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持续改进机制研究

2021-12-18 12:47李冰黄玲李巍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持续改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

李冰 黄玲 李巍

摘    要:专业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是工程认证持续改进工作中的核心环节,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作者在这一背景下,严格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基于OBE教育理念,深入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课程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实践,着力解决课程建设中“教”与“学”的问题,以期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人才。

关键词:OBE;课程建设;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57-03

OBE理念是指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帕第提出,主要指把学生完成学习后所具备的能力作为设计构建培养体系中各环节的主要依据[1]。该理念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之中[2-3]。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众多高校已经将OBE理念应用于课程建设工作之中,力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即:先确定课程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评估教学效果,以确保学习过程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4]。

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于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双一流”专业建设单位,并已于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工程认证。本文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以专业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为落脚点,基于OBE理念,对“C语言与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课程如何支撑专业毕业要求、教学内容如何规划、课堂教学方法如何改进、教学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入手,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探索对该课程进行持续改进的方向及有效机制,着力解决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一系列问题。

一、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改进”的全方位专业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持續改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哈尔滨理工大学针对自动化专业已经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的实际情况,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贯彻持续改进理念,通过学习掌握政策规范,坚持学生培养的OBE理念,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建立专业课程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机制,从而监控课程教学全过程,合理评价课程达成度,有效反馈,不断推进了课程的持续改进。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还构建了专业课程持续改进流程,以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作为依据,通过改进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根据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来完善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整个课程教学;通过课程达成评价促进毕业要求达成。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持续改进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在课程教学过程监控方面,建立由校院两级督导、课程组教师、任课教师和学生为执行主体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即:校院督导、教师互评、教师自查、学生评教。通过校院督导听课,考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与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通过课程组教师互相听课互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效果;通过任课教师自审自查,促进教学环节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合理性;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馈及评教,增强师生交流和学习成效。基于以上多种渠道,收集获取教学全过程的相关信息,全面掌握课程教学情况,监控教学质量,为课程持续改进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分析论证、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哈尔滨理工大学还通过对就业单位的走访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用人需求,分析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确定提供充分依据。

实施过程中,首先从外部需求分析入手,明确毕业要求,然后进一步确定完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在现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中知识技术层面指标点构成强支撑关系的基础上,增加对人文素质层面指标点的支撑,如课程开展的项目驱动教学中,分组协作完成项目,可对毕业要求中“具备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相关指标点形成支撑。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课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提高其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以期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课程目标达成充电蓄能。

三、依据培养方案,合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按照现行制度,一般每隔四年学校会开展一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且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都要同步进行修订,实际操作流程为:根据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依据课程体系的安排,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毕业要求,针对课程教学反馈,合理分析专业毕业要求,充分进行企事业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反馈,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教师充分研讨,完成教学大纲的编写,由系部、学院、学校逐层审核通过执行。本专业在2019年完成了新版教学大纲的修订,新版教学大纲中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了调整,更加明确细化、切实可行。

四、坚持“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践行“学、教融合”的新模式,持续改进课程教学

(一)持续改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学院还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间及开课时间进行了调整,将授课时间调整到第一学期,让学生不仅在入学后就能学到软件编程方面的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较早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等相关内容,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教师从现有教学实际入手,以能力获取及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出发点,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不再严格按照教材进行,并采用成果导向,考虑结合案例对授课内容重组安排,譬如在函数、指针部分,结合实例补充用于接口、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该门课程所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突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衔接。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程的开展时,要以案例为主线,适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基于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叙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低阶知识点,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而对于高阶知识点,则要以讲授为主。案例设计要基于OBE理念,从工程实际应用中提炼案例,通过案例和项目的引入将碎片式的知识有机整合、穿线,用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伊始就建立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案例设计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突出专业背景,让学生清楚该门课程在后续学习中的基础作用;考虑到学生层次差异,项目内容应进行分级设置,既注重基础能力又强调个性发展,以强化能力培养。开展分层次教学,比如在案例实现方

面,可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及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案例,以满足实际需要,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案例教学具体实施:一是案例的设计要求分解,将案例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再根据需要的知识单元进行划分,从而根据教学的进程逐步实现小目标,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再优化设计,最后对小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實现整个案例的联调;二是案例的逐步实现,根据大纲进行知识单元的讲解,结合该知识单元实现相应的小目标,然后继续知识单元的讲解,接着是小目标的实现以及已实现目标的优化,如此循环最终完成整个案例的方案制定、实现以及调试优化设计。

(三)坚持“做中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持续改进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继续坚持“做中学”的方式,边学边做,及时消化,及时指导,把具体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直接消化吸收,切实提高其实际编程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传统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教融合”,强调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教”的主体责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的桎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延展,更多地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多渠道的学习资源,教师既要通过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在知识传授中保持“强势”,又要学会“示弱”,给学生留下更大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并不断完善课程线上资源的建设,使他们能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室之外和教材之外,进行课上课下的联动设计。通过课前预习,引导知识获取(线上学习);通过课上讨论,掌握知识应用(线下学习);通过课后练习,实现知识拓展(综合应用);通过课终考核,完成知识评价(考核评测)。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有效应对和处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把课堂由传授知识的摇篮变为知识获取和思想品德完善的阵地,完成专业教师由单纯教学向“教学+育人”的转化,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掘专业领域内知名学者专家严谨求知、执着追求的先进案例,引领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投身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伟大科学家和学者学成归国报国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通过领域内知名企业的发展案例,鼓舞学生提高学习热情,了解职业精神,注重团队协作,规划个人发展;通过剖析课程内容知识点的逻辑性和哲理性,探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把握应对各种问题,将爱国情、报国行和个人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融合统一。

五、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突出“评学”过程

课程考核评价打破了以往单纯以学期末知识点为本进行考测的模式,并对课堂教学情况和质量影响要素进行了评估,构建了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激励模式,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调动其对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从课堂考勤、线上签到、讨论、问题互动、学生自评与互评、随堂测试、课下在线资源学习及作业完成情况、考试等多个环节进行课程的综合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并增加线上考评环节,将学生参与线上学习、互动、测试等内容纳入最终成绩评定中;在过程考核中增加“案例实现”这一项,分组进行考核,引入小组间答辩互评的方式,旨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理性表达与批判、知识迁移与反思,团队协作与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本文立足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后有效期的持续改进工作实践,重点研究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持续改进工作,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改进”的专业课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学、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课终”全过程的教学路线,着力解决专业课程教学“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雅贤.基于OBE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改进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 高等教育,2014(17).

[3]汪婧,刘涛,王勇,等.基于OBE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

[4]孙强,罗美淑,王立梅,等.面向对象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达成度评价分析与持续改进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2).

收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简介:李冰(1977—),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控制系统和图像处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 OBE的专业课程持续改进研究与实践” (SJGY2019030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合作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结合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建设” (SJGY20190307)

猜你喜欢
持续改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
开展等级医院评审促进医院内涵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