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老夫人形象分析

2021-12-21 07:22许茉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西厢记人物形象

【摘要】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凭借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拥有大批读者,也吸引着古往今来众多专家学者们的目光。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等角色,其中老夫人这个角色由于站在崔莺莺与张生的对立面,历来受到人们的批评与指责,被认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本文将从《西厢记》的文本出发,从三个主要方面对老夫人的形象进行一次新的探讨。

【关键词】 《西厢记》:老夫人: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04-02

《西厢记》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与书生张珙冲破重重阻碍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而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对这对郎才女貌的恋人再三阻挠,才使得崔莺莺与张生的这段感情之路格外曲折。因此,老夫人不免被贴上了“反派”的标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一个人不能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简单评判。同样,对于老夫人这个角色,也不能片面理解。由于老夫人在剧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她在故事中体现出人物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和饱满。

一、封建思想的卫道者

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老夫人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其忠诚的守卫者与传播者。《中国古代文学(二)》中对此有这样的评价:“‘拷红’一折着重刻画了老夫人的冷酷与虚弱,而整个性格的刻画都注重突出了她维护封建礼教和门第家声的思想本质。”

(一)管束崔莺莺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不仅以封建礼法教导崔莺莺,而且派红娘时刻监视崔莺莺的行为举止,生怕她“折了气分”,惹人闲话。崔莺莺也时常抱怨母亲约束得太严:“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在普救寺被孙飞虎围困时,崔莺莺提议让母亲将她献给贼人以保大家平安,老夫人虽哭诉道“怎舍得你献与贼汉”,但也提到“却不辱没了俺家谱”,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亲生女儿眼看就要被贼人掳去,老夫人心中还仍旧惦念着自己的家族声望。脱困之后,她又不顾女儿的想法和自己许下的“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承诺,坚持包办婚姻,遵从亡夫遗愿要将崔莺莺许给郑恒,让女儿伤透了心。当老夫人得知崔莺莺与张生私下有了肌肤之亲时又怒斥:“我待经官来,辱没了你父亲,这等不是俺相国人家的勾当”,认为女儿此举有辱相府门楣。而在经典的一幕“长亭送别”中,老夫人即便已经答应将崔莺莺许配给张生,但也并不放松對女儿的监管,在宴席上她有意让崔莺莺与张生分开来坐,使得这对恋人在离别前的最后时刻只能含泪遥遥相望。可见,老夫人对待崔莺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以封建礼法为准,以相府门面为重,甚至在生死攸关之时也是如此。

(二)门第之见

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也是老夫人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主要通过老夫人的两次赖婚行为呈现出来。第一次张生献计助普救寺众人脱困,眼看着崔莺莺“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的心愿即将实现,老夫人在宴席上却突然违背婚约,令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在老夫人眼里,张生不过是一个身无长物的白衣书生,论身份地位自然不能与自己的内侄相比,也不符合她心中所谓的“门当户对”的要求。第二次老夫人不得已将崔莺莺许配给张生之后,却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要求张生上京应试,得官之后才能回来迎娶崔莺莺,造成了小夫妻“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肝肠寸断,也让崔莺莺怨恨母亲为了那蜗角蝇头般的功名利禄再一次拆散自己和张生。

二、处事有方的相国夫人

老夫人作为相国的妻子,是整个相府的女主人,在丈夫过世后她不得不一个人挑起家族的重担,相国夫人的处事风度可以从她的待人接物上窥见一二。

(一)坚忍能干

普救寺里的法本长老曾云:“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红娘也说:“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说明了老夫人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是一个严肃、能干的大家长形象。当然,老夫人所谓的“治家”,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封建思想,即对于府内女眷的约束,严守男女之别:“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在人们看来似乎是有些不可理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崔家此时的现实情况其实不容乐观,开头作者以老夫人之口交代了崔府的情况:“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今时不比往日,相国病故,崔家转向没落,甚至可能会有奸人来趁机作祟。在如此特殊的一个时期,作为整个相府唯一的家长,老夫人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履行作为相府夫人的职责,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处理整个家族的大小事务,而且更要避免因为家里没有男主人而有可能招来的某些是非。这样的重担,没有一个坚忍的性格恐怕是做不来的。如果老夫人软弱无能、被痛苦压倒,崔家怕是早已成为一盘散沙,府内众人的命运恐怕会更加凄凉。

(二)长者风范

当长老向老夫人提出想要帮张生也带一份斋时,老夫人很爽快地应允下来并说道:“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听说张生病重后,老夫人又让长老使人去请了太医看望张生,而且对张生的病情关心得十分仔细,让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者,问太医下甚么药?证候如何”。且不管老夫人是否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张生,但其言行都表达出长者对晚辈应有的关照。况且张生虽然不是崔家女婿,但是有恩于崔家,于情于理都应当对他表示慰问。当郑恒赶来争夺崔莺莺时,老夫人则对他说“等你不来,无可解危,许张生也”。虽然在赖婚一事上老夫人确实体现出背信弃义、“即即世世老婆婆”的一面,但从这些事情上来看,老夫人也并非完全是不讲情理的铁石心肠,她在待人接物上也有着自己的一番风度和考量。

三、为女计深远的慈母

老夫人不仅是相国的妻子,她更是崔莺莺的母亲,对于自己仅剩的一个女儿,老夫人不得不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崔莺莺身上,并为她的未来做打算。

(一)爱女之心

来看老夫人在出场的时候对崔莺莺的介绍:“只生得个小女,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话语间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老夫人对自己培养的女儿是十分满意的,而且崔莺莺又是独生女,老夫人自然会如同掌上明珠一般珍视她。之前崔莺莺私自潜出闺房,老夫人知道后批评她:“汝为女子,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平日里不允许女儿私自出门,但在普救寺时老夫人却让红娘陪同小姐去佛殿上散心,即便是在佛殿上无人的情况下,这也与她管束崔莺莺的封建观念相违背。老夫人这么做无非是出于母亲对女儿的关心,担心崔莺莺遭遇家庭变故心情郁结,想通过这种方式舒缓一下心情,体现了她作为母亲慈爱的一面。

(二)忧虑未来

老夫人多次赖婚的行为,除了包含她对于婚姻的封建思想、背信弃义、狡猾世故等一些反面特质,还体现了她对相府未来、崔莺莺未来的担忧。结合相府的现状,此时对于老夫人而言,在女儿的婚事上,选择女婿更应该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首先,她的理想女婿必然是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可以保证自己女儿未来衣食无忧的人,这一点是普天下的母亲为女儿择婿时都会考虑到的。而张生虽然是礼部尚书之子,但父母皆亡,家道中落,四海飘零,又没有可以养家糊口的一官半职,显然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老夫人怎会愿意将心肝宝贝如此下嫁?其次,虽然张生在普救寺里设计解了围,但是他与崔家以前并无来往。而要将女儿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对于任何一个母亲来说恐怕也不是件轻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张生不比郑恒,所以老夫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张生也是情有可原的。最后,张生是才子,可也实在风流。初见崔莺莺时他便神魂颠倒,甚至产生了不去应试的念头:“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再遇红娘,又暗自垂涎红娘美貌,甚至对长老胡言乱语:“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夫人设宴邀请张生,可是他还没有去赴宴就异想天开要和崔莺莺“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崔莺莺久居深闺,情窦初开,见到风流俊俏的书生就坠入情网无法自拔;而老夫人作为过来人,目光要看得更加长远,这些日子她对于张生“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的浪子行为也看在眼里,他对崔莺莺是否只是一时贪恋还尚未可知。所以,老夫人屡次赖婚、要求张生夺得状元不仅是为了维系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也是出于对爱女的担忧,希望给崔莺莺的未来更多保障的慈母之心。

四、结语

在《西厢记》这段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里,老夫人既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障碍的设置者,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对于老夫人这个角色,应当结合她的身份、背景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评判,而不能只从某一角度片面看待。同时大家也能够在其中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体会到角色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陈怡泉.从《西厢记》中的三次“赖婚”看老夫人的“狠”与“柔”[J].文教资料,2011,(36):224-225.

[3]丘倩.从传奇、戏曲到电影论《西厢记》老夫人的艺术形象[J].大众文艺,2014,(18):170.

[4]杜豫,李獻芳,郭德芳.中国古代文学(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梦生.西厢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许茉,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西厢记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雅兮《西厢记》
“红娘”称呼的由来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