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花生》教学中要跟学生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2021-12-16 12:44李艾之兰梅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落花生借物段落

李艾之 兰梅

许地山的《落花生》(統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一篇经典课文。关于这篇课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以下的几个问题是要在教学中和学生讲清楚的。

一、为什么不叫“花生”,要叫“落花生”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首先看到的就是“眼睛”。落花生?这是什么?我们本地有没有?把课文读下去,答案生出来,好像有。但此花生是不是彼花生,怀怀疑疑,拿不准。落花生是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花生?如果是,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落花生?学而有疑,学贵生疑,这个时候最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查阅参考资料,或是直接为学生讲解。落花生就是我们当地叫的花生了。花生也叫长生果、地豆、落地松、长寿果、番豆、地果、唐人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直立和蔓生两种。羽状复叶,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花生荚果。经过教师这样讲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便被激活起来。在当地的农村中许多人家种植过花生,有的学生也参与过收花生。农村学生,没有见过和吃过花生的很少。这个问题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看似简单,但它却是进入课文的钥匙。学生只要拿着这把钥匙,就能很好地走向文本,深入文本,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父亲的话怎样理解

父亲这个形象首先是在母亲的话里出现。从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一句看,作者的父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亲,而是导师一样厚重的人物。查阅历史资料可以知道,许地山的父亲名叫许南英,做过清朝政府派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许南英率部反抗侵略者,他是一位爱国英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父亲的话作了铺垫。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花生的好处很多。花生是日常农作物,明代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栽种历史了。孩子们种过花生,吃过花生,见过许多花生制品。父亲对这点省略不讲,是为了讲后面更重要的问题:做人,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父亲讲桃子,讲石榴、讲苹果,它们有个共同特点,高高挂在枝头,鲜艳而美丽,香甜而诱人。这个“挂在枝头”,含有炫耀、张扬、虚浮之意。但仔细分析,说这一切是假,真实地是要说明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要等挖起来才知道,赞扬的是做人要对社会有用,做事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父亲的话在比喻中包含了对比,譬如说花生棵子长在地上矮矮的,并不美,但花生的果实却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3.父亲的话含义深刻。父亲的话背后的意思,既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也不是真的要说花生,而是要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个世界是人们用双手干出来的,劳动创造财富,有用和奉献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父亲的希望是:孩子们,你们将来长大了,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向花生学习,结出香甜的果实。但应该默默无闻,埋在泥土里,或是带着点泥土味,接地气。不要像母鸡那样,生一只蛋,唱半天歌。

三、借物喻人的写法

借物喻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写作手法。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此模模糊糊,认识并不清晰。当然,这首先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造成的。一个学生,如果他读过《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成语故事大全》等书籍,教师给他(她)讲解借物喻人知识,一点就破,一听就明。就像种了一种红花,春天到来,鲜花盛开,但不知道这是什么花。遇到园丁,一请教,园丁说出来,这叫红花榉木,你一下就记住了。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得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3课《寒号鸟》一文是借寒号鸟来说做人,做人不能懒惰,人生要有预案,冬天总是要来的,雪总是要下的,有了准备,就不怕大雪纷飞。还有《北风与太阳》一文中北风代表了暴力,太阳代表了爱,借物喻人,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暴力和爱究竟谁更有力量?故事读完,学生会恍然大悟,世界上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过是纸老虎,真正有力量的是温暖,是爱。还有像《白杨》《桃花心木》《学弈》等文章都使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当这个铺垫完成后,把结论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再来说一说,教学难点就会得到突破。当然,如果要拓展开去,还可以给学生讲讲古诗词里的托物言志诗,比如王冕的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和毛主席的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

四、详略得当

写作文要有详写和略写,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课文《落花生》是个很好的范例。课文开头一段:“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种花生和收花生只有一个段落,写得颇为简略,要言不烦,一笔带过。既然简略,那没有这一笔可不可以?不可以。没有这一笔,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条件。只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重点是在后面——议花生。数一下段落就更加清楚,写“议花生”的段落多达10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的段落才一段,详写和略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猜你喜欢
落花生借物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落花生》中的借物喻人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