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叙事学解读

2021-12-21 07:22文杉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叙述者

【摘要】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教材中的选文与原文相比被删去了开头、中间对于生活的细节描写和结尾三个部分。原文的叙述方式十分特别,在故事套故事的叙述结构下,有着内外两个叙述者,三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并采用了自由引语的人物话语模式和插叙、静述等叙述时间,使得这篇小说拥有独特的叙述艺术魅力。

【关键词】 《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语态;叙述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06-03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篇之一。教材中小说是一篇节选文,是根据几种译本改写的,与原文相比,选文被编者删去了开头约瑟夫同伴“我”的叙事、中间约瑟夫一家的日常生活描写以及结尾对于约瑟夫给流浪汉硬币的原因叙述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原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艺术的赏析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叙事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文学领域学科,其理论对于中学小说解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语态和时间的叙事学知识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原文,通过原文与选文的比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

一、叙述者及叙述视角分析

赵毅衡在《苦恼的叙述者》中说“叙述者是任何小说任何叙事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执行特殊使命的人物”,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物,是虚构出来的,也是沟通作者与读者、作品与现实的桥梁,在小说中可以分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客观的叙述者和干预的叙述者等形象。在小说中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叙述视角也有所不同,热拉尔·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对其分成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大类,其中无聚焦的叙述者置身于事件之外,采用全知叙述的方式,叙述者所知道的东西多于人物;内聚焦的叙述者通常把焦点集中在某一个人物身上,所知道的东西和被聚焦者一样多;外聚焦的叙述者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所知道的东西少于被聚焦者。《我的叔叔于勒》原文有着内外两个叙述者,相应的叙述视角也是多重的。

(一)叙述者

有学者提到“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叙述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角色,叙述者在执行叙述任务时,有时在文本中,有时在文本之外。《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叙述结构,原文的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当有人乞讨时,约瑟夫非常大方地给了乞讨人一个五法郎的硬币,这使得“我”非常惊讶,故事的结尾是约瑟夫解释完原因后的表现,一头一尾呈现了一个外层故事。约瑟夫向“我”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以此引出约瑟夫一家人和他叔叔于勒的故事,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内层故事。约瑟夫讲述的故事是镶嵌在约瑟夫的同伴“我”所讲述的故事里的,因此《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包含着两个叙述层,有着内外两个叙述者,也就是两个“我”,其中外层故事的叙述者是约瑟夫的同伴“我”,内层故事的叙述者是约瑟夫“我”。

(二)叙述视角

观察和讲述故事内容的角度,就是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它与叙述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叙述视角不仅包括视觉、听觉等感知,还包括传递出来的对所叙述故事的态度和看法。《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采取了多重视角的转换:

首先,是约瑟夫同伴“我”的视角。从小说的开头可以看出,外层故事的叙述视角是以约瑟夫同伴“我”来展开的,故事的开端是由于“我”对约瑟夫给乞讨者五法郎的行为感到诧异,借此引出内层约瑟夫的故事。在约瑟夫讲完自己的故事后,结尾提到“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这也就说明是由“我”转述了同伴约瑟夫的一个故事,“我”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叔叔于勒来说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是是通过“我”的转述来解释文章开头约瑟夫给乞讨者硬币的原因。

其次,分别是内层故事中成年和童年约瑟夫的两个叙述视角。约瑟夫是内层故事的叙述者,他在讲述叔叔于勒的故事时,在成年和童年两个视角中来回切换。父母、叔叔于勒等人的一切言行,都是被约瑟夫看在眼里的,对于叙述者约瑟夫来说,他们都是被看的角色。童年约瑟夫看到了家庭生活的拮据,“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他也看到了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于勒最开始是家庭的“恐怖”,因为他糟蹋钱,还挥霍了原属于父亲的一部分,因而被送到美洲;当于勒在外面发财后,他又一度成为父母的“福音”,父母十分渴望于勒回国改善“我们”的生活;然而當他们发现于勒沦落到船上卖牡蛎时,又认为其会成为累赘,于是躲得远远的。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好坏取决于他的经济状况。但是童年约瑟夫却没有沾染上父母的世俗,仍保留着孩子的单纯和对亲人的亲密感,在被父母打发去付钱给卖牡蛎的人时,看着于勒那张满是愁容的脸,童年约瑟夫心里默念的是“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甚至擅自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哪怕为此受到了母亲的责骂。在童年约瑟夫心中,早已把这位不曾见过的叔叔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除了童年约瑟夫的视角外,小说还使用了成年约瑟夫的视角。成年约瑟夫在向朋友讲述童年往事时,采用的是作为成年人的当下的视角,在讲到叔叔发财时是“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这说明对成年约瑟夫来说,叔叔做的买卖到现在也是不知道的。与童年约瑟夫相比,成年约瑟夫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在评论于勒糟蹋钱这一行为时,是“在有钱人的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在叙述父亲客客气气地向船长打听买牡蛎的老人的情况时,有一句描述是“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谈论的至少是美利坚合众国哩。”就连在小说的结尾也对朋友说到“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这些都是成年约瑟夫独有的认识,是成年约瑟夫在看到了父母的世俗后仍能保留童年时的善良,甚至能将这种情感从叔叔于勒的身上扩展到所有穷人身上。交替使用成人视角和童年视角,体现的是约瑟夫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事情的不同认知,显示出了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真相和被蒙在鼓里的对比,也是成长的证明。

因此本篇小说一共有三个叙述视角,即约瑟夫同伴“我”的视角、成年约瑟夫的视角和童年约瑟夫的视角。作者通过成年和儿童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呈现出了约瑟夫不同时期的经历,这种经历也被约瑟夫同伴“我”所知晓。从聚焦的角度来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外聚焦于约瑟夫同伴“我”,因为同伴“我”知道的东西是少于约瑟夫的,只是在客观地转述约瑟夫的往事,所提供的也只是约瑟夫及其家人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等;内聚焦于约瑟夫身上,叔叔于勒的故事是按着约瑟夫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的,约瑟夫的内心世界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

二、叙述语态分析

小说中的话语可以分为自由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几大类型。自由引语是叙述者用自己的话语转述故事,这其中包括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时,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作者还可以通过这种叙述语态自由地转换叙事的时间和空间,变换叙述手段。第一人称本身带有独白性,这也就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为了说明约瑟夫对乞讨者大方的原因,叙述者由约瑟夫同伴“我”转述了主人公约瑟夫“我”的一件往事,即一个围绕叔叔于勒发生的家庭悲剧,在原文的结尾又以同伴“我”的口吻完整了这个故事。第一人称“我”更能够将读者带入情境,“我”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想法,只能通过其他人的叙述了解局部真相,和叙述对象的心理意识是有距离的,比如外层故事的同伴“我”只能通过约瑟夫的解释才能知道他对乞讨者慷慨的原因;内层故事的约瑟夫“我”只知道于勒糟蹋钱被送到美洲,只知道于勒写信说发了财就会回来,只看到在船上衣衫褴褛、满是沧桑的于勒,却不知道于勒这么多年究竟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更不知道于勒以后的日子是怎么样的等,这一切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叙述者将自己的往事讲给同伴听,同伴又将这件往事转述出来,结尾与开头浑然一体,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下,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充满悬念,出其不意,也使得读者沉浸在这些疑问中,并去思考、寻找答案,能够更直观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展现出小说真正的魅力。

三、叙述时间分析

在叙事学中,“时间”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文本叙述时间,在故事中几个事件是可以同时发生的。时序是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述者进行叙述的顺序,有顺叙、插叙、倒叙等几种;时限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长短的对照关系,分为等述、概述、扩述、省略和静述等几种。

顺叙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顺序相同;顺序不同时,就形成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效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内层故事时间首先是于勒糟蹋钱,不仅用完了自己的那份遗产,还占用了“我”父亲一部分,被看作坏蛋、流氓,于是按惯例把他送到了美洲;然后“我们”一家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

接着在美洲的于勒分两次写信给父母,表示愿意偿还损失,成了“我们”的福音;最后,在去往哲尔赛岛的轮船上父母发现了沧桑不已的于勒,并且再次把他当作累赘避开他。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约瑟夫的童年时期,并且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小人物的辛酸与怜悯。然而,文本叙述时把于勒当初行为不正,以及去美洲赚了钱的内容作为插叙放在了小说的中间,没有使用顺叙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为后文于勒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这篇小说在叙述时限上还使用了静述的手法,静述是指故事时间暂停,叙述时间充分展开,介绍故事的背景、环境等,是叙述者的干预性叙述,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作者并没有介绍于勒是如何糟蹋钱以及如何被送到美洲的,以及在美洲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描写了约瑟夫一家生活很拮据,如害怕别人请客、姐姐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等,并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对于勒回国后改善他们的境况抱有极大的希望,因为于勒的信是约瑟夫一家的福音。

四、结语

叙述者、叙述视角、人物话语模式、叙述时间等是叙事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对于小说的解读有着极大的价值。《我的叔叔于勒》原文中约瑟夫的故事是镶嵌在同伴“我”的故事中的,在内外两个叙述者的叙述下,以及通过不同叙述视角的交替转换,第一人称的使用等叙述手法,使小说的叙述层面更为丰富,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进一步去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和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法)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M].赵少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5.

[2]勒内·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郑丹.为什么是“我”——《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6,(35).

[4]史培民,陈静.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5).

[5]许玉婷.金钱与亲情的斗争——叙述学观照下的《我的叔叔于勒》[J].语文建设,2015,(7).

[6]崔雪梅,段岩霞.浅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另类”视角——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4.

[7]教育部组织.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文杉,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叙述者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地狱变》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寻找阿斯彭:《阿斯彭文稿》中的“自我”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