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产生的影响

2021-12-15 00:20赵翔
体育时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赵翔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06-03

摘  要  本文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着重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青少年不同生理系统的作用效果,初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健康的作用机理,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意义,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针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不同的价值功能,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提供了较为科学和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校园体育的现状及特点进行探索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困境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青少年健康

全民健康不仅直接关乎我国民生群众福祉,而且关乎党对国家战略全局的安排与经济长远发展的规划。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健康也是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指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1]。由此看出,青少年体育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开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在诸多学校体育项目中,学生往往喜欢进行一些技能主导类的同场对抗性项目。这类项目都含有潜在的风险,若学生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容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受伤,不利于校园体育的推广。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娱乐性,又融合了健身性以及将塑造人格相统一,使其能够吸引青少年在锻炼的时间内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号召下,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也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校园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会让青少年人群主动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的任务。因此,应让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光芒,使其得到创新发展,充分展现自身魅力。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阶段不同生理系统产生的作用效果

2020年,我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达到了10725.353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数为4914.09(万)人。我国青少年群体数量庞大,大力进行青少年体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校园中的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活动时应该选择符合青少年群体生理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对青少年群体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原则。

(一)青少年阶段骨骼肌的生理特点

青少年阶段骨骼肌表现为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无机盐,脂肪较少。这将导致青少年在运动中常常出现易疲劳,耐力差的特点。青少年骨骼肌中糖原和肌红蛋白等能源贮备物质也较少,使骨骼肌呈现出收缩力较弱的特点。因此,青少年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避免一些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而选择以提高灵敏、柔韧以及全身素质综合发展的运动方式为宜。并将改善肌肉结构的运动方式与发展柔韧性、灵活性的运动项目相结合。比如,林小美等针对7—12岁习练武术的儿童进行了生理性研究,认为此阶段是作为接受武术启蒙训练年龄的黄金时期。所以,青少年阶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经济、节省、事半功倍的现实意义[2]。

(二)青少年阶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1.青少年阶段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心血管系统还处于不完全发育的阶段。青少年阶段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瓣膜发育仍不完善,心脏重量和体积都比成年人小,心肌收缩力弱,每心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少。这些特点使得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容易出现运动性贫血的特征。此阶段进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可提高血液循环量。血液循环量的增加,可以增强很多营养物质的吸收,比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可有效消除运动性贫血。其次,长期进行体育活动可持续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产生适宜的生理刺激,心血管系统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窦性心动过缓。在运动的刺激下,副交感神经控制心脏活动的功能增强,交感神经参与减少,每搏输出血量增加,每分钟心跳次数减少。根据研究显示,长期锻炼的青少年每分钟心率明显低于同龄不锻炼的人。(2)运动诱发心脏增大。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对心脏产生不同的影响。青少年多进行运动会增加心脏容量,以适应更高水平的运动负荷。(3)心血管功能改善[3]。运动能促进青年心脏在形态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也能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经过长期的体育运动,青少年的心血管功能可以迅速动员和恢复。相较于现有的校园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生理刺激较适宜,可带给青少年的生理刺激更温和,促进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发展有逐步提升的趋势,不至于产生过强或过缓的效果。因此,青少年群体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有效帮助心血管系统适应体育运动带来的刺激。

2.青少年阶段呼吸系统特点。对青少年来说,此时期的呼吸系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与正常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肺泡数少,肺泡壁的弹性小,呼吸运动幅度较小。再加上青少年时期受胸腔限制,肺活量和呼吸道宽度都较小,这使青少年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呼吸能力有限的情况。由于自身生理的限制,青少年在运动中主要通过加快呼吸频率的方式来代偿保持运动,故在长时间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呼吸性疲劳。然而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气功调息运动可扩大肺泡的使用数量,提高肺功能效率,锻炼了整个呼吸系统,从而使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了提高,最直观表现为经常进行运动的青少年的肺活量大于缺乏运动的同龄人[4]。

(三)青少年的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神经细胞的能力较成人还较差,且存在容易疲劳以及不稳定的情况。所以青少年群体常常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神经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合成代谢迅速,因此大脑疲劳容易较快消除,运动时各中枢及器官的生理机能都容易被动员和启动。根据此特点,青少年往往要选择一些时间短、频率高的运动,不宜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有学者研究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气功对青少年神经系统促进的机理是通过提高脑神经的活动机能来健脑益智、調整学生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来健脑益智、通过改善情绪来健脑益智、通过改善性格健脑益智、通过祛病强身来健脑益智。气功运动能够使青少年快速进入放松、平静、镇定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脑部毛细血管充盈、血流加快,提高了脑的血氧供应量,使大脑神经脉络畅通,大脑神经活动更活跃,以此来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

二、青少年阶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功能

学校积极推广民族传统运动,不仅会促进青少年群体的生理素质,它具有的价值导向是双向的。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日,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也会让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扬传承下去。大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增大“传承人”群体数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因此,我们深知学校是文化的传承圣地,学生是文化的创造者,青少年群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年轻人群体有着庞大的基础,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他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拿起这根“接力棒”,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完善自身发展功能

在校园中开展并参与不同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兴趣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品格、意志、耐心、进取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引导。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团队和谐”和“竞赛合作”意识,培养基本的道德习惯,形成以社会公德为标准的自尊和诚信,使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增进学生个体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这对唤醒民族文化也大有帮助。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困境与对策的探讨

(一)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者梯队无法满足正常教育任务

目前,我国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数量少之又少,部分体育教师思想薄弱,意识淡薄,对青少年学生实行“放养式教育”。他们虽然能胜任学校布置的基本体育任务,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也没有学到新鲜的运動技术和理论知识,这不利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其次,我国现有校园体育课堂模式内容单一,课程枯燥,学校在这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还不够重视。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大部分中小学仅仅将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等其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这些运动项目在一些学校广泛开展而来也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喜欢,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青少年校园中发挥其用武之地,就必须要求教师梯队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发现体教结合的新趋势、新课题,有效进行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创新研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备好每一堂课,让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让中小学生对充满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建立认同感,主动接受并积极探索,对其保持足够的热忱。

(二)民族传统体育难以在校园及家庭形成有效共识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或者说校园体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家校配合”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可和支持。现在的中小学校中,不少家长过度在意学生体育课的安全问题,家长娇生惯养,青少年在家里什么都不管,一味埋头读书。这样一来,不但起不到锻炼身心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效果,还会使体育教师畏手畏脚,不敢对传统体育模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如此下去,学校体育逐渐成为“鸡肋”,这也打击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接触不同的体育项目,胆大心细探索提升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观念,将“文化课比体育课重要”或者“体育课可以不上或者敷衍,目的是节省时间应付文化课考试”等观念彻底消除,这些观念也完全不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初等学校教书育人的要求[5]。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的研究不均衡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内容不断丰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发展的研究内容呈现出“上扬”趋势。但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应用于实践的研究较少[6],甚至还赶不上整个体育领域里的其他方向,而且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今后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实用性研究也应该予以重视。其次,作者发现,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产生的生理生化特点还存在诸多不足:(1)大部分研究对象以老年人为主,针对青少年特定人群的专项研究较少;(2)针对同一年龄群进行不同民族传统运动产生的生理生化特点横向对比较少;(3)我国目前研究热门传统体育(武术,气功)较多,但关于民间民俗传统项目较少,研究不够深入。

四、结语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不应该单单看作是一类体育项目,其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寄托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也是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应在新时代新中国得到良发展。其次,我们应清晰地明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创新其发展路径,使每一个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化身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逐步增强青少年的使命感与荣辱感,实现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对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要使青少年群体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让学生具有文化认同感,最终显著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曾钊,刘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06):851.

[3]董天琪.青少年健身的意义[J].同行,2016(09):320.

[4]刘刚.浅议体育行为学[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51-52.

[5]刘汉生.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5):2.

[6]吕茹茹.全民健身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究[J].武术研究,2021,6(08):146-147.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