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意识”,让三年级学生平稳过渡

2021-12-22 08:46王飞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词句意识文本

王飞燕

三年级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二学段,对教材内容的关注已经从纯粹的字词转向了语句、篇章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就完全不涉及到字词。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字词与语段、篇章之间寻找到相应的融合点,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彼此之间的融通,更好地发挥统编本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价值。

一、基于結构认知的分类意识

从识字写字向学阅读、学表达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该将生字词的教学完全放任。事实上,三年级是整个六年中生字量最大的一个年级。那生字词,要不要教?要教到什么程度?集中教,还是随文一个个教?如何处理好生字教学与学阅读、学表达之间的关系呢?生字词当然要教,三年级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完全放手,绝对不行;集中教或随文一个个教,也不是现实,没有这个时间。 怎么办?用分类的方式,罗列词串。

如教学这篇《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将生字词,分成了几类:第一组是民族类: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第二组是舞蹈类:孔雀舞、筷子舞、顶碗舞(拓展);第三组是景色类:平坝、山坡、绒球花、太阳花、凤尾竹;第四组是结构类:从上坡上、从平坝里、从小路上;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鲜艳的服装、欢唱的小鸟、粗壮的枝干、洁白的墙上。为什么要设置这四类词语或短语?首先课文朗读有障碍的地方,比如第一组的民族类,需要重点指导,才能读准;其次是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比如第二组的舞蹈类,与课文描写少数民族的内容吻合;第三类中的景色,主要描写这所小学的环境,借助景色类词语,帮助学生建构初步的环境体验;再次是为言语形式的感知奠基,比如第四组的结构来,三个“从”、三个“向”以及“( )的(   )”结构,既是学生需要储备的言语材料,更为关注“有新鲜的词句”奠定了基础。

相比于生词大一统地集中呈现,这种分类呈现的价值很大:首先,不用类别的词组,指向不同的内容维度,教学生词,就与感知内容有机联系;其次,相同类别的词语呈现在一起,有助于量变到质变,在丰富词语储备的同时,形成结构化认知,拉近学生言语经验和文本语言之间的差距。

二、基于原始经验的自主意识

三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已经不再是一张纯粹的白纸,他们有自己的原始经验和基本的阅读能力。教师无须过多指导,设置统领问题、指明思考方向,然后静待花开。鉴于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时,就可以着眼于全文,设置思考方向:你发现课文描绘的美好画面了吗?这个问题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关涉了整篇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同时也将解决和探索问题的主动、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探寻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然后需要概括性思维的介入,最后在从文字到画面的想象中,感受画面的美好、盎然、绚丽、热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同时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文本中的内容还原出鲜活的画面,比如不同民族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的场景、安安静静上课的场景、热热闹闹活动的场景。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文本中的语言不再是文字符号,而在学生思维加工之后,形成了鲜活的画面。 由此,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能力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也经历扫描文字感知、脑海建构表象、同化顺应意识的过程。

三、基于思维规律的层次意识

语文教学任何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研制,都应该将学生的基础学情作为评选一切的重要标准。除了体现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之外,还需要设置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

如在组织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上,设置了这样的六步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是层层剥笋。一开始,组织学生“说一说”:交还选择权,尊重学生内心体验,将思维力聚焦在自己喜欢的画面上;随后,引导学生“圈一圈”:自主品读,渗透标注方法,用自己原始的直觉,逐步明晰新鲜感的词句,避免教师一厢情愿地直接呈现;紧接着,让学生细致地“品一品”:有阅读,有分享;有内化,有倾吐。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悦纳和输出;然后,借助于“改一改”和“比一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对比的资源和对象,比照之中感受课文语句新鲜感词句表达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立体的美感;最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读一读”:从之前的解构,到这一步融合,鼓励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是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者,展现字里行间作者对这所小学的满满之爱。

语文要素关注,不是教知识,不是要了解“是什么”,而是要洞察“怎么样”,这绝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和灌输所谓能解决的。教师在这六个环节中设置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平台,有的自阅读中寻找新鲜感词句的辨析性思考,有基于语言还原画面的想象性思考,有对比阅读时的品味性思考。整个过程,“读”贯穿始终,“思”渗入内核,让学生积累了阅读策略,又体悟了新鲜感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基于前后关联的统整意识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学生阅读课文的思维喜欢钻在一个逼仄的“胡同”里,最终因为对文本内容的全盘把握而导致阅读效益的低效。这就如同鲁迅在给《给颜黎民的信》中的比方一样:读书,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了。三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从识字走向学阅读,看似是关注的维度发生了变化,但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就需要将思维的关注度,从文本表达细节的犄角旮旯,扩展到整篇课文,则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从识字到阅读,最后到表达的实践性活动,积极为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助力。

因此,教学这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搭建语用实践平台,设置“我来表达”和“我会运用”的教学板块,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表达层面。“我会运用”取自于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校园中的场景,尝试运用新鲜感的词句来表达。这种对课后习题的指导看似并不亮点,但盛老师在落实这一习题之前,创造性设置了“我来表达”板块,堪称神来之笔。 首先,从“我会表达”这一板块自身来看,要求学生以“这是一所特别的学校,你看……”开头,“特别”在哪里,“你看”又可以看些什么,就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课文中的信息,是学生在理解内容之后,综合性运用课文信息才能完成。这种练笔避免了学生对单一信息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了从整体上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其次,“我会运用”的练笔,训练的价值以文本内容为核心,而“我来运用”则是从课文向表达的迁移,这其中就有着从读到写之间的思维断层。从“我会表达”到“我会运用”,盛老师补充地这一练笔环节,就起到了衔接和过渡性的作用,为学生吸收语言、内化言语形式、实践表达,提供了支撑。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要借助实践性表达平台的构建,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一道分水岭,更是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善于解读统编本教材中三年级上册语文要素、编选内容和编排体系的真正用意,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东阳市白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词句意识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