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象

  • 对立与融合 ——对《我的安东妮亚》中语象叙事的再思考
    像的转述,具有了语象叙事“以言及象”的特征。在《文字博物馆》中,赫弗南将语象叙事定义为“视觉再现的文字再现”[3]1。现今的主流观点认为,语象叙事对视觉艺术的讨论并不局限于绘画或雕塑等传统形式,任何将视觉经验转译为文字的意图都属于研究范畴[4]147。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女性所从事的缝衣工作、摄影艺术和她们在吉姆头脑中呈现的视觉印象等都属于图像再现,而吉姆的叙述则是语言再现的体现。语言和图片在语象叙事中既对立又统一,产生了米歇尔所说的“paragonal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2-27

  • 由言入意,求有始终 ——儿童古诗词“意会”学习微探
    。学者蒋寅在其《语象·物象·意象·意境》一文中提出,从“言”到“意”的思维路径层次:语象、意象、意境。“语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素材,与外界事物、内在感受相对应。“语象”侧重于诗句的品味,包括音韵节奏在内的修辞分析。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我们习惯称其为“意象”。教学时,教师常设计如此提问: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但这些“象”脱离了诗歌,仅是一个个自然物的呈现,教师只能算是“语象”。教师只有把这些“语象”合在一起,放到诗歌中,才能使其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4期2022-12-16

  • 中性与中国符号学思想史①
    的边界而成为一个语象融合体。从历时生成看,“周易”符号系统叠加了“筮、经、传、学”四套异质符号系统。“筮”代表动态的卜筮符号,“经”即《易经》包括卦爻象和经文(卦爻辞),“传”即《易传》,“学”即历代易学,是对前三符号要素的阐释研究文本。因此,“周易”符号谱系中包含了仪式的(或话语的)、图像的、书写的等各种异质符号,它们被“立象以尽意”的象喻性方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层累的、中性的、超符号谱系,用来有理据地表征背后的世间万物及其义理。从共时结构分析

    外国语文 2022年4期2022-12-07

  •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读。所以,提出“语象”的概念,将“物象”包含在(诗歌的)语象概念之中,以区别意象与物象的不同,对于理解“意象”的基本含义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物象这一概念的语义内涵呢?笔者认为,对于“物象”概念的理解应该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物象”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象”,它不是客观物,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象”。袁行霈认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他实际上也是将“物象”等同于“象”。学术界普遍将“意象”看成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统一,所说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9期2022-10-29

  • 对话与增值:电影《钢琴家》与小说文本的互动研究
    、图像符号与文字语象、音乐语言与身份追寻三方面,探究电影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美学价值与消费价值的多维增值效果。一、电影导演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创伤”理论(traumatheory)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1996)中提出。她将“创伤”定义为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认为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灾难会在当事者的内心留下创伤,这种心理创伤的应

    名作欣赏 2022年17期2022-06-10

  • 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味
    动中的文本串联“语象是诗歌文本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文本的基本素材。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5]江水与明月均为《赤壁赋》中所集中描摹的名物,是篇章中的重要物象。在《赤壁赋》中,水与月两个物象在静态视阈与动态视阈、现实视阈与历史视阈、显性视阈与潜在视阈的联动中完成了文本从起首到结尾的串联。按文本层次,《赤壁赋》可以段落为单位从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即从“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该部分为写景部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2022-05-30

  • 威廉·福克纳小说语象叙事研究
    19)0 引言“语象作为以文字词汇指代而成的文学具象,是文学生产系统中启动镜像记忆、唤起相应心理现象的又一重要构成元素”(周文娟, 2021:63),它直接影响文本叙事和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文本语象叙述需要对接读者先在的审美期待,才能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图像化联想,进而获得情感意象体悟并理解作品内涵。鉴于“文学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 (聂珍钊, 2005:8),作品寓意只有被读者理解接受,才能使文学的社会效应真正实现。威廉·福克纳的小说语言

    外国语文 2022年2期2022-05-17

  • 纯粹汉字图象批判 ——汉字可以成为“逻各斯中心”吗?*
    验性。二、汉字即语象语象一词来自对西方概念的翻译。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用法语l’image verbale 表示。他将语象定义为:“我们可以把在言语之前的心理统一体叫做语象。”请注意,这里说“在言语之前”。“它既是思想为了语言表达所制成的表象,又是准备实现的语音可能性的总体。语象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形象,它一方面面向思想深处,另一方面又反映在发音的机构里。”(15)[法]房德里耶斯:《语言》,岑麒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8页。文学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8

  • 巴恩斯对《梅杜萨之筏》的语象叙事研究
    另眼看艺术》中的语象叙事(ekphrasis)(1)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学者对ekphrasis的翻译并不统一。 范景中将其译为“艺格敷词”(1990),张和龙将其译为“描绘”(2009),谭琼琳译为“绘画诗”(2010),赵宪章译为“图说”(2013),沈亚丹译为“造型描述”(2013),胡易容译为“符像化”(2013),程锡麟译为“语象叙事”(2015),刘须明译为“语图叙事”(2018)。鉴于巴恩斯《另眼看艺术》中ekphrasis的特征,笔者采用“语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2-10

  • “火”的升阶书 ——1990年代中后期诗歌语象的建构
    以“火”为核心的语象群,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50—1960年代诗歌”。得因于其时特殊的社会语境,“火”语象本身带有了更多的人为属性。列维-斯特劳斯曾在研究南美洲神话思维时,发现其中存在着两种“火”:一种是天上的、破坏性的火,另一种是地上的、创造性的火,即烧煮用的火。尽管不能就此判断“1950—1960年代诗歌”中的“火”完全属于后者,但它所具有的人为因素则使其充满了“制造(创造)”的意味。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烧煮之火”相区别,此时期诗歌中的“火”存在于特

    新文学评论 2021年4期2021-11-11

  •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周有利
    )意关系”中发现语象、洞察语言、领悟语义、创生语用,不断生成言意智慧、丰富言意表现、完善言意人格。“言意生命”教育,因“立人”而“立言”,“人”之生长即是“言”之生长。在语文“言意关系”和儿童“言意生长”之间实现“密码互译”,要着力于“言意结构”的深度探秘、着重于“言意思维”的持续激活、着眼于“言意规律”的发现追问、着意于“言意个体”的独特表现。课堂上,要以接近学生的言语图式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象世界,以蕴藉饱满的意象思维引领学生感受境韵悠远的“言外之

    江苏教育 2021年61期2021-10-20

  • “赤壁”赋图意亦奇
    写中,构成特有的语象系统。我们阅读《赤壁赋》中的物象,极为丰富,举其要者,有苏子、客、舟、赤壁、清风、水波、酒、月、东山、斗牛、白露、水光、一苇、桂棹、兰桨、洞箫、乌鹊、曹孟德、夏口、武昌、周郎、荆州、江陵、舳舻、旌旗、江渚、扁舟、匏樽、盏、肴核、杯盘等。这又可引申出动作语象,如泛舟、酾酒等;引申出时间语象,如壬戌、七月等;引申出声音语象,如歌、吹洞箫等;引申出象征语象,如幽壑潜蛟、羽化登仙等。比较而言,《后赤壁赋》也采用这种方法,物象极繁多,例如雪堂、临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3期2021-05-28

  • “图文缝合” ——文学生产系统运行机制探究
    作家由视觉镜像的语象(verbal image)化思考,转化为图像化叙事词语表述,并预设“期待视域”(expectation horizon)与读者意识对接,进而引发读者相应的图像记忆联想,使之形成阅读情感意象(imagery)体悟,最终使作者表述与读者接受实现意义缝合的有机运行规律。在这文学生产的系统运行中,镜像—语象—形象—意象作为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层层递进建构了文本的事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成就了文学创作的“图文缝合”机制效应。鉴于上述贯穿于文学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23

  • 李商隐诗歌中的月意象
    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2]。而语象,是构成诗歌文本的基本素材,是“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2]。而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名物之象,也就是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韩经太和陶文鹏发表的《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一文中论及的意象其概念与蒋寅的大致相同,也认为意象是经过作者情感或个性化加工而成,由一个或多个语象构成,而且语象意义自足,有鲜明的整体形象性。在《意象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2021-03-07

  • 影视时代“孙悟空”人性与神性的转变
    的当代魅力。一、语象与图像“语象”,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成像。从语用学的角度,将在文本中能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现的文字符号称为“语象”。“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1](p27)“语象可视为文本不可再分的最小元素,物象包含在语象的概念当中,意象则由若干语象的陈述关系构成。”[1](p23)“语象”概念诞生于新批评理论思潮中,指的是“一个与其所表示的物体相像的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学中的艺术形象,语言符号的物性特征能够唤起读者的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4期2021-01-12

  • 语象叙事与视觉寓言 ——再论《黑暗的心》主题的呈现方式
    象,因此分析文本语象就成为《黑暗的心》亟待探索的文化命题。语象(Ekphrasis)一词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的是用语言文字构图,对视觉现象进行文字描述。小说用语言构图的理论存在已久。法国美学家莫隆(1999:15)曾在《美学与心理学》中阐明了文学的目的就是创造心理的体积感,即造型,像画家一样创造空间的存在。卢伯克(1990:67)的英美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巧》花大量篇章论证了小说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轮番交替出现的画面和戏剧性场面。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第八

    外国语文 2020年5期2020-12-31

  •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三层次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材文本构成的“语象层”资源,确定描述性教学内容。教材文本构成的“语象层”,是凭借语言呈现的物象事象、场景、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它是由形、神所统辖的多种客体再现因素——如古人所说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人物感应”等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动态结构系统。在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它浑整地作用于学生的主观心灵感受,并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情感与理思,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召唤性和吸引力,使学生会不期然地去关心教材文本中特有的事物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场景、画面,或者是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1期2020-12-07

  • 从目击到脱口,从经验到语言 ——张执浩诗歌辨析
    种语言场景(或说语象)来自于日常生活现实与个人心灵现实的交叠,这种交叠与融合真切、具象、鲜活,与时代氛围严丝合缝,令读者感同身受、内心震荡。这个“站在黑暗的中心把光源都打开”的诗人,从目击成诗到脱口而出,他处理的,从来都是自己的一手经验(日常的生活,陌生化的感受)。这种经验既携带着个体生命的气息,又携带着语言创造的气息,他良好的坐标感和感知力使他的诗成为人、世界、语言结合的范本——传统与个人才能。他宽宥、达观、从容的背后,是一种仰望星空的能力,是既仰望黑暗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2020-11-18

  • 着眼课内 放眼课外
    )引导学生对课本语象进行描述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会呈现出很多的景象、物象以及事象,这些就是所谓的语象。比如教材中的《敕勒歌》,当阅读完整首古诗后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景象非常恢宏豪放,完全将天连草原以及草原连天的景象描述了出来。其中有一句诗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读了这句诗后,在大脑中就可以将这种场景想象出来,有着非常强的重现性,甚至在阅读之后,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语象进行描述,从而通过阅读课本来进行体验,最终得出领悟,这可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2020-06-27

  • 鲁迅语象中的色彩群类及其运用
    可见,鲁迅作品的语象,与其说是用“语言”去表述,不如说是用“画笔”去涂抹,形成丰富的视觉画面。鲁迅语象③的色彩是通过语言唤起的色彩联想,是诉诸心理想象的色彩,这便是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④。鲁迅对于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尝试,当是文学语言置于突出地位的一种重要尝试。笔者将通过鲁迅文学作品中色彩群类的具体细读分析,探讨鲁迅的视觉审美追求。一、鲁迅语象的主要色彩群类鲁迅语象的色彩群类主要包括了黑、白、红等单色彩,也囊括了丰富多彩的过渡色彩。笔者首先对鲁迅语象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5-06

  • 鲁迅语象中的构图及其运用
    的呈现形式。鲁迅语象(1)“语象”是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学派理论家维姆萨特首先将其移植到文学理论中,用来指称文学语言本身呈现出来的形象,“语象”揭示的是文学自身的视觉性。笔者使用该术语,主要侧重于关注文学语言形成的心理的、想象的图像,包括色彩、笔调、构图等方面。的构图是其语言结构的视觉化呈现形式,是文学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2)“统觉”取自康德所赋予的意义,特指将知觉、想象和概念进行综合统一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杂乱的感性经验得以认识成为可能。本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0年1期2020-03-17

  • 语象: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新术语 ——李心释《诗目所及》的典型语象例析
    400715)语象,是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新术语。国内较早使用语象这个概念术语的是赵毅衡《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赵毅衡.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J].诗探索,1981(4):144-153.、吕家乡《语象美—绘画美—流动美—臧克家抒情诗的形象构成》(2)吕家乡.语象美—绘画美—流动美—臧克家抒情诗的形象构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4):272-283.,随后朱玲、谭学纯《月亮与太阳:李白和艾青诗歌的核心语象》(3)朱玲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3-03

  • 从兰这一物象比较李白与李贺
    一物象及其构成的语象形成的两类意象“兰”这一物象的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构成了不同的意象。事实上,中国之所以存在富有特色的“兰文化”就在于在漫长的历史中,“兰”被逐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左传》记录的郑穆公的故事中,“兰”就是作为一个个人图腾的意象存在的。郑穆公的母亲梦见兰而生下郑穆公,郑穆公取名为兰,最终郑穆公还“刈兰而死”。整个故事中以兰为象征的图腾充满了神秘的色彩。(1)类似的“兰”作为图腾的意象,在浪漫诗歌的源头《楚辞》中也有。屈原的爱国之情、报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2019-12-09

  • 陶行知“人民经”诗风及其审美价值
    助积极向上的生活语象释放生命力、生活力是陶行知“人民经”诗风审美内涵的第一要义。陶氏持有的“教育为公”始终指向劳苦大众的全面解放,他深于“实际生活”中的语象唤起人民大众对新生活的认同,对生活力、生活精神、生活教育价值的追求和实践;历经社会沧桑,与时俱进而不改其志向。“人民经”诗风中既包含着“五四”初期白话诗真实朴素、自然去雕饰、浅白明了的优点,又凸显“教育救国”理想情怀;既有大众生活中的率真朴素与真诚,又不失理性光芒的引领与照耀,是“人民经”诗风审美内涵的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2019-11-26

  • 以“象”促解,渐入佳境
    此,本文尝试介入语象这一范畴,以更好地把握诗中除意象以外的关键语词,进而服务于诗歌意义的教学。一、语象概念界说1.意象以外的“象”意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概念已趋于稳定,并成为了当下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范畴。在古人看来,意象是“尽意之象”。而将“意”与“象”并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首次出现在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以取名也。”[1]这里所提及的意象即指用以象征地位威严的“熊麋之象”,由此可见,自“意象”成词之初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2019-08-27

  • 一个散漫午后的阅读指南
    恣肆汪洋,沉醉于语象的狂欢,并且以自己独特精妙的韵律感带领着读者进入隐秘的内心世界。《一个散漫午后的阅读指南》一诗可以说是对但丁《神曲》开头(“我来到了人生的中途”)的一次戏仿,或者是对阿什伯利解构主义诗学的一次致敬。整首诗是在两个或显或隐的向度上展开的:一个是表层的某个午后阅读过程的描摹(“一本书你正好读到了一半”),一个是隐在的人生历程的探究(“他漫长一生的半山腰上”)。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这两者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缠绕、交错、嵌入。凭借娴熟的修辞手段和

    江南诗 2019年1期2019-03-21

  • 《鸟》的语词、语象和语境的辨析
    力之源,从语词与语象、审美与审丑、说爱与诉悲、说鸟与述怀等几个方面,也就是从语词到语境的不同层面,进行微观的和宏观的解析。关键词:语词 语象 语境 梁实秋 散文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多数篇章谈生活,论人世,也偶有几篇谈动物的(如鹰、猫、狗和鸟等),其中《鸟》这篇最有梁氏散文特色,其语言之典雅而风趣,意象之鲜明而活泼,意境之高远而幽深,形制之精巧而短小,具备经典白话散文所应有的品格。笔者试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辨语词,解语象,析语境,挖掘其丰富的阅读价值。语词与

    名作欣赏 2018年7期2018-09-10

  • 《鸟》的语词、语象和语境的辨析
    角度,辨语词,解语象,析语境,挖掘其丰富的阅读价值。语词与语象语词即词语,是读者所见所读之语言文字,载于文中而未意象化,未唤起读者的阅读想象;语象(Verbal image)者,作者赋予语言文字有意味的形象,也是读者透过语言文字所悟出的审美形象。语词与语象密切相关,语词是语之“象”的载体;语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概念,语象的赏析优于语词的赏析。可见语象比语词之于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思维,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也更具体化。《鸟》的语象按词类和短语可分出:名词类语象

    名作欣赏 2018年19期2018-07-15

  • 诗歌语象、意象的辨析与教学应用
    象。笔者在此提出语象与意象辨析说,或许有助于诗歌教学走出困境。虽然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语象”的概念,但有助于教师解读诗歌文本,且便于辨析和理解意象。意象是广为人知的概念,毋庸赘述;语象是新词,有必要申说。语象本是个外来词,英文为verbal image。这一语境里的verbal意为“词语的”,image意为“形象”“意象”。试看专家对语象的定义:蒋寅:“语象是诗歌文本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

    语文建设·上 2018年7期2018-05-30

  • 图像文化语境中的文艺镜像及其理论面向
    )一、“图说”“语象”和文艺的视觉属性自原始时代始,图像的创造活动和言语活动相伴而生,无论是格瑞威特时期(Gravettian)的狩猎者雕像还是玛格达林时期(Magdalenian)的洞穴图像,都隐藏着“从图像到命名乃至言语符咒的奇妙之链”[1]。而如何解读这两个不同的符号表征和指意体系之间的交互转换,探寻并归纳出图像的语言化和语言的图像化两者的可能性及其视觉属性,则需要借助两个核心关键词——“图说”(Ekphrasis)和“语象”。“图说”也被译为“图示

    学习与探索 2018年8期2018-02-19

  • 诗歌语象、意象的辨析与教学应用
    象。笔者在此提出语象与意象辨析说,或许有助于诗歌教学走出困境。虽然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语象”的概念,但有助于教师解读诗歌文本,且便于辨析和理解意象。意象是广为人知的概念,毋庸赘述;语象是新词,有必要申说。语象本是个外来词,英文为verbal image。这一语境里的verbal意为“词语的”,image意为“形象”“意象”。试看专家对语象的定义:蒋寅:“语象是诗歌文本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

    语文建设 2018年7期2018-01-25

  • 文本解读多层次理论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做到从语体、语象、语义三个角度来解读文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再别康桥》阐释文本解读的多层次理论,阐释语文教育语用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再别康桥》语象层语义层一、语体层所谓语体层次,也就是形式层,指的是由语言组合、语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文句的整散、字音的强弱,等等。语体层是文本存在的基而成的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的秩序与形态。它包括语言的声音组合、韵律节奏和条件,也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要想关注语象、语义,就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2017-09-14

  • 语象”概念再定义
    高吉国“语象”概念再定义高吉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以赵毅衡、陈晓明、蒋寅、赵炎秋等为代表的四位学者对语象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了“语象”这个概念的理论阐释力。不过这几种论述之间存在着内涵界定混乱、用法不统一的问题。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物象、表象、心象等的概念张力中重新厘定语象概念,并提出自己的界定:语象是主体看到具象性语词后在头脑中唤起的与之相应的物体形象。最后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验证语象概念的阐释效力。语象;物象;表象;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28

  • 文学的“形象”“语象”与“图像” ——评《形象诗学原理》
    文学的“形象”“语象”与“图像” ——评《形象诗学原理》赵敬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形象思维”当属中国文艺理论热切关注的理论话题,甚至被认为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图像时代”的今天,《形象诗学原理》一书也就有了重新被研究的必要。西方文论的历史表明,俄国形式主义的兴起,就是建立在对“形象思维”发难的基础上,直至后来的英美新批评,都很少论及“形象”。究其原因,所谓文学“形象”就是“音响形象”,即“语象”。由于当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8

  • 《希腊古瓮颂》中的语象叙事
    希腊古瓮颂》中的语象叙事左金梅,郑慧慧(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语象叙事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体裁和隐喻。米切尔从心理认知的角度,阐述了对语象叙事的三个认知层次:语象叙事的冷漠、语象叙事的希望以及语象叙事的恐慌。语象叙事在约翰·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从语象叙事的三个阶段对诗歌进行剖析,着重分析希望阶段中的狂欢场景、求爱场景、祭祀场景,以帮助读者从语象叙事的角度解读《希腊古瓮颂》,从诗歌语言与意象的关系间体会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2-24

  • 且听寂静之音:论《九故事》的诗性书写
    悖论和不同种类的语象塑造出一个个“不合时宜”的人物形象,追问着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对这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小说集中鲜明而浓厚的诗性特征。《九故事》;塞林格;诗性特征;主题;悖论;语象塞林格(J.D.Salinger, 1919-2010)无疑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天才小说家,然而这位天才作家却对诗人和诗有着难解的情结。他尊崇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称他为“本世纪独一无二的伟大诗人”[1]3;他致敬艾略特(T.S.El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2-24

  • “被遮蔽”的空间:贾平凹的语象叙事
    的空间:贾平凹的语象叙事王华伟(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语象叙事是对传统主体线性结构与时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颠覆,并为视觉书写和意象再现提供更为开阔、更加精准的空间视点。贾平凹的小说蕴含着明显、独特而复杂的语象叙事痕迹,其作品描绘的一幅幅连续性、生活化和语境化的乡土场景,以语赋形于现实的千姿百态,实现被“遮蔽”乡土空间的语象再现与叙事重构。作为当下乡土文学的旗帜型作家,贾平凹个性化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乡土审美观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空间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3

  • 《阿Q正传》语图关系研究
    而是选择性地模仿语象,图像模仿语象主要通过“语图切换”的方式实现,具体包括援图入文、因文生图、图中增文、图中衍文四种方式,从而实现“图像直观”。文学借助图像自我放逐,“图以载文文自轻”,也引起了一场关于阿Q图像接受过程中的“语图之争”。阿Q;语图切换;语图之争语言和图像是人类表意的两大符号体系,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文学和图像关系的核心是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而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核心就应当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赵宪章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2016-12-17

  • 花的诗学
    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语象语象是每个人所赋予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形象。比如王小妮《月光白得很》所写的月亮“照出了一切的骨头”,带着“青白的气息”,甚至有一种死亡的气息,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团圆的语象。樱花的花语是热烈、纯洁,但在我眼里,由于其不鲜明的粉色和过密的花团而带来面目模糊的窒息感,让我想到了中年恹恹的春困和青春热烈的颓废,这是一种与花语相异的语象与抒写。缅桅子花在广东常作为夏天泡茶解暑之用。它的花瓣洁白、花心淡黄,宛如少女的纯洁清爽,花语则为坚强与守

    中国诗歌 2016年3期2016-11-26

  • 语象·审美·修辞 ——梭罗《瓦尔登湖》话语分析
    350121)语象·审美·修辞 ——梭罗《瓦尔登湖》话语分析董瑞兰,高冬丽*(闽江学院 中文系,福州 350121)摘要:梭罗《瓦尔登湖》的语象系统分为基本语象、变形语象两个方面,对其审美意蕴进行话语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修辞艺术的把握。关键词:《瓦尔登湖》;语象;审美;修辞话语美国作家梭罗(1817-1862)《瓦尔登湖》的研究,较多地呈现如下学术面貌:探求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或进行中西意象对比,阐释作家的自然观及生态意识。从以下期刊论文的标题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7-20

  • 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
    ;朦胧性;语言;语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朦胧诗”在中国文坛崛起,并迅速走向式微。与这种文学现象的昙花一现所不同,围绕它的论争至今仍在延续。①刘嘉:《伦理的“阴影”──对朦胧诗的一点再反思》,《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3期。不过,对于这一新诗潮实质的认识,学界的态度倒是比较一致,即“原有‘权力诗坛’和以新潮先锋的冲击形式出现的一代青年诗歌作者争夺合法性称号和话语权力的斗争”。(张清华:《“朦胧诗”·“新诗潮”》,《南方文坛》1999年第3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5

  • 目观与心识的审美融通 ——《文心雕龙》潜存的文图关系理论
    创造变成了可读的语象;就文章的创构而言,作家只有深入开掘内心,才能使其篇章展现麟凤龙虬般的文采;就文章的欣赏而言,古来作者的肉身早已不可见,但读者却可以即文求理,入其情想见其人。关键词:物象;语象;目观;心识;文图关系文章本诉诸阅读,而《文心雕龙》中“读”字只出现了寥寥几次,如“虽读千赋,愈惑体要”*本文凡《文心雕龙》原文,皆引自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文不再一一出注。(《诠赋》)、“读诔定谥,其节文大矣”(《诔碑》),另一方

    学术探索 2016年4期2016-02-26

  • 曹明海文本三层次结构理论探析
    次结构由语体层、语象层、语义层构成,但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融汇于文本这一整体中。作为语文教师应透彻理解这一理论并自觉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文本三层次结构;曹明海;语文教学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学本体论》一书及其文章中已经就文本的三层次结构理论做出了精准独到的解释,下面我就文本三层次结构理论谈谈自己的理解。1 语体层即形式层,是“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即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语言、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秩序与形态”。①语体层其实就相当

    西部皮革 2016年18期2016-02-26

  • 从《秘密金鱼》看“语象叙事”的叙事功能
    、“写画文”、“语象叙事”、“语像叙事”、“图文叙事”,乃至直接音译的“艺格敷词”(王安,2013:B01),以及旨在囊括ekphrasis在所有艺术领域内涵的“造型描述”等等(沈亚丹,2013:188-195)。其实,按照英文构词法,“ekphrasis”由两部分构成,即“ek-”(“出来”)和“-phrasis”(“说”),字面意思为“说出来”(speaking-out)(Cunningham,2007:64)。究其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言辞、演讲艺术

    外国语文 2015年3期2015-12-02

  • 后先锋诗歌美学的新动向
    知不觉地接受了“语象”元素;善于追随情绪写作的李元胜、余秀华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融“叙事性”和“语象”为一体;至于张执洁、张守刚、姚风、李以亮等诗人,则融欧美后现代诗歌元素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意境于一炉,创造出了语言新鲜活泼、想象奇特、表现委婉、隐喻深邃、语象鲜明的新的诗歌体裁范式——语象诗。至此,中国后先锋诗歌走出了它的“观念化”写作和“叙事性”写作的实验阶段,而到达了“语象”写作的相对成熟的阶段。一、“观念化”写作开启了中国后先锋诗歌的新时代《尚义街六号

    福建文学 2015年7期2015-06-25

  • Multimodal Semiotics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9〕陆涛:《从语象到图像—论文学图像化的审美逻辑》,《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73-78页。〔10〕〔13〕〔18〕Kress,G.and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90,pp.21,119,120.〔14〕Ventola,E.,Charles,C.and Kaltenbacher,M.,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

    学术界 2015年10期2015-02-25

  • “意象”研究钩沉与反思 ———兼论“意象”内涵及其审美特性
    心象”“物象”“语象”)为基础的上下贯通与三元交融的体验活动及其结果。关键词:意象;三元范式;异在;游观意识;语象在中国美学界,“意象”是一个极具学术生命力的核心概念。它从浩如烟海的美学史料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学术热点,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问题。当代很多美学家、文论家络绎不绝地对它进行思考与论证,尤其是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这也表明它的学术价值之非同凡响。其他知名学者,如汪裕雄①参见汪裕雄:《审美意象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2-21

  • 《老子》文本虚构形式分析
    式进行“文学虚置语象”的构造。这种虚置语象可分为:静态语象、运动语象、混沌语象三种。正因为《老子》运用了许多厚重、刚健的虚置语象,所以《老子》一书虽然重虚无、贵柔弱,但文风上却显得刚健、雄放。《老子》;比喻性虚构;假设性虚构;虚置语象一、《老子》与文学虚置语象《老子》又名《道德经》或者《老子道德经》,历来被作为道家经典,为其作注者不可胜数。近年来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著作也与日俱增。许结、许永璋合著的《老子诗学宇宙》是最早把《老子》当作文学作品进

    天中学刊 2014年2期2014-12-22

  • 论《水浒传》“朴刀”的失传:基于文学与图像关系视角
    传》中的“朴刀”语象《水浒传》作为叙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经典小说,战争描写自然不可或缺,在大大小小的战争、打斗中,朴刀这种武器的使用频率最高。“朴刀”一词在七十回、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中分别出现了181次、203次和221次。如此之高的“出镜率”佐证了朴刀曾经是多么常用与常见,然而时过境迁,在明清以降的古籍中,“朴刀”总共才出现102次。可见,语词自有一个诞生和消亡的过程,语音和语义也会发生变化与损益,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语言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如果说

    中国文学研究 2014年3期2014-11-22

  • 感动性契合与古代文学中的“语—图”教学
    传授变得高效。“语象——图象”教学,一方面重视图象对知识的可视化改造,另一方面又重视语象对图象的逻辑性和叙事性整合,在语、图的复合作用下,营构出一个娱乐性的语境,将原来枯燥的教学,变为一个艺术审美的过程,这对于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有极大的帮助。感动性契合 语象 图像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大学生的教育接受,实际上是一个由主动或被动介入到满足或背离知识的过程。在Meyer,Allen和Smith的著作中,它的积极性效果,曾被描述为一个感动性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2014-03-06

  • 论赵丽华诗歌的张力
    来,诗歌总是由“语象”组成的。所以“张力”首先存在于这些语象里。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宽广,同时又具有内涵深邃的特质,那就是“张力”大的诗歌语象;反之,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很窄且内涵浅显,那就是张力小的语象。审视一整首诗歌,诗的张力越大价值越高,张力越小越无价值。即如泰特所言,好的诗歌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④。换句话说,好的诗歌就是具有最大张力的诗歌,把诗歌语象的“张力”大小作为评价这首诗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这就是“张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2013-08-15

  • 台湾现代图像诗文体新探
    讲,图像是对诗歌语象的摹仿。关于这一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展开分析。语象的图像化“语象”(verbal icon)首见于维姆萨特(W.K.Wimsatt)的著作,意为“一个与其所表示的物体相像的语言符号”,或者说语象就是头脑中“清晰的图画”(bright picture)。这就可以说明“语象”概念触及了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而这一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则有着更为确切的论述:“现在有一幅图像与句子相联。它是否在我们心里并不重要。设想诺曼告诉我说到鲍斯玛先生家该

    华文文学 2013年6期2013-03-22

  • 语象到图像——论文学图像化的审美逻辑
    言的形象显现称为语象。因此,对语象存在和发生问题的研究将会是揭示语言与图像关系的一个有效路径。一、文学图像化的历史与现状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历来就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历史上,二者始终存在着交叉关系。就如美国图像理论家米歇尔所言,任何试图把图像因素从文学中驱逐出去都是徒劳,这点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上可见一斑。如果从文学的起源来说,早期的文字无不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在,有的学者把这称为“语图一体”。而当语言文字与图像各自独立出来,即所谓的“语图分体”时,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2期2013-02-19

  • 诗词意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意境;形象;意象;语象;建构诗词意境的研究迄今已成果斐然,但也众声嘈杂,存在一些待议的问题。诸如,意境是不是艺术形象?意境的建构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意象?能否说无意象即无意境?意境美是客观一定的,还是见仁见智、流变不居的?意境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意境美受制于哪些因素?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试做探讨:一、意境:三维空间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意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8-15

  • 《告诉云彩》:“因‘赞美’而惊愕”
    怀和信心。这首诗语象密集,且多为自然语象,它们构成了一个鲜润、葳蕤、宏细轮廓都很鲜明的总体语境。从西天漫溢的彤红云彩到“绿光的圆弧镶入松鼠的眼睛”,一个个精审恰当的语象,对生命和美的赞叹,动人心魄。在密集并跃动着的自然语象的对照下,“市侩们抹着嘴唇,站成一圈/拥着蜂腰或蛇腰进出转门”这一情境,显得多么孱弱、粗俗、乏味。同时,由于总体语境的托举力,使诗中“诗人下地狱,与亡魂和空气交朋友”一句,并没有丝毫滥情和感伤,反而带上了健壮豁达的高贵情怀:“我们活在世间

    名作欣赏 2011年7期2011-08-15

  • 论S·拉什迪后殖民语境下“象”的思维——以《午夜之子》为例
    的多种“象”——语象、物象、味象、声象、色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作品呈现思想的画面,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拉什迪小说突出的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关于“象”的理论问题,国内文学批评界已形成多种认识①。什么是“象”?与“象”有关的概念究竟其内涵如何界定?在中文语境里,如何解决对应的外语形式?汉语文献里极多的关于“象”的界说以及概念如物象、事象、气象、想象、境象、兴象、意象……等等,可否用来讨论外国文学作品?或者反过来说,外文的相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13

  • 对当今诗歌表意“祛魅”的学理反思*
    认上“祛魅”,在语象和语素的采集与运用上“祛魅”,在技艺策略、文体样式上“祛魅”。上述几点“祛魅”,既各自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分别有着缺陷和偏颇。因此,对其加以学理性的辨析、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当今诗歌;诗歌表意;“祛魅”在立场和动机上,当今诗歌写作者就是要给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祛魅”——革除在他们看来僵化、陈腐的魅力因子,同时通过新的诗歌话语实践构建具有新的审美魅力的诗歌范式,并相应建构、促成新的诗学观念和审美尺度。但令人尴尬的是,这种只是单向度发生在圈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荷叶 母亲》语象解读
    刘贞福语象类似于意象,但又不同于意象。意象重意,语象重语:意象构造语言表象而深藏义理情感,叫人得其意而忘其言,语象则始终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对语言修辞的精细分析的层面上,这是它与意象分别的要义之所在。语象解读既然注重词句,而与“象”字相关的仅有名词,似乎有碍于语象解读的视野,可否将动词、形容词也纳入解读的范围。以丰富语象的内涵?这也是本文所探索的一个方面。以语象论来解读《荷叶母亲》,一篇清丽而灵动的作品便为我们展开了新鲜而丰富的内涵。或以为此才华少女之作,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1期200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