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何以重要

2021-12-16 07:21师艳荣
世界知识 2021年22期
关键词:好感中日关系对华

师艳荣

2021年10月25日,在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日双方应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地推进青少年交流,培养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不久前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17届“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对华无好感的日本民众达90.9%,同时中国民众对日无好感比例也升至66.1%。

但相较于中日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整体下滑,青年人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要乐观得多。2021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超三成的日本青年对华有好感。

中日青年对彼此国家的好感高于整体水平,为两国民众间的彼此认知注入了一股暖流。

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持续下降

舆论调查是判断民意的重要指标,中日两国民众对于对方国家的好感度认识存在明显差异。自201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一直保持回暖态势。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却持续下降。特别是疫情爆发的2020年,中日民间相互好感度“一升一降”反差明显。2020年11月的第16届“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与中国民众45.2%的对日好感度相比,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则创下10%的新低,而对华无好感的日本民众比例高达89.7%。

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持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是:一是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作为美国同盟国的日本紧跟美国步伐,加入围堵中国阵营,宣传“中国威胁论”等,严重贬损中国形象。二是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2010年即反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的反差令日本民众的心态也越发不平衡,甚至于产生仇视心理。而日本媒体也投其所好,大肆报道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抹黑中国形象。本次舆论调查中,只有19.6%的日本受访者肯定本国媒体对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的贡献。可见,日本媒体的偏颇报道在恶化中日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是日本政治生态中右倾化倾向增强,对华友好的青年政治家不断减少,民间交流中能够推动中日友好的青年人才十分短缺。

2019年12月8日,“中日青年友好使者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数百名中日青年学子参加。

超三成日本青年对华有好感

但本次调查显示,与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整体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日两国青年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明显高于中老年受访者。日本外交舆论调查也表明日本青年对华好感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日本内阁府开展的外交舆论调查是日本各项有关外交问题的民意测验中最具权威性的调查。2021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的第45次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3000名日本人(18岁以上男女)中,对中国“不抱亲近感”及“较无亲近感”的人,合计占比为77.3%;对中国“抱有亲近感”和“较有亲近感”合计为22%。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比例为17.1%,而认为中日关系“不太好”的比例为81.8%。

从各年龄段看,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对中国“有好感”的占比分别为34.3%、25.0%、25.3%、19.9%、14.7%和19.2%。很明显,18~29岁青年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领先于其他年龄段。

后疫情时代的中日青年交流

本次舆论调查显示,70%的中国公众受访者、50.9%的日本公众受访者认为民间交流对促进中日关系重要。但新冠疫情下中日民间交流受阻。66.6%的中国受访者、50.3%的日本受访者认为过去一年两国民间交流不够活跃。

中日民间交流受阻主要体现在现场式的、面对面交流活动因疫情而“停摆”,但实际上利用新媒体的线上交流却越来越活跃。这一点在青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新媒体成为日本青年人获取对华认知的重要媒介。虽然日本媒体在对华报道上存在很大的导向型,以负面为主,这对于以传统媒体为信息主要来源的中老年人来说影响较大。但对广大的青年人来说,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已不局限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媒介,抖音、哔哩哔哩(B站)等新媒体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二是中日青年之间有共同的文化需求。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动漫文化、电竞文化在中国流行文化中占有很大市场,同时,中国年轻人喜欢的抖音、直播带货、美妆文化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因此,后疫情时代,以日本青年为主体的对日民间交流更契合当前的形势。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日双方更应从交流的广度、方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双方青年交流新途径,推动两国关系向好发展。

例如积极承办国际性的青年交流项目,努力将中日青年交流納入到多边区域交流框架中。自2013年以来,中日韩三国已联合举办七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国泉州、青岛、宁波、西安、扬州、绍兴、济南与日本横滨、新潟、奈良、东京都丰岛区、北九州市、大分县等相继入选。不妨以这些“东亚文化之都”为平台,积极开展中日韩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另外,还可以不断扩大作为“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长期活动之一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规模,吸纳更多的日本青年人才参与到活动中来。

再如探索中日青年交流新模式,利用在线视频等方式延续因疫情限制而“停摆”的中日青年交流活动。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中日青年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抖音、B站等新媒体成为中日青年相互交流与了解对方国家的重要媒介,这种更贴近生活的民间交流渠道值得鼓励。还可为在华日本留学生和在华日本青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青少年交流或参观等活动,使其对中国有更深的感知。

又如以流行文化为媒介,拓宽交流领域,突破语言、武术、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交流的界限,将新一代年轻人崇尚的二次元文化、电竞文化、汉服文化等纳入到交流范畴中,政府助推以青年为载体的流行文化产品“走出去”。

中日青年的相互认知将影响着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在中日关系的困境中,从青年民间交流中寻找突破口,改变日本青年对华认知,是改善两国关系并促使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尝试。

猜你喜欢
好感中日关系对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反射的爱和恨
颇有好感的UHD 4K HDR新晋 Vivitek丽讯HK2288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