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解读:读荷叶,知母亲

2021-12-09 06:52于笑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象红莲冰心

读描写母爱的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母爱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解读才可以让母爱有所归依。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成就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赞誉,其作品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纵观冰心先生的作品,可以发现“爱”与“美”一直是构成其散文或散文诗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冰心先生的作品中,《荷叶母亲》和《观舞记》就是爱与美的典型代表。[1]在被选入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之后,《荷叶母亲》就成为重点解读的文本之一。解读《荷叶母亲》,笔者以为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只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去进行。比如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有人如此评价:冰心借助于荷叶来写母爱,显示了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大煞风景,将一篇美文的意境破坏殆尽。也就是说对于这一课文的解读,更应当看作是作者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看作是作者对母爱的感悟与荷叶相遇的时候,自然写出的一篇作品。之所以建立这一认识,是因为对于冰心这样的大家而言,奇技已经不足以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才是最佳的注脚。

带着这样的思路,再去解读《荷叶母亲》,就应当认识到荷叶和母亲是解读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赖,在荷叶保护红莲的生活场景中体现着母爱的伟大,而荷叶又因为赋予了这种意蕴而变得更具内涵。对于解读者来说,如果能够在解读荷叶的过程中读懂母亲,那也算是摸清了这篇课文的脉搏了。

一、荷叶是母亲

在课文当中,“荷叶就是母亲”这样一个意思,体现的非常充分,这一判断的基础就是对全文的理解。纵观全篇课文,可以发现整个散文诗其实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2]既然把母亲比作荷叶,那说荷叶是母亲也就顺理成章,但是又不能从简单的比喻角度来理解,毕竟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其中有太多的意蕴需要感悟。

“花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词,“花带来的好兆头”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也显得特别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是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姐妹。在课本里花与人第一次产生了联系,缸里的荷花正对应着生活中的孩子。从行文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并没有提到母亲,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当孩子出现的时候,母亲往往总是隐居幕后的。正如同人们欣赏荷花的时候,谁又会注意那些荷叶呢?

荷叶虽然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在需要荷叶的时候,它总不会缺席,母亲也是如此。“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敲斜”……这意味着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有了一些风雨。面对这些风雨,凭着孩子弱小的肩膀,是无法独自承担的,这个时候总需要一个人与他遮风挡雨,很显然这个人就是母亲。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主动的、无私的,正如同大荷叶一样,它会“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一个“正”字,恰到好处地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表现的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的。如果反观生活,就可以发现事实也正是如此,因此当用荷叶比喻母亲的时候,就显得恰到好处。

二、母亲是荷叶

将母亲看作是荷叶,更多的是一种语象运用与意象建构,人们常说语象类似于意象,但又不同于意象,意象重意,语象重语。通过语言的运用去形成意象,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写作者(同时也是生活体验者)心中形成对所关注对象的更好解读,可以让写作者的心灵有所归依。进一步讲,意象构造语言表象而深藏义理情感,叫人得其意而忘其言。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基于语象去了解意象,语象则始终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对语言修辞的精细分析的层面上,这是它与意象分别的要义之所在。[3]理解了这样的关系,再去解读《荷叶母亲》,会有新的收获。

如果说将荷叶比作母亲,是作者在观察到自然现象之后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形成的一种发自于内心的认识。那么反过来,再将母亲看作是荷叶,又隐含着另一种深意。尤其是散文诗的最后三段,可以说是将母亲身上的荷叶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因为有了荷叶的保护,所以即使还是原来的雨势,但是红莲却安全了。这个时候,荷叶是主角,在雨势面前,红莲因为受到了荷叶的保护而不再摇动,这个时候荷叶是勇敢慈怜的——勇敢慈怜其实本来是形容母亲这样的人的,保护孩子的母亲总是勇敢的,在保护孩子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目光总是慈怜的。当用“勇敢慈怜”来形容荷叶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看着荷叶、想着母亲的时候。

此时,实际上就是在用荷叶这样的一个词语去建构母亲的意象。当把母亲看作荷叶的时候,实际上是赋予荷叶以生命。实际上,在作者心中,荷叶确实是有生命的,当其感觉到“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的时候,其实就在赋予荷叶以生命,被赋予了生命的荷叶,与母亲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就对“母亲是荷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注脚。

三、荷叶与母亲

写母亲的文章很多,写母爱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将荷叶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却并不多见。这其实并非是作者的精心构思,而只不过是在生活当中观察到荷叶保护红莲的那一瞬间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普遍一点的想象:如果不是冰心,而是其他的某一个人,又或者是我们自己,当看到“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的時候,会想到母亲吗?坦率的说,答案恐怕多是“未必”的。同样的一个生活场景,为什么能够在不同的人心里引起不同的感觉?这个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反映着心理规律。佛曰“相由心生”,冰心看到了荷叶,能够想到母亲,这其实是一种情怀。因此我们读荷叶,读母亲,实际上就是读冰心内心的这种真挚的情怀,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最需要理解并接纳的,也正是这种情怀。

因此,无论是教师面向文本深度理解需要而进行的解读,还是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的文本解读,所要抓住的,实际上正是荷叶意象背后的、存在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最真挚、最无私的感情。这样,文本解读实际上也就有了两个抓手:一个抓手是文本中的意象,包括荷叶与母亲;另一个抓手是隐藏在荷叶与文本背后的母爱情感。前者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获得,而后者则需要解读者结合自己的体验去体悟。

这种体悟一定是需要结合经验的,客观上,对于文章所颂扬的母爱这一情感,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母爱的深刻内涵,在学生的心中往往又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真正体会母爱,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勇敢这些具体品质,确实值得思考。[4]思考需要建立在文本的解读之上,要融合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如此形成的文本理解,才真正懂得“读荷叶,知母亲”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李琴.爱与美的碰撞——解读冰心的《荷叶母亲》与《观舞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89.

[2]许艳.画面跳转中的情愫流动—也读《荷叶母亲》[J].语文建设,2008(7):89.

[3]刘贞福.《荷叶母亲》语象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8(11):45-46.

[4]钟菊莲.让学生真正体会母爱——《荷叶母亲》教学点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2):52-53.

于笑妍,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语象红莲冰心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吹泡泡
迎“春”冰心
以“象”促解,渐入佳境
母亲
“语象”概念再定义
蔡红莲家庭
《荷叶 母亲》语象解读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