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的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1-12-18 12:47吕兴群刘雪君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标评价课程

吕兴群 刘雪君

摘    要: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影响创业教育评价的关键。CIPP是以目标评价为核心的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文章遵循CIPP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结合国内地方性高校的特征,厘清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对应的指标分布,最终形成适用于国内地方性高校的12个二级指标、35个描述性指标的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育评价;CIPP模型;创业教育;地方性高校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10-02

势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风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迅猛发展,创业教育评价与其相辅相成,同步快速增长。已有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中,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化的问题,同时对于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理解缺乏理论深度[1]。基于此,本文针对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空白,深度挖掘相关评价指标的内涵,探索基于CIPP模型构建符合地方性高校需求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鉴于国内创业教育规模性、量化性的特点,在教育评价模式中,忽略形成性评价的行为目标模式和轻视量化统计的需求导向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重视以评促改的决策导向模式和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并重的共同建构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地方性高校的创业教育评价研究成为最近的研究热点,例如学者分别针对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地开展相关研究。创业教育评价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体系,虽有学者研究涉及于此,但其在构建相应评价体系时缺少规范的理论模型作为评价依据。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基于CIPP模型规范构建指标体系

CIPP评价模型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的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该模型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突出了“评价的目标不在证明,而是改进”的理念。该模型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的流程。首先,针对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主题,结合文献分析法形成相应指标的初步构建;其次,选择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管理人员、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创业学生、普通学生作为被试人群,结合地方高校所处的地方环境特征开展半开放式问卷调研;最后,选择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领导决策层和具有丰富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师生代表作为专家开展交流探讨,根据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形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完成对已有指标体系的修订。

(二)将地方性高校特征与CIPP模型有效结合

开展CIPP创业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地方性高校所处的不同区域环境对其创业教育目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涉及该高校所处的地方性创业政策环境、经济结构特征和高校自身的目标定位。同时,本研究结合国内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报告总结,提炼全国不同地方性高校的共性化特征。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CIPP模型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结合地方性高校的特征,分别厘清CIPP模型对应的二级指标及描述性指标。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是评价高校制定创业教育目标的合理性。CIPP模型的决策导向功能主要通过背景评价来实现,即诊断该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设定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否相匹配。现有研究与该指标的二级指标选取差异较大,国内研究相关指标划分以葛莉、刘则渊提出的“区域环境、知识基础、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2],另外也有划分为“区域环境、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技术基础”等观点[3];国外研究相关指标划分以Eryanto等提出的“理解、背景、项目目标”具有代表性[4]。“理解”是指决策者对创业教育概念的认知程度,“背景”是指创业教育所在的高校环境,“项目目标”是指教育追求的目标。基于中国情境以及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受政策环境、地方环境和所在高校环境影响。具体而言,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符合所在城市的创业政策、经济人文环境和所在高校的发展理念,否则其目标的设定就是不适宜的。需要说明的是,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已涵盖国内相关研究提出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两个指标;另外,Eryanto等在2019年提出的“理解”和“项目目标”,在本文的描述指标“高校的发展理念”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体现,就不再设立为二级指标。综上,背景评价的二级指标及描述性指标分别是:1.创业政策,即地方政府对创业的政策、地方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政策;2.区域情境,即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创新创业活动活跃度;3.目标方案,即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发展规划目标。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主要是评价创业教育规范方案的科学性,即条件保障是否充分,具体涉及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和制度建设。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凝聚资金、技术、信息、场地等多方资源,创业教育往往是“一把手”工程,即校长负责制,这也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即最高领导者对推进创业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及成员结构是决定创业教育推行力度的关键所在。校长亲自挂帅,二级学院院长和主要职能部处负责人成为小组成员,对于创业教育的积极推进最为切实有效。同时,根据国内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总结,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度建设、工作机制等内容[5],相关内容可以归属到组织领导范畴。在师资投入方面,重点关注创业教育的专职师

资、专职管理人员以及基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创业导师。从资源投入角度,包含创业的实践基地和教学平台及教学设施。综上,输入评价的二级指标及描述性指标分别为:1.组织领导,包括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结构、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创新创业工作机制;2.师资投入,包括专职创业教师数量、专职创业管理人员数量、参与专创融合专业教师数量;3.資金投入,包括到账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金额;

4.基地和平台建设,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平台规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规模。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评价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行动效率,保证行动的连贯、高效和畅通。对于该指标的选取,国内学者的观点趋于一致,即根据创业教育的方式总体上区分为创业实践和创业课程两个方面。同时借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的体系和思想,将“专创融合”加入并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描述性指标分别体现在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之中。另外,依据已有研究,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讲座列入创业课程描述性指标;竞赛、项目、创业孵化器列入创业实践相关指标。综上,过程评价的二级指标及描述性指标分别是:1.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门数、专创融合类课程门数、创新创业类讲座数量;2.创业实践,包括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比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及参与比例、创业孵化器在孵项目数量。

(四)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是评价创业教育的实施结果。从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创业教育又被称为“事业心的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创建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更是唤起所有学生敢于“创建和发展自己事业”的勇气和胸怀。因此本文对该二级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创业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果,分为创业课程教学成果和创业实践教学成果,同时考虑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影响性,故将“社会效益”纳入其中。从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描述性指标而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敢于追求理想和事业的眼界和行动力,衡量该指标可以使用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创业基础课程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同时专创融合课程在衡量高校创业课程教学深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把相关的学生满意度纳入评价指标。在创业实践教学成果方面,可以使用专利、科技转化数量、高水平创业项目及竞赛获奖等指标来衡量。在社会效益方面,从经济的角度,可以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造的年产值来衡量。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顶点,对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素质形成影响,从就业的角度,可以用已有创业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指标来衡量其社会效益。另外,结合现有研究,杰出创业校友数量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社会效益的描述指标。综上,成果评价的二级指标及描述性指标分别是:1.创业课程教学效果,包括创业基础课程学生覆盖率、创业基础课程学生满意度、专创融合课程学生满意度;2.创业实践教育效果,包括获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获奖数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获批数量;3.社会效益,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造年产值,毕业五年内创业学生数量,杰出创业校友创业带动的就业人数。

CIPP模型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和改进功能,本文应用该研究方法构建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指标评价体系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当今创业教育面临的环境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未来研究中相关指标需要依据情境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以此促进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7).

[2]葛莉,刘则渊.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芦丹丹.浙江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的“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J].生产力研究,2019(3).

[4]Eryanto H.,Swaramarinda D.R.,Nurmalasari D..Effective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rogram:Using CIPP program evaluation[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19(2).

[5]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敢闯会创筑梦未来: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88-294.

收稿日期:2021-04-26

作者简介:吕兴群(1976—),男,辽宁营口人,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创业管理、创业教育和公司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效果监测研究”(GBB1317093);黑龙江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基金“创业者创业知识跨层面转移机理研究”(2020-KYYWF-0976);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典型模式研究”(2017ccy008)

猜你喜欢
指标评价课程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新引用指标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