍、整合资源是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同时,存在“重硬轻软”、资源整合有待深化、志愿者队伍结构不合理、骨干人员交流培训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深化内涵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互动交流培训机制和进一步整合资源的推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本质;路径探索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6.001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加强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选取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率先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2019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展深化试点工作,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总量从50个扩大到500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党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党内法规和文件,都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出明确要求。《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各试点县(市、区)开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主要是在拓展深化试点工作后展开,经一年多时间努力,一方面,各城市按中央要求切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建设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基于对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对当前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和问题困境进行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建议,以期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成效和质量。

一、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本质与建设目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是一项新事物,从中央到地方尚处于建设和探索的初期阶段。确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是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概念,由多个术语组合而成,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一术语都有具體内涵。“新时代”是指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这一历史方位成为各项战略部署的总纲。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符合总纲要求,具有新内容、新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文明”是社会存有的一种内在精神属性,新时代文明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主要任务。[1]实践就是要结合新时代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中心”是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通过中心建设实现理论宣传、资源整合、指挥协调、服务提供等功能,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落地。综合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通过整合力量和资源,以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全民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化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凝聚群众投身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从上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内涵中可以看出,其核心是“文明”,本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范畴。[2]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是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并指出实践性是文明的本质属性,它从实践中来,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3]而精神文明是人类在特定发展阶段作用于客观世界而形成的精神成果,是社会发展状态和人们思想意识的集中反映,彰显的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引、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能够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凝聚力、驱动力和创造力。精神文明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精神文明的形成往往滞后于物质文明实践,因此,围绕时代发展阶段和要求,面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加快其形成速度,让精神文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背景。

精神文明具有时代属性,只有适合和满足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文明才是有价值的和值得培育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目标。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明素养要能充分反映“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内核,满足助推“民族复兴”的要求。从城市基层社会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明状况来看,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差距,而且还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包括邪教思想、错误思潮的侵蚀和误导。具体来看,一方面是人的思想意识和文明意识的现代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文明自信不足,具体表现在民众的文明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认同意识(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明自信程度的不足。民众当前的精神文明状况难以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也成为当前国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引领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政治性强调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設的使命和高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防止群众思想受到邪教势力和黑恶势力的腐蚀和诱导。引领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定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通过对群众的思想引领、行为引领,带动群众参与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困境化解中,例如社区治理、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等。实践性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核心属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在实践创新中服务群众、感染群众、引领群众。群众性指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对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是面向广大群众,对其政治思想、文明素养和参与能力进行重塑和提升,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众基础。

推进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是要在传思想、育新人、提民智、聚民心的过程中,将具有现代化思想、理念和能力的广大群众凝聚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所以,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本质和实践目标是育现代新人、成社会发展动力。

二、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城市,上海市立足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主动作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符合上海特色的建设经验,这也为全国范围内城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了样本。

(一)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思想不放松、方向不偏离

上海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始终强调中心建设要聚焦定位、政治站位要高,要将其作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性工程进行建设和打造,牢牢把握“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总目标,加强基层群众思想的教育和引领。一是聚焦中心定位。把中心建设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二是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和改进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和建设工作方式方法,把中心阵地用活,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传思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资源,开展亲民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学习阵地。各区中心(分中心、站)采取“线上+线下”双措并举的形式,推动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建设健康、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二)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体制机制

1.全面布局,构建立体式四级阵地网络

各分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场地和设施,全面布局,做到分中心、站、点标志醒目,实现阵地全覆盖。一是加强“三中心”融合。各分中心、站通过“一门式”空间共享、“一站式”服务供给、“一体化”统筹协调、“一张网”平台共推、“全岗通”队伍保障、“融合式”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和深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三中心在理念、空间、管理、品牌上的有机融合,推进三中心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与协同运行,让阵地更有力量。二是构建四级阵地网络。构建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园、楼宇、商铺等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所组成的立体式四级阵地网络,并结合实际将文明实践工作延伸至楼组、家庭,形成“500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实现阵地网络区域全覆盖、组织全覆盖、人员全覆盖,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完善组织架构,健全中心运作体制机制

分中心以强化思想引领、增强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各街道、镇党工委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主任,镇党委副书记担任中心副主任。同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镇党委书记任队长,分管副书记任副队长。二是设置中心执行机构。各分中心设立办公室,街道、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党办、社发办、文明办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配备一名事业编制干部、一名社工,专职从事文明实践工作。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将各分中心建设纳入街道重点项目规划,落实责任制,建设成效作为相关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落实情况监督自查。分中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工作制度》,明确分中心日常管理机制、需求调研机制、志愿服务机制、活动组织机制、资源配送机制、团队管理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确保分中心正常、有序运行。此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专题交流实践分中心、站、点工作推进情况,制定下发《街道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评估标准》,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在居民区有效落实。

(三)立足特色,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品牌项目

各分中心立足街道、镇域特色,通过内外部资源的链接、调度和整合,培育了一批接地气、聚人气、塑人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品牌项目。例如,华泾镇的“泾彩”系列项目、徐家汇的“汇”系列项目、斜土路街道的“亲邻”系列项目、枫林街道的“枫尚”系列项目、田林街道的“五馨田林”系列项目等。具体来看,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各分中心统筹运用辖区资源和宣讲力量,通过线上+线下、专家+名人+百姓相结合的理论宣讲方式,使各级文明实践站点成为新思想的学习阵地,不断提升群众理论素养。例如,枫林街道分中心开展“健康枫林”思想理论宣讲团和学习“新枫尚”挑战赛系列活动;湖南街道分中心通过建立社区党校和运用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双空间的理论教育阵地;华泾镇分中心成立“泾彩后浪”讲师团等等。二是强化价值引领,践行文明行为。各分中心通过深度融合、深挖阵地、深化共建等方式方法,积极与街道特色品牌相结合,推动文明实践养成,弘扬社区文明新风,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参与度。例如,枫林街道分中心开展“美丽枫林”“文明新枫”“枫汇WED.”楼宇等系列活动;湖南街道分中心开展“家风家训”“最美家庭”推介活动;龙华街道分中心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悦学习越出彩”公益活动;斜土路街道分中心“亲邻好声音”“亲邻谐家园”“亲邻文明日”活动等。三是突出文化引领,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枫林街道分中心推进“家门口的科学社”,湖南街道着力创建“音乐好邻居”文化品牌,龙华街道开展“艺启童行”公益课堂;斜土路街道分中心结合“亲邻修身行”,丰富精神分化生活;康健街道“五分钟康乐体育生活圈”,满足全人群、多样化需求。

(四)凝聚群众,助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各类项目形式,凝聚群众,助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一是价值引领,改变社区风气。各分中心通过理论宣讲、价值引领、文明践行、文化熏陶,改变社区整体精神面貌,为社区治理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需求导向,增进居民社区认同。各分中心通过“点单—派单—接单—供单—评单”服务机制,及时发现、解决群众需求,增进群众满足感和获得感,提升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奠定情感基础。三是平台搭建,打通群众参与治理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凝聚群众参与治理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为居民提供了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和渠道。例如,康健街道为解决“悬空老人”出行难等问题,推出加装电梯工作室+咨询窗口+白皮书“三件宝”。四是力量整合,形成社区治理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将街道各方力量,包括党员、政府、居民、辖区单位和名人等,整合在一起,共谋社区治理,破解社区治理難题。例如华“利”的28间公益小屋项目就是在多方力量合作下的治理成果。

(五)拓宽渠道,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和推进的主体力量,各分中心、站围绕服务内容,不断在壮大志愿者队伍上下功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志愿者队伍领导机制。党工委书记任志愿者队伍队长、分管领导任副队长,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二是挖掘志愿能人,调动志愿参与积极性。各分中心注重发挥本地优秀干部、退役军人、文化名人、科技能人、企业达人、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的作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带头加入服务活动,调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目前各分中心志愿者比例基本达到13%的要求,部分分中心已远远超出比例要求。三是形成队伍结构,构建志愿者队伍体系。分中心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市民群众为主体,广泛发动各方人员参与,初步形成了包括街道志愿服务总队、居民区志愿服务分队、面向不同领域的特色志愿服务小队的队伍体系。四是注重价值赋予,形成志愿激励和培训机制。为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各分中心注重建立以精神激励和服务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开展优秀志愿者风采展示、颁发荣誉证书、组织志愿者代表参观志愿主题展、为优秀志愿者征订报刊杂志并获得优先使用社区公共资源机会等。同时,加大对志愿者骨干的日常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和能力。斜土路街道成功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圈”,江南新村于2020年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康健街道分中心打造“康健雷锋亭”志愿服务项目。

(六)资源整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共享

资源保障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推进、做优做强的基础,各分中心在“破圈”中深化资源整合,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保驾护航。一是整合条块资源。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力打造“三中心”融合模式,以实现党建、民政、宣传部文明办各条线的资源整合,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二是整合辖区资源。各分中心充分整合街区内各类党群主体资源、共建单位资源、内生力量资源等单位资源和个人资源,建立常态化机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三是利用和整合域外资源。打破街道与街道、区与区之间资源壁垒,跨界、跨区共建,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例如,徐汇区华泾镇分中心与毗邻的闵行区梅陇镇开展“镇镇共建”,实现资源融通,把各自优势最大化。

三、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重硬轻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涵急需丰富

深化内涵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目标。上海各建设主体在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硬投入”较大,而“软投入”不足的问题,即街道和居委等建设主体将更多力量和心思放到实践分中心、站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空间打造上,对分中心和站的资源利用、内涵深化、目标推进投入精力较少,出现一种“重硬轻软”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阵地空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在调研中发现,各分中心和站对标建设标准,打造了服务不同群体的空间场所,但是缺乏实质活动内容,利用率较低,成为应付评估和考核的工具。二是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开展的活动和服务形式缺乏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旨在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群众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活动形式缺乏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群众,能提供的需求项目还不够齐全,很多服务和活动形式是从其他条线“复制”“粘贴”而来,缺乏理论宣传或理论宣传的形式比较僵硬,影响思想引领的效果。三是服务项目缺乏深入与整合,品牌效应不强。品牌项目具有一定引领力、号召力。街道分中心和社区站点基于自身特点开展了一定数量的服务项目,但是服务项目存在一次性问题,做得不深,难以形成活动品牌,影响力有限。

(二)资源整合有待深化,阵地效益亟需释放

资源整合是提升阵地效益的基础和保障。相较农村,城市拥有丰富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包括域内条块资源和社会资源、区域间资源等,但这也对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前所述,相关建设主体在整合资源上做出了一定探索,但是仍然存在资源简单堆积、资源割裂和圈层化问题。资源整合不是资源的简单堆积,而是建立不同资源和力量间的有机联系。各分中心和站点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调动了各方资源和力量,但是资源间缺乏互动和联系,条块壁垒依旧突出。例如,徐汇区正在探索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中心融合模式,虽然在阵地空间上逐渐在融合,但是在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条块壁垒,未能形成“大合唱”局面。城市各条线基层信息平台缺乏有效衔接,工作内容相似但要进行分别操作,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另外,域内社会力量和资源挖掘不够,处于“沉睡”状态,有待吸收和利用。再者,区域间资源的圈层意识比较强烈,资源共享不足,这种保守思想造成各阵地的孤立发展,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难以形成合力,阵地作为文明宣传的“发动机”,溢出效益不足。

(三)志愿者队伍结构不合理,志愿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其在宣传理论政策、践行主流价值、开展文明创建、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居民需求、助推社会治理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志愿服务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升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能力,本质上就是提升志愿服务的服务能力。因此,志愿者队伍及其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的效果。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志愿者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志愿者队伍数量不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志愿者注册参与人数占本地常住人口比例要达到13%,但现实情况是有不少分中心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和动员方式创新不足等原因,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其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中,年龄结构和人员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参与实践服务的志愿者多为老年人,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数量不足、自主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从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来看,多数为党员,群众志愿者较少。志愿者除了自我实现公益价值外,调动和吸引其他志愿者加入的方法不多。最后,志愿服务能力欠缺。志愿者队伍偏老化、多元性不足直接导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服务能力不足。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仅要能提供基础性、物质性服务,还要能宣传思想、激发力量。老年志愿者虽然在志愿服务中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身体条件、思维方式等限制,一方面无法参与对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和思想宣传方式上缺乏创新能力,造成志愿服务精准度和活跃度不高,缺乏专业化、常态化、长效化和品牌化。促进志愿者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年轻化,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是当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骨干人员交流培训不足,推进能力有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评估边总结”的推进原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在不同批次和不同试点区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形成了诸多优秀做法。但是在上海市各试点区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没有相应编制和岗位的增设,缺少专职人员。负责分中心和站点日常具体建设工作的人员是从其他条线临时借调,工作分散,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骨干人员的学习、交流和培训不足,建设能力有限。负责人员存在“为什么建”“怎么建”的困惑,造成思想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推進方向有偏离和建设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试点区和优秀指导专家,但是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模式。

四、完善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建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要注重阵地物理空间的打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基础,打造“500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开发营造生活空间的理论宣传环境,丰富理论宣传内容和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活动,融合区域党建,推动宣传理论政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进社区、进家庭、进网络,构建深入人心的“理论宣传圈”;通过资源挖掘和整合,发挥“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五单式服务流程,建立服务项目筛选机制,实现服务项目迭代升级,构建满足居民发展需求的“服务圈”;通过文明实践提升社区居民认同感,发展辖区单位、沿街商铺、商务楼宇等力量,形成文明实践共同体,实现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双向融合、双向赋能,构建居民主动参与的“治理圈”。

(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队伍基础、志愿文化、参与渠道、招募方式、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等要素。一是创新招募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志愿者队伍结构。通过识别不同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的兴趣和需求,尤其是青年群体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活动,进而将其吸纳为中心志愿者,构建起数量充足、来源广泛、结构多元、均衡且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二是通过激励机制,营造和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机制长效运行的发动机,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政府要从思想上认可和重视志愿者的价值和作用,对其给予尊重和信任,通过社区空间营造、传播、普及志愿文化和价值,带动整个社区居民对志愿者的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价值激励和服务激励提升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例如,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为优秀志愿者颁发奖杯;将辖区资源优先向优秀志愿者开放等。三是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内容,对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能力培训,提升志愿者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平台,畅通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互动交流培训机制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全国上下都是一项新工作、新任务、新挑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贵在“实践”,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也就能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覆盖了全国各个区域,都在根据区域特点全面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形成了一批优秀试点和先进建设经验。打破区域界线,建立区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互动交流分享机制,形成建设经验分享的常态化,促进各地先进经验总结、提升,实现在临近区域甚至全国试点范围内的快速扩散和效用最大化,将有利于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走弯路。另外,要建立实践中心(分中心、站)负责人员培训机制,开展分级分类指导,提升相关人员的建设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形成长期培训计划。

(四)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深化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中心融合”落地。三中心都是城市基层服务群众、宣传群众和引领群众的主阵地,目标指向相同。三中心融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叠加,阵地效应最大化。目前三中心融合尚处于物理空间融合阶段,后期要通过“队伍整合、资源聚合、服务叠加、群众评价”一整套工作机制来推动多中心平台化建设,持续推进三中心的理念融合、人员融合、资源融合、管理(平台)融合、活动融合。二是进一步“破圈”,挖掘和统筹辖区资源和开拓利用区域资源。辖区资源包括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党建资源、企业资源、民众资源等,破除资源壁垒,最大化利用阵地资源,实现商区、园区、社区融通联动。另外,要深化域间合作共建,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资源要素跨系统、跨区域、跨领域对接,形成合力,在更大范围上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促进阵地效益最大化。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特大城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机制与复合治理研究》(编号:2019BSH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系统治理研究》(编号:16ZDA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Z].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

[2]章寿荣,程俊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准化建设:理论本质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0(3):42-45.

[3]詹小美,骆红旭.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之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6.

Urban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Theoretical Essence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Zhao Yunting,Zhang Zuping,Ye Shujing

(College of Marine Culture and Law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rrangement for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grassroots mas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governance,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ew Era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belongs to the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s goal is to cultivate and unite the broad masses with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odern civiliz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olitical, leading, practical and mass-oriented are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citys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Shanghai New Era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show that improving political position,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building brand projects, gathering the masses, boost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expanding volunteer teams,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are the main methods for building a new era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city. .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emphasis on hard work over soft work", resource integr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unreasonable volunteer team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exchange and training of key personnel.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deep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stablish a long-term voluntary service mechanism, build an interactive exchang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further integrate resources.

Key words: Urban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theoretical essence; practical exploration

責任编辑:王 缙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
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建设
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探索
“概论”课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初探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资产重组的路径探析
落实思想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