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课文蕴藏着怎样的教学价值

2021-12-22 08:46张茜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寓言

张茜

什么是寓言?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寓言的价值就是要借助于短小、精悍、浅显的故事,传递深刻而富有指导性的哲理,启发人的生活思考和人生哲思。寓言的阅读需要从基本的故事入手,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和人物在故事情境中的一言一行,从人物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取感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对一篇寓言类文本的解读,就应该努力遵循相应的层次。笔者就以《陶罐和铁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解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解读浅显易懂的故事,厘清情节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说过:寓言就像是一头怪兽。走来时,是生动活泼的故事;离开时,就成为了深刻隽永的道理。因此,解读寓言不要急于向故事的中心和蕴藏的道理出发,更为重要的是在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深入把握故事中蕴藏的哲理奠定基础。

这篇《陶罐和铁罐》的情节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进行了一组对话,自以为是的铁罐不断奚落和嘲笑陶罐;其二,许多年过去了,王朝覆灭,宫殿倒塌,陶罐被人挖了出来,光彩依旧,而铁罐则不见了踪影。作为三年级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梳理出这篇故事中的这两个板块,但容易忽略的是这两个部分之间所蕴藏的内在联系:比如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陶罐被人从泥土中挖出来之后,“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最终的结果却是“连影子都没看到”。将前后两个部分组织统整起来联系对比,就不难发现作者在前一部分助力描写铁罐奚落、嘲笑陶罐的价值,就在于凸显前后部分所形成的巨大差异:比如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铁罐,却不见了踪影;而谦虚谨慎、据理力争的陶罐,却一直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采。

解读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仅关注了故事情节层面的发展,同时更关联了情节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次知其所以然,厘清了起因、发展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解读,不仅获取了故事表面的情节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洞察了逻辑联系,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解读鲜明典型的形象,体悟人物的特点

寓言文本有着警戒、劝说和告诫的作用,因而很多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同时对于故事中人物形象和特点的刻画,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旨在进一步放大作者意欲呈现的人物形象。鉴于此,对寓言的解读需要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言行细节,从而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于事情哲理的内在把握。

在教学这篇《陶罐和铁罐》时,对文本的解读就需要关注角色的具体言行:比如铁罐在第一部分时,分别以“傲慢”“轻蔑”“恼怒”的态度,呈现出情感的变化,因此就需要从铁罐具体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在心态,感受铁罐的傲慢和高高在上的特点;而对于陶罐形象的体悟,则要关注陶罐在面对铁罐奚落时的态度,紧扣关键词“谦虚”“争辩”“诚恳”等,感受陶罐的谦虚、礼貌等特点,同时还需要抓住课文第二部分,从陶罐被人挖出来之后, 仍旧不忘曾经奚落和嘲笑自己的铁罐,感受陶罐的宽容大度。

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认知误差:即认为寓言的哲理是蕴藏在故事之中的,其实不然,故事中的哲理又是借助于具体而鲜明的人物表现来展现的。因此,解读寓言不仅需要解读具体的故事情节,更需要从文本细节入手,深入解读人物言行,并想方设法开掘文本中的内生性价值。

三、解读蕴藏其中的道理,把握文本的中心

有人说,解读寓言如果不能关注文本中所蕴藏的道理,阅读的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价值和情韵,从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在价值。

以这篇《陶罐和铁罐》为例,如何解读教材所蕴藏的道理呢?我们不妨从最终的结果入手:比如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陶罐被人从泥土中挖出来之后,“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最终的结果却是“连影子都没看到”。寓言故事的结尾,绝不是随便设置的,而是作者独运匠心的体现,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物言行的推动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意欲揭示的道理集中体现。因此,聚焦这个结果,就需要从这三个维度展开细致解读:首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原本在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因为自身的材质的不同,而发生了争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消逝,陶罐和铁罐的角色身份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其次,从每个角色的内在言行来看,铁罐处处咄咄逼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模样,最终必然遭遇不好的结局,而陶罐谦虚谨慎,能够保持原有的价值,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最后,这样的结局更加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也更容易焕发读者的内在警觉:同样都是的罐子,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不同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教师就需要从上述几个方面的维度和层次引领学生展开探究,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认知自己和别人。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光看到自己的优点,也不能全看到别人的缺点。

原本高高在上的铁罐,在若干年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巨大的落差,有助于引发学生源自内心的真实化思考。只有真正融入其中到故事情境中,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意识地不断发展。

四、解读蕴藏生活的链接,开启生活的哲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这在陶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解读寓言类文本,既不能停留在故事层面,也不能止步于对哲理的提炼和感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与自身的生活进行关联,这才是解读寓言类文本的最高境界。

既然是最高境界,自然有其障碍点和难度。针对这篇《陶罐和铁罐》而言,其最大的障碍点,就在于作者完全是以入情入境的方式,描述故事,所有的内容和文字信息,都是从这个故事情境中生发出来的,与生活资源的联系并不鲜明。但是当真如此吗?文章没有涉及到生活方面,作者就真的没有与生活进行关联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为此,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从文本表达的信息中,找出文本表达的链接点。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罐子,但从寓言拟人体的特征来看,作者不仅赋予了其生命价值,同时也设置了鲜明的生活气息:第一,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虽然是虚构的时间,但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交代了相应的时间和具体的地点,并明确了相应的身份角色;其二,两个角色在对话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形象。作者就是借助于人物之间形象特点的巨大差异,对应代表着生活中匹配的人或事,解读文本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细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將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统整和连接,从陶罐和铁罐的言行中,看到生活中相应人物的影子;再次,寓言故事的形成有着作者创作的初衷。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篇寓言故事?为什么要揭示这样的道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对应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典型性。创作这样的寓言,就是为了要展现这样的现象,因此解读文本就可以与生活中的人、事和现象进行关联,更好地关注文本中的角色体验。

有了这样的解读,寓言故事就不再仅仅发生在固有的情境之中,而成为了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集中呈现,推动寓言解读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文本解读是推动教学高效的重要策略。针对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师就需要从情节、人物、主题和生活四个维度入手,达成解读的立体化、多维度,助推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地生长。

(注: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审美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艳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寓言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时装寓言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自制陶罐
A FABLE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