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本—技能互补与技术—技能偏向的高技能劳动者培养研究

2021-12-11 09:53刘汶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高技能劳动者

刘汶荣

摘 要 将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分为高劳动生产率组和低劳动生产率组两个对照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等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低的组中,资本与企业发展有显著相关性,资本—技能互补效应明显,企业更愿意用资本替代高技能劳动者;劳动生产率高的组中,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有显著相关性,技术对高技能具有偏向性,企业倾向于选择高技能劳动者。为此,企业应主动参与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职业教育机构需精准定位高技能劳动者的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政府要加强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和有效配置。

关键词 高技能劳动者;企业发展;生产要素;资本—技能互补;技术—技能偏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41-06

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着发达国家高技术优势的压制力,又日益失去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发展力。为此,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由“人口红利”向拥有技能的“人才红利”转变,有利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满足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在202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就业市场供求状况中,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大于1,其中高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高达2.1。这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有强烈的需求,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供给满足不了就业市场的需求。资本和技术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那么,企业能否利用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弥合高技能劳动者供给的不足?本文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出发,考察样本企业中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等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并提出加强高技能勞动者培养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技能水平的度量

技能水平的度量通常以学历为标准,一般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就被统计为高技能劳动者[1]。高技能劳动者普遍具有钻研精神和再学习能力,无论是从事产品生产工作、设计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更善于完善和总结,一般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稳定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强,兼具人格素养与技能[2]。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利用高技能劳动者战略推动技能强国进程[3]。

(二)资本、技术与劳动者技能之间的关系

资本与劳动者技能之间的互补效应影响技能溢价[4]。通过测算分析发现:它的直接效应偏向于低技能劳动;间接效应偏向于高技能劳动;且前者的作用强度小于后者[5]。因此,在资本深化的过程中,要发挥高技能劳动者的作用;而在资本广化的部门,更适合利用低技能劳动者的比较优势[6]。资本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本多,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而技术是企业生产能力的体现,技术越强、越先进,资本积累就越多、越快。但是,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制造业部门,技术通过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7],减少对于非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扩大技能劳动者和非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形成技能偏向[8]。

资本、技术和劳动者技能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普遍作用于制造企业。企业发展所获利润率的变化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直接表达。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也与劳动者技能所承载的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

本文以制造业为背景,研究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区分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审视不同情况下各类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用数据实证中国制造企业中也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现象。这对于鼓励制造企业重视培养高技能劳动者、追求高质量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资本—技能互补假说

资本—技能互补假说认为:在程序化工作中,生产线上的劳动者很容易被其他物质资本所替代;而从事非程序化工作的劳动者,比如高技能人员、研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他们与物质资本之间则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很难被替代。资本—技能互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与经济制度无关,但是在不同行业中也可能存在异质性[9]。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可以解释企业生产要素的替代性。

(二)技术—技能偏向性假说

技术—技能偏向性假说的成立是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认为,技能人才对新技术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如果技术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且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可以形成替代,那么市场则偏向于选择高技能劳动者,承担其技能溢价的结果[10]。要想缩小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必须追加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投资[11]。

据此,我们提出假说H1:在劳动生产率低时,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发挥资本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假说H2:在劳动生产率高时,制造业企业倾向于使用高技能劳动者,形成技术—技能偏向性效应。假说H1与假说H2,均有各自的研究作为学术支撑,特别是国外的实证研究内容较丰富。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两个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文中所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时间段从2007年至2019年。删除部分数据有误或者有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得到3159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二)变量定义与测量

1.企业发展

企业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利润增长之后,如果扩大生产规模,会增加对劳动者的需求[12],或者用资本购买机器替代劳动者。研究表明,资本、技术与劳动者的关系由公司规模的大小决定[13]。我们用上市公司总资产对数表示公司规模。公司规模大小影响企业发展过程[14]。

2.高技能劳动者

劳动者接受的学历教育与其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为此,使用职业划分不同劳动者技能水平也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分为“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15]、“生产性劳动力”与“非生产性劳动力”[16]等。文中参考学历划分法和职业划分法,用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人数的比表示高技能劳动者比例。

3.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要获得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转型升级。本文用公司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与其所处行业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的比值,计算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弥合由于制造业企业所处行业不同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4.变量汇总

除上述关键变量外,本文使用的其他变量均有理论依据和计量方案。现将全部变量列示于表1中。

(三)模型设定

为更加立体地考察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ED=α+β1×CS+β2×TS+β3×ST+β4×TTA+β5×EE+β6×OV+β7×GA+β8×EC+γ×year+λ×industry+ε            (1)

模型中因变量ED表示企业发展情况。解释变量LP是标识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量。考虑到制造业行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所以LP是指企业所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本文设置了虚拟变量,若LP低于中位数,取0;若LP大于等于中位数,取1。除了资本结构(CS)、技术结构(TS)和高技能劳动者(ST)等主要解释变量之外,模型中还引入了营运能力(TTA)、就业结构(EE)、产值结构(OV)、成长能力(GA)、高管薪酬(EC)等共同增强模型效力,验证文中假说。

(四)描述性统计

1.上市公司所处行业

本文获取了315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它们分属于制造业29个行业中。按照上市公司樣本数量所处行业进行排序后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497家),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0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78家)。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3个行业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5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家)、家具制造业(10家)。排序前五位的行业企业占本文样本数量的60.91%,超过半数。

2.变量总体描述性统计

在制造业各行业上市公司中,企业发展变量均值小于标准差,此类数据更适合做非参数检验。资本结构均值0.3433,标准差0.1956,数据总体平稳。而技术结构的标准差也大于均值,数据的离散度恰好说明上市公司技术研发投入的区别较大。高技能劳动者结构均值0.5693,标准差1.1796,说明不同上市公司高技能劳动者结构差异明显,有的上市公司接近0,可以忽略不计,而有的上市公司则达到15.9954。

为了更好地对比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情况,文中对低劳动生产率水平(L组)和高劳动生产率水平(H组)两个对照组进行单变量检验,从中发现:资本结构上,无论是均值检验还是中位数检验,高劳动生产率的上市公司比低劳动生产率的上市公司更显优化,这与高劳动生产率的上市公司对资本要素使用更合理有关。两组上市公司技术结构和高技能劳动者结构的中位数没有差异,但是均值不同,低劳动生产率上市公司组的技术结构和高技能劳动者结构差异程度更大。单变量检验不能说明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交互影响,下一步需要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

(五)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模型(1)实证研究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关系。表2列示了回归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在劳动生产率低的上市公司组别中,资本与企业发展显著相关,而技术和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却表现出不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时期,由于经济效益有限,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方筹措资本来实现企业发展,而不是雇佣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或者开发新技术。因为高技能劳动者技能溢价高,会增加企业劳动成本。而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时间沉淀,不是短期能收获利润的。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对这两个生产要素投入动力不足。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假说H1。

但是在劳动生产率高的上市公司组别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技术和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越强。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企业若想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利新技术、新设备,也可以依靠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学习和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大量利润又用于反哺技术创新和高技能劳动者,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企业发展仅靠资本是一时之计,要想长远发展,还要依靠技术和高技能劳动者,验证了本文假说H2。

(六)稳健性测试

为排除偶然性,本文利用变量替换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测试。具体如下:用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比值(CR)代替资本结构变量、研究与开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IS)代替技术结构变量,继续考察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关系,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体,探讨了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了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尽管研究仅限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这一有限范围,但是依然可以为我们认知生产要素与制造企业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性等议题提供研究思路。本文形成以下三点研究结论。

(一)两个假说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资本—技能互补假说适用于较低生产率环境。通过回归分析,这一假说在劳动生产率低的条件下得到印证。充分显示了资本、技能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性适用于低生产率环境,技术—技能偏向性假说适用于高生产率环境。劳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技术和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越强。

(二)高技能劳动者的流动方向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

在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中,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相关性更强,这类企业会更加倾向于得到高技能劳动者。而高技能劳动者也愿意以生产率高的企业作为自己发展、流动的目标。这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符。

(三)重视技术和高技能劳动者等要素资源的投入对企业发展很重要

随着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现象的出现,企业靠资本投入以提高生产率的空间有限,需要投入其他要素资源才能获得生产率的提高。本文从劳动生产率视角的量化研究表明,越是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越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而在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中,技术、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发展显著相关。资本和技术不能完全替代高技能劳动者的作用,不能弥合高技能劳动者供给不足所带来的缺失。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已有高技能劳动者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需要企业拓展渠道提高员工的技能,或者争取到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

五、几点建议

研究结论说明,简单地增加资本无法替代高技能劳动者,即企业提高生产率不能仅依靠投入资金来实现,还需要通过获得高技能劳动者来实现。这对人才的供需双方都提出了要求。《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走创新发展之路,建立一大批高生产率的高技术企业,并提升现有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这不仅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者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升级、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此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企业应主动参与高技能劳动者培养

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决定了企业是战略上的经济体,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利益展开。企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高技能劳动者。在高技能劳动者培养中,企业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企业参与高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培养和内部培训,能使劳动者直接接触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掌握技术诀窍,获得企业所需的技能,直接为生产服务。同时,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培训是企业人才投入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掌握高技能劳动者培训主动权的基本手段。企业对内部技能人员培训后,他们具备相应技能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有研究表明,在制造业中,培训增加的成本明显低于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益处[17]。内部培训一般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在内部培训中,要求高效率、速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内部培训的基本方针必须是关乎企业利益的。当内部培训有困难无法实现时,则需要依靠外包培训。外包培训可以和政府、学校相结合,要求外部培训机构根据企业自身所需的技能进行定制,并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文凭等形式寻求培训结果的社会认可。无论是内部培训还是外包培训,都离不开企业对于培训细节的具体要求和参与。

(二)职业教育机构需精准定位高技能劳动者的市场需求

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要重视就业导向[18],要满足高生产率、高技术企业的需求。一是学校要适应企业需求实际,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作为劳动力流出地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应该及时转化到以统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仅以本地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作为劳动力流入地的职业教育,则可以考虑主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二是学校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外包培训的需要,面向高生产率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政府要加强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和有效配置

第一,进一步推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落实推广,实行1+X证书制度,为企业和培养机构搭建沟通桥梁,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向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第二,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向高端发展,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手抓。其中,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就业为导向[19],专业布局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产业密切衔接。第三,为企业在税收、立项、培训补贴等方面制定高技能劳动者培养和使用的定向优惠政策[20]。第四,加强政策宣传,为有提高技术意愿的個人提供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个人成就感,吸引高素质、高能力大学生成为高技能劳动者。第五,促进高技能劳动者流动,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高技能劳动者的应用环境具有专门化、定向化、高待遇等特点,其有效流动的条件较为苛刻。所以需要强化人才需求的信息公开,减少人才需求的信息壁垒,弱化同等级人才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差异,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等社会基础服务体系,为人才流动减少后顾之忧,降低流动风险。

参 考 文 献

[1]李磊,刘常青,徐长生.劳动力技能提升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构升级还是创新升级?[J].经济科学,2019(4):57-68.

[2]白滨,和震,吴秋晨.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一项企业雇主与优秀员工视角下的质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15-24+34.

[3]高书国,张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4.0时代的中国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4):7-14.

[4]关爱萍,谢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技能”互补与技能溢价[J].软科学,2020(9):24-29.

[5]雷钦礼,王阳.中国技能溢价、要素替代与效率水平变化的估计与分析[J].统计研究,2017(10):29-41.

[6]刘渝琳,熊婕,李嘉明.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J].财经研究,2014(6):95-108.

[7]AUTOR D H, LEVY F, MURNANE R J.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4):1279-1333.

[8]陶爱萍,周泰云,王炽鹏.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与技能溢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8(1):132-142.

[9]HENDERSON DANIEL J.A non-parametric examination of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71(4):519-538.

[10]WINCHESTER N, GREENAWAY D. Rising wage inequality and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7, 29(1):41-54.

[11]張兴祥,范明宗.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的收入分配—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建模与理论解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44-152.

[12]PISSARIDES C A.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 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90:13-27.

[13]IBRAHIM MIKE OKUMU, EDWARD BBAALE, et al.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irms in Africa[J].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19(1):1-27.

[14]李秉成,黄叶珍,孙荣培.企业年龄、规模对企业失败过程影响研究—《企业年龄、规模影响企业失败过程:以爱沙尼亚破产企业为例》导读[J].财会通讯,2020(15):10-12.

[15]FRRZROY F, FUNKE M.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in West German manufacturing[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4):651-665.

[16]ERNST R B, LAURITS R C. Testing for the existence of a consistent aggregate index of labor inpu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3):391-404.

[17]潘海生,高常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变迁机理及政策启示[J].教育研究,2016(8):64-69.

[18]程宇,荣国丞,刘娇.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教育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21-25.

[19]左伟.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148-151.

[20]张祺午.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困与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2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Labors Based on Capital-Skills Complementary and Technology-Skills Bias

Liu Wenrong

Abstract  Dividing the sample data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to two control groups and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technology, high-skilled labor,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roup with low labor productivity,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of capital and skills is obvious, and enterprises are more willing to substitute capital for high-skilled workers; in the group with high labor productivity, high-skilled labors ha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s biased towards high skills, and enterprises tend to choose highly-skilled labors. To this end,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skilled labor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eed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market needs of high-skilled labors and optimize specialty setting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high-skilled labors.

Key words  highly skilled labor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factors; capital-skills complementation; technology-skills bi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Liu Wenr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00)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高技能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