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 写作原因与背景

2021-12-22 09:13闫丹阳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摘要】 晚年的马克思阅读并且研究了许多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和资料,并且写了详细的摘要和评注。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晚年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探究马克思在晚年改变研究方向写作《人类学笔记》的原因和背景,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继承性进行正名。关于《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原因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写作背景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分析,认识到马克思晚年的思想是对他前期思想的一个升华和补充。

【关键词】 人类学笔记;晚年思想;写作原因;写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43-03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晚年的马克思放下了对《资本论》的续写,转而开始研究人类学。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研究的转向原因大致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1.为了完善唯物史观,站在更高的高度对早年思想进行肯定和回归;2.为了充实《资本论》的地租理论;3.对原始生产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必然性;4.为了对原始社会制度进行考察;5.淡化了对经济学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上。不同的学者对于马克思研究的这一转向原因观点不同。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两个马克思”的概念,他们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说法和理解是完全偏颇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误读。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思想体系,为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名,对《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原因和背景进行简要地梳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原因探究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和摘记是其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的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的最新成果。

(一)为了发现更好地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的一生都是践行革命和实践的一生,他始终都在利用哲学来反思现实世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哲学家”曾进行过这样的阐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去改变世界。马克思始终都在践行这句话,试图寻找出更好地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一生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实现全人类解放这一目标进行的。

马克思在发现剩余价值的秘密后,期望通过将这一秘密公之于众,来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甚至还成立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组织——“巴黎公社”。尽管巴黎公社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是马克思实践自己哲学思想的一个开端。马克思为了进一步探寻革命失败的原因,开始试图从社会经济的本质上去寻找原因,于是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学和《资本论》的研究之中。然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马克思在感受到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命运的同时,也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的自愈能力,认识到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在那时,资本主义的命运是被蒙上纱的物品,看上去始终是扑朔迷离的。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会导致政治革命,如发生过的巴黎公社起义;另一种观点是资本主义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而这一观点也在被证实。

由于西方国家的革命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预期所发展,因此马克思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于是开始把研究重心从资本主义经济转到了东方、俄国等落后的东方社会,希望东方国家能够成功地“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开始试图在东方社会不发达国家找到建立社会主义的希望。马克思一直都鼓励哲学家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再加上当时的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不断同马克思请教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自身研究重心的转移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马克思不得不先放下《资本论》的研究,去思考找到更好地改造世界的方法。

(二)为了完善唯物史观,在更高阶段实现对早年思想的补充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剩余价值学说在前,唯物史观在后,但是在马克思的研究当中,却是先发现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就有过概括性的表述,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为了验证上述的理论符合实际,马克思试图在经济生活中来验证这一理论的真实性。故而把之后的研究重心放在了《资本论》的写作上,但唯物史观需要剩余价值学说来验证,同样,剩余价值学说也同样需要唯物史观去证明,因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本就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当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越发深入地探究,发现一些经济学问题必须需要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去补充和修正。对于当时一些理论上的缺乏和学术上的空缺,马克思适时地转向了对人类学的研究。例如在《人类学笔记》中,开始关注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对它们的“具体结构”进行了剖析,而不是把主要研究精力放在经济结构上。

(三)为了寻找通往共产主义的社会道路和发展道路

马克思在之前只是整体把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方向。正如马克思所说,事物的发展也不是直线的发展,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那么如何避免在这样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断崖式的滑坡或者低潮,就需要不光指出大方向,还需要对具体的道路进行论述,来找到具体的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

为了使自己的理论能够更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细微处进行研究,并对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中法制、家庭和社会组织对社会道路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充实了社会哲学的内容。

(四)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并实现对先前理论更好地回归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主要是对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的,其中,马克思对私有制以及阶级和国家的起源进行了一个详尽地研究,而这一研究恰好能够为他的《资本论》续篇中的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和国家等部分写作做理论准备。而且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理论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因此要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地研究,就必须也要对前资本主义经济有足够地了解。同时马克思还提道:“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3]也就是说,对资本主义经济所进行的研究为了解古代经济也可以提供帮助(钥匙)。很明显,在《资本论》中也有一些关于以前的社会形态的论述,但是还有部分问题尚未搞清楚,尤其是对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这一部分。因此,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写到这些不甚了解的部分时总会略显乏力。再加上,当时以史前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这一学科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填补自己对前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不足,提升理论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资本论》的写作,于是马克思开始把眼光放在了这几部人类学著作中。

同时,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研究中,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存在着矛盾冲突,并最终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同时被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而为了更好地从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这两个维度来说明这一过程并对自己的理论结果进行验证,马克思认识到必须要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和整体人类社会的变迁进行研究。之后,马克思便开始关注人类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

二、《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探究

《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1879年到1882年期间阅读摩尔根、梅恩、菲尔、拉伯克、柯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时做的摘要和评注。

(一)时代背景

当时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时代,那时的社会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第一,笔记写作时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向垄断时期转变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命运扑朔迷离。马克思对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有一个概括性地描述,即“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资本主义的影响力巨大,扩张势力迅猛。但垄断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现象。但是即使是处于危机状态的资本主义似乎又有很强大的自救能力,从危机中倒逼人们调整产业结构催生新的经济。因此,在这一时代中,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显得扑朔迷离,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会使市场和社会动荡不安,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会催生很多新的发展可能。总的来说,《人类学笔记》写作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未来前景不明朗的时代。

第二,《人类学笔记》写作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较为复杂。首先,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失败,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活动开始了疯狂镇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受到极大的破坏。其次,无产阶级中的个别领导人思想上产生了分歧并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泛滥,党内面临着严重的信任问题和组织问题。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也证明:“无产阶级必须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5]因此,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理论和建立强大的政党成了当务之急,虽然巴黎公社的建立只存在了72天,但是在公社建立后,对如何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即社会主义究竟如何构建?为此,马克思还写下了著名的文章《法兰西内战》。

面对复杂的现实,为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也不得不开展新的理论探索。

(二)理论背景

马克思晚年写作的《人类学笔记》是在自身已有的哲学体系基础上又借助了摩尔根等人类学家关于原始社会和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科学成果形成的。因此,《人类学笔记》理论背景可分为自身已有的哲学体系和摩尔根等人类学家的科学成果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自身已有的哲学体系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类。

首先,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具有辩证性,或者说马克思哲学也可以称作马克思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的理解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去解释,据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6],包括任何思想和观念。当然在承认真理的相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主张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因此真理必须要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其次,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学也必然是立足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上的。其中主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再就是经济危机理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算作对先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即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必然要被终结。并且指出了会有更好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即共产主义社会,且对未来的美好社会进行了宏观地描述,即人们的存在状态是“自由人的聯合体”。

第二个部分,马克思借助了摩尔根等人类学家的科学成果。在汲取他们思想的合理内容同时,也对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做出了纠正和补充。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是由其晚年所作的五种有关人类学方面的笔记汇编而成,这些笔记分别是《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促使马克思关注人类学问题和原始社会的研究,并且通过这些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譬如马克思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发现,氏族起源于原始家庭,母性氏族制度是先于父系氏族,它是最初形式的氏族社会,由此马克思明确了人类社会的“原始形式”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而是氏族组织。而且摩尔根关于人类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思想,以及構成古代社会的氏族、胞族、部落及部落联盟是按照顺序相承的几个发展阶段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从这一思想便可以断定各个民族虽然发展过程中各自具有特殊性,但总的来说都遵循着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再到将来的无阶级社会的这一规律。由此,也证实了马克思先前的观点,共产主义最终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

总的来说,要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把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同他的早中期思想联系起来,马克思的思想在晚年并没有断裂和衰竭,任何孤立和轻视马克思一生中不同阶段思想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晚年的马克思更加注重找到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寻求使被压迫人民获得解放的方法,在《人类学笔记》中无论是对史前社会还是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归根结底也都是对现实的人进行研究,在晚年回归了人本身,同时也是对他自己早期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升华、验证和补充。

通过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研究。即使是在晚年被病痛折磨以及面临爱妻离世的痛苦时,马克思也始终走在为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革命道路上。

参考文献:

[1][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276,112.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3.

[5]车有道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138.

作者简介:

闫丹阳,女,汉族,山西祁县人,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