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营造林技术要点方法分析

2021-12-16 06:27郑巍
江西农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立地条件林木成活率

郑巍

(浮梁县林业局,江西 浮梁 333400)

科学高效的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林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现代林业育苗成活率,必须完善林业育苗技术,合理规划营造林的培育工作,提高林业造林的质量水平,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效调节生态平衡,实现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1 林业营造林技术要点

1.1 做好前期规划

在进行造林工作前,为保证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做好前期规划工作。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择育苗基地,对基地的气候、土壤、光照以及水源等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对周围的交通情况考虑到位,保证后续的运输工作有序进行,为苗木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其次,对育苗基地进行清理打扫,对影响林木生长的石块、杂草、垃圾以及植被残枝等进行清除,保证基地的清洁,在此过程中,根据基地的大小,合理选择人工或器械的方式进行清理,以满足后续造林工作的需要。最后,根据林木的生长需求,做好基地的整地工作,在进行整地时,为提高光照面积和土壤含水率,必须对土壤进行深翻,一般深度控制在30~40 cm,以达到提升林木成活率的目的[1]。

1.2 合理选择树种

合理选择树种对提高幼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树种时,要以经营目标为导向,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质量以及资金投入情况,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保证树种选择符合实际需求。另外,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性,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树种,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所选择的树种要具有适应性强、经济价值偏低的特点;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所选择的树种要具有经济价值高、有明确生长条件要求的特点,以保证林木生长的整体质量。例如,杉木、樟树等树种经济价值高,并且对气候、环境有明确要求,需将其种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马尾松、木荷等树种对环境要求较低,可以将其种植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保证造林的整体效率。

1.3 明确种植密度

造林的密度是决定林木质量的重要保证,合适的密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林木成片倒伏的现象,保证造林的效果(如图1)。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要根据树种的性质、造林方法以及立地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种植密度符合种植需求。对于水土保持林因其所选择的树种生长较慢、主要培育小径材的用材林,所种植的区域属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采用密植的方式进行种植;对于生长速度快、主要培育大径材的用材林,所种植区域属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稀植的方式进行种植。例如,在对杉木进行种植时,因其主要为小径材,具有较高利用率,可以设置种植密度为300株每667 m2;对于檫树,因其生长速度快,且树冠比较大,对立地条件有较高要求,可以设置种植密度为50~60株每667 m2。另外,对于光照、水分有较高要求的树种可以将种植密度适量缩减;对于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可以采用密植的方式进行种植;对于经济林的培育,可以将种植密度缩小[2]。通过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不仅可以提高林木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还能有效地保证林木的生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出种植的最大价值。

图1 合理种植密度图示

1.4 科学配置树种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保证营造林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对树种配置时,可以采用树种之间互补的关系达到混交林的目的,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增加林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依据混交林独有的特性,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侵袭,对林地的整体生长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对树种进行合理配置,可以提高水分、养分以及光照的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浪费的情况,保证林木的生产力;混交林在不同树种作用下具有较高的抗风雨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林木损坏,缓解水土流失情况,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对混交林进行设置时,要根据各树种之间的特性,结合立地条件,选择互补的方式进行设置,如3∶1的杉木与火力楠带状混交林、2∶8杉木与闽楠行带混交林,可以有效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确保林木的生长效果(如图2)。

图2 杉木与火力楠带状混交林图示

1.5 确定造林时间

合理控制造林时间是营造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根据树种的实际情况以及造林方法、气候条件等外在因素确定造林时间。在时间上一般选择苗木处于休眠期还没有进行萌动的季节,以保证水分的充足,利于根系的存活。例如,在对杉木进行造林时,一般选择春季和冬季,可以有效保证根系吸收的水分与地上部位的水分平衡;对马尾松裸根苗造林时选择在冬季进行,因在春季时,该幼苗已经萌芽,水分的蒸腾量增大,导致根系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不利于幼苗的成活[3]。另外,在进行造林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气候环境等外在因素,雨后更适合进行造林,避免在大风、雨雪的天气进行造林,以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

1.6 后期养护工作

苗木种植后,要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以保证苗木的茁壮成长。首先,对于播种的苗木,在出苗后要及时对周边的杂草进行清理,并根据苗木的情况合理地间苗,以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一般控制在400~500株/m2。其次,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对其施肥、浇水、消毒,确保其营养元素、水源、光照满足生长需求,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最后,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采用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如喷洒农药、灯光引诱捕杀等,具体要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最大化地保证苗木生长效果。

2 林业营造林常用方法

2.1 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点播几种方式。播种造林是指主要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直接将种子播种到林地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施工环节少的特点(如图3)。在进行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筛选,确保种子颗粒饱满、适应力强,为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和发芽率,可以将其浸泡在50%多菌灵500倍液中。其次,在播种时要对水分、温度、土壤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这些因素符合播种需求,一般温度控制在20℃~30℃。对于播种方式要根据种子颗粒的大小进行确定,颗粒小、数量多可以选择撒播的方式;颗粒中等、数量少可以选择条播的方式;颗粒大、数量少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在播种后,需要定期对苗木进行养护,保证其健康生长[4]。

图3 播种造林图示

2.2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主要原理是将树木的植物器官,如树干、断枝根系等作为造林材料的技术,该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育苗时间,主要适用于生根能力较强的树种。在进行造林时,主要是在母树上选取2年左右芽数在2~3个左右的枝条,将其移植到造林地,在保证土壤的水分及蓬松肥沃程度符合种植要求后,对其进行扦插,一般扦插长度为总长度的1/3~1/2,要超过地面6~10 cm;对地下茎进行移栽时,一般深度控制在3~4 cm,超过地面1~2 cm,以保证分殖技术的应用效果。

2.3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对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被广泛应用在造林中,主要是将具有健康完整根系的幼苗直接进行植树造林,因其是带有完整根系的基础苗木,对自然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在对苗木进行栽植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穴植法、缝植法、沟植法三种方式,利用在进行栽植时,注意使苗木的根部可以有效伸展,避免出现悬空的情况,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如图4);缝植法主要是借助工具在指定区域进行开缝,将苗木移栽在此处;沟植法要将种植区域勾勒出沟壑,按照一定间距将苗木移植在其中,最后将沟壑合拢压实。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5]。

图4 穴植法植苗造林图示

3 结论

总而言之,营造林技术对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必须对营造林技术要点进行深入探讨,熟练掌握营造林的方法,做好日常养护管理,加强技术性创新工作,进一步推动林业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立地条件林木成活率
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要点
提高酸枣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提高果树成活率的方法探析
浅谈如何提高新栽蜜柚幼树成活率
不同立地条件6年生云南松幼林的生产力及其分配研究
浅谈循化县云杉的造林种植技术方法
改善华蓥山森林立地条件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