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英汉互译中对农业术语翻译策略的研究

2021-12-22 08:41刘洋帆王照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术语译者一带一路

辛 文,刘洋帆,王照瑄,徐 贺,张 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0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发展给我国翻译事业带来两大变革:将农业术语翻译推向前沿,翻译的需求增多;从一种语言发展为多种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种官方语言,包括马来语、泰米尔语、达利语等,翻译的文种增多。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需要更准确进行农业术语翻译。“一带一路”的推进离不开翻译,尤其对农业术语翻译的标准更高、要求更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翻译美学。

一、翻译和农业术语翻译概述

(一)翻译

翻译,有如一条鱼,它畅游在语言的长河中,穿过历史的洪流,走向未来。不同的语言通过翻译体现出独特的魅力,语言的共性与特性通过翻译而体现,翻译是最能展现文字的美与文化的历史的手段。翻译不仅仅是译者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更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与作者在精神方面的沟通。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实现语言沟通的方式,更是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加工的过程,翻译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翻译就是我们对外交流贸易的桥梁,翻译也是外交最好的展示方式。所以,一个好的翻译必须是恰当的,美的。翻译者的审美建立在翻译美学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审美观念(Aesthetic concept)、审美理念(Aesthetic idea)、审美情趣(Aesthetic appeal)、美感(Aesthetic feeling)、审美能力(Aesthetic preception)五个要素。

翻译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翻译者的语言美的体现,通过对两种语言文字进行转换,达到文化内涵的学习的目的。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要有审美观念,必须秉持这一观念才能够将美融入翻译的文字、语言当中;其次还要有美感,译者不仅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学习功底,更需要有艺术家一般的鉴赏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自身的经验等来分析语言文字中隐喻的部分;更重要的就是审美理念和审美能力,译者需要了解原文字作者的背景,不仅仅是语言背景,更要关注时代背景。如pig 和pork,cow 和beef,sheep 和mutton,当时的英国被诺曼人统治,英格兰人沦为下层劳动人民,法语取代了英语,但下层的人民仍然使用英语,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来源于古英语的pig、cow、sheep 都是动物被饲养的时候,而当它们被搬到餐桌上被人享用时,又转变成另一种来源于法语的pork、beef和mutton了。注意到语言的不同,就是注意到了当时那个国家的发展,从翻译语言,我们可以一窥历史。最后,在翻译结束后,还要注意进一步运用自身的技巧,对语言进行分析、加工乃至升华,这需要强有力的审美能力。因此,审美的五大要素缺一不可。

翻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去翻译,而应该去重新创造,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要在体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同时融合目标语言地的文化习俗。好的翻译作品往往需要译者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大的知识储备量,译者需要在原作者的写作基础上,为语言增添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更是展现出艺术的审美、语言的审美。在此基础上,翻译更像是一种艺术创造、情感再现的过程,将两种语言的美妙之处结合起来,将两种风俗的不同体现出来。随着经验的累计以及专业学习的深入,译者更需要保持对审美的强度,在翻译正确的前提下,更要提高语言文字翻译的文化内涵。

(二)农业术语翻译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愈发广泛和深入。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幅员广阔、农作物丰富,农产品加工方式多,在此情况下,我国与国外的农业贸易额逐年增加,因此,农业术语的翻译尤为重要,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更多了,人才的标准也大大提高。

在此背景下,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掌握较多的翻译技巧,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与发展,推动农业术语翻译方面的进步。农业术语的翻译直接影响国际农业贸易的方方面面,但其实农业术语翻译并没有确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需要译者凭借自身强大的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经验和理解来进行准确、高效的翻译。

二、农业术语翻译的标准

1895 年,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忠实”就是对原文忠实,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还不能改变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顺”就是语法、语感准确。凡是符合中国人思想方式的,就是通顺的翻译,这句话在外语翻译中仍然正确。“美”的标准则更难,这强调不仅仅要翻译准确、通顺,还要在内容、意境等方面都展现出一种美。

另外,英语有很多词语都源自古英语,涉及古语的使用,译者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一一相对应地进行翻译,这就需要译者私下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使翻译更加流畅。而在整合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坚持对应性这一翻译原则,不能随意增减字词,也不可强加没有用的词以凑字数,需要将严肃乃至严谨的心态渗透到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

三、英汉互译中农业术语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农业术语的翻译策略归纳为三种,即为:准确、对应、流畅,这不仅需要译者具有专业的翻译能力,更需要译者具有开阔的眼界。

(一)词的转换——准确性

准确的翻译专业术语是农业翻译的灵魂。在农业翻译中,农业术语的翻译尤为重要,例如“蔬菜的”这一单词,如果单靠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翻译为“vegetables'”,这就错失了本意“horticultural”,英语国家的人可能就看不懂,造成双方不能准确沟通。导致专业术语翻译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译者不够了解其他语言,查阅的原文较少。

一般来说农业术语都是比较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自身的主观思想和审美能力,使翻译更具有逻辑性,要联合整句话,必要时还需要联合一整篇文章。翻译不仅仅是让双方知道,更重要的应该是把农业术语与翻译美学进行有机结合。农业术语在应用过程中,也是有一些固定的语言模式的,例如用“症”来替代“病”,用“育苗”来替代“养种子”,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准确,又不会让别人看不懂。

(二)词的删减——对应性

汉英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用词造句的规律也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增词或减词。在增减词的过程中,最忌仅凭中文或英文便望文生义,或是过于信赖词典以及翻译软件而不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如“中荷共建蔬菜示范园”,这句话在翻译软件中翻译过来是“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jointly built a vegetable demonstration garden”,而正确的翻译却是“Sino-holland cooperation vegetable demonstration park”。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一字一句翻译,不考虑是否删减或增加词语,便会造成译文赘长且无意义。

在词的删减、增添等方面,译者要更加严肃,不可凭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尤其是关于农产品的数量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秉持着严肃、认真、权威的态度,认真对待,不要用口语化的表达,避免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译者不仅要具备翻译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的和农业相关联的知识。

(三)词的转换——流畅性

适当运用术语的转换,更能使行文流畅,符合英文或中文的阅读习惯。如“Shou guang Vegetable Industry Holding Group was the first corporation to be awarded the status of leading national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这句话,如果仅仅翻译原文,就会翻译成“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是全国首家被授予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虽然不出错,但是并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流畅性和前文提到的词的转换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会不会更好一点?在词的转换中要注意一些专有名词不能转换,会造成句意不明确。

词的转换相较于前两个是比较自由的,它强调翻译过程不能僵化、机械化,这一性质更能体现翻译与美学的合作。译者翻译词的时候要考虑对方是谁,如果对面是没上过学甚至不认识字的人,那么就需要一些易于让人接受的词语,就不应该用一些专业的词语;如果对面是一个企业高管,具有强大的能力,就应该翻译成一些术语,这样才能体现出译者的专业性,也让对方对相关农产品有信心。在农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了解种子、农产品等更多的理论知识,这并不和“忠实”相悖,这是为了翻译的“忠实”而进行的加工。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普通的农业贸易只要让双方能明白就可以了,而高级的农业术语翻译需要译者更加灵活、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引发消费者的兴趣。

(四)长句和中国古代谚语的翻译处理

长句有更多的句法、单词,更考验译者的翻译能力,英汉在长句结构上有很大差异,更需要注重前文提到的三种翻译策略。例如:

对西宁地区引进的樱桃番茄品种——爱心、台湾圣女、黄珍珠、黄洋梨、克隆莓、DRC-148,从品种的茎粗、株高、果实性状、产量及抗病性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RC-148 和爱心为西宁地区保护地栽培的适宜品种。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e stem diameter,plant height,fruit characters,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cherry tomato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Xining area:Ai xin,Taiwan Shengnu,yellow Pearl,Huangyang Pear,klonberry and DRC-14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RC-148 and Aixin were suitable for protected cultivation in Xining area.

中国有许多的农业谚语,在翻译过程中更需要注意。例如:

春分春分,昼夜平分。

The vernal equinox is divided equally between day and night.

二、八月,昼夜平。

Februrary and August’s day and night is flat.

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A warm spring rain,a cold autumn rain.

过了中秋节,一夜冷一夜。

After the Mid -Autumn Festival,it was cold all night.

稠谷稀麦,十有九坏。

Nine out of ten is bad for thick sticky millet and sparse wheat.

白露的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White dew flowers,warm frost early white set.

中国的谚语有很多简略的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些词语英文中是没有的,还要用到词的转换。一般来说中文的谚语翻译成英文就会变成一句简单的、没有感情的陈述句。切记不要使用软件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五)农业术语词汇中英对照表

课题组编制了部分农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如表1。

表1 农业术语词汇中英对照表(部分)

orchard shelf life bud mulberry green manure cayenne pepper vegetable pea broad bean stem leaf mustard accessory fruit果园保质期萌芽桑树绿肥辣椒豌豆蚕豆芥菜假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术语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翻译的美学呈现上,也体现在跨越空间、跨域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内核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农业术语的准确翻译更像是一种哲学活动,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望。在“一带一路”这一大背景下,农业术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翻译过程中,词语、语序、长句的处理尤为重要,要保持语序的通顺,更不能望文生义、翻译出有歧义的句子,给农产品交易带来损失。语言具有互通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英译汉的农业术语翻译策略,为其他语种和中文的互译带来经验。

猜你喜欢
术语译者一带一路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