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23 04:24李利
时代商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管理策略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李利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涉及资产类型越来越多,资金数额越来越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推动公共事业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合理配置预算资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开展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管理策略;行政事业单位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的管理与控制,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规范财政收支,可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

1.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在众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1]。但行政事业单位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完成工作目标,履行自身职能,就要有相应的经费预算,保障资金的充足。加强预算管理,有计划地筹集资金,安排经费的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便可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身的职能提供财务保障。

2.增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用好每一分钱,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2]。而预算是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将实际发生费用控制在预算定额范围内,严控预算支出关口,杜绝随意开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便可有效控制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

3.防范单位内部的财务舞弊

近些年,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越来越关注,加强廉政建设是必然趋势。一些单位预算管理不严谨,这非常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监督预算编制与执行,提高预算透明度,使预算收支规范化,确保专款专用,便可有效消除财务舞弊行为,助推“阳光行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4.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债务

若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过低,负债规模过大,超出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又不能从债务资金的使用中获得收益,资不抵债,无力按期还本付息,就可能诱发风险,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正常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事业建设,无法顺利完成事业任务[3]。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各项财政预算信息,准确把握单位财务状况,对财政余额变化、资金使用进行动态监管,及时了解各项债务指标,将所有指标控制在债务风险预警线之下,便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大部分组成,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入方面,主要是财政拨款收入和依法取得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支出方面,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两个部分。人员经费支出涉及职工福利、基本工资、社会保障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涉及公务费、业务费、采购费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基本要求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做好预算统筹,逐项细化预算,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避免虚报、多报,合理安排经费,压缩非刚性,可压尽压,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披露要求,展开绩效管理,定期公开预算信息,提高单位预算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要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充分发挥预算资金价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代表地方政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必须遵循政策性原则,体现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国家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的编制预算,正确处理实际预算和计划预算之间的矛盾。要在满足行政工作任务需求的前提下,保证重点,兼顧一般,助推国家有关政策的顺利落实,从而充分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

2.可靠性原则

公共事业预算、行政预算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随意调整。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安排方面存在着问题,无法正确利用资金,便难以顺利完成事业任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做到稳定、可靠,运用科学方法,结合收支变化规律,准确测算每一项收支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收入预算要稳定、可靠,留有余地,没有把握的收入不计入收入预算,要建立稳定可靠的预算结构,避免出现预算的硬缺口,导致收支预算失衡,造成预算不得不调整的情况。

3.合理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坚持合理性原则,要从全局角度出发,科学安排各项资金,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事业需要与财务可能的关系,最大限度利用资金,通过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具体来讲,支出预算方面,优先保障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用等相关支出,重点满足业务工作支出,如:业务费用、公务费用、采购费用等支出。若预算执行中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上报、反馈。

4.绩效性原则

绩效评价是检验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确认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的有效手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要遵循绩效性原则,建立配套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对资金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全面追责问效。而且绩效考核要做到前期有审批,执行有监督,事后有验收。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与执行差距大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重视工作业绩,侧重事业任务管理,对预算的管理并不重视,导致单位的预算编制粗糙,预算执行缺乏控制,预算编制与执行差距大,难以实现预期的预算目标。

在预算编制的阶段,有些单位没有正确估算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数额,未开展充分的预算调研论证,预算编制缺乏依据,仍沿袭“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思路,编制质量差强人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甚至留有预算硬缺口。而预算执行阶段,缺乏针对性的跟踪控制,存在随意追加预算,随意更改预算用途的情况。尤其是公用经费支出方面,经常发生无预算支出的情况,直接导致了超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缺失

做好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监督每一项收入,将收入预算与业务融合控制,避免收入不入账,便可防止收入的流失,促进预算计划顺利落实。然而,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将预算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收支没有受到硬性约束,收入预算缺乏控制,支出预算也存在款项拨付不规范的现象[4]。且由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缺失,导致预算管理中的问题难以被第一时间发现,存在支出预算编制未细化,部门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结余资金未上报等情况。甚至一些款项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理想,财政资金浪费问题突出。

(三)缺少有效的预算收支分析

通过预算收支分析,分析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规律,找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根据现存问题采取有针对性改进措施,便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执行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但行政事业单位普遍没有开展预算收支分析的意识,预算收支分析流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全面性分析,局限于账面信息分析,分析的深度、高度、广度不够,多以数据论数据的老模式为主,很少考虑到非财务指标的影响,更找不到适合的问题解决办法。

(四)专业预算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面的不断扩大,事业工作任务内容的不断增多,预算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会计要素随之增加,且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会计准则和政策也越来越多,使得预算管理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再次提出了更多新要求。然而,行政事业单位人才结构老龄化现象突出,缺乏专业预算管理人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预算管理人员,大多是普通财务人员,知识体系固化,未接受过预算管理培训,对政府预算管理政策理解不透彻,做不到精细化的预算管理。

(五)预算绩效评价执行力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原则之一就是绩效性原则,做好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框架,监督、检查预算管理情况,才能有效发挥预算管理职能,使预算管理体系趋于合理。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稳定,没有业绩压力,普遍对预算绩效缺乏关注,预算绩效指标不合理,预算绩效评价执行力较差。通过了解发现,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评价抱有应付心态,未采取针对绩效评价措施,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也没有应用到后续的预算安排中。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预算编制与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观念,加强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控制。具体来讲,在预算编制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前期的预算调研工作,核实相关的各项基本数字和数据。例如,单位机构数、人员编制数、在职实有人数、离退休人数、设备台数、机动车辆数等基本资料。数据核对过程中,要做好真实性审查,剔除不实或非政策数据。确定真实基本数字后,要结合基本数字,对上年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理有据的预测、估算预算,提高预算方案的前瞻性。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结合单位的规划以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预算指标、编制方法,分析预算收支的影响因素,并将支出预算与收入预算分开编制,后编制收支预算总表,从而更好地聚焦重点,压减一般性支出,落实“过紧日子”的政策,科学设定预算目标[5]。而在预算执行阶段,则要加强跟踪监控,做好预算执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明确收付款起点与终点,弄清财务支出原因,从而为后续的事后问效提供依据。预算执行监督过程中,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组建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时采集预算执行信息,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二)加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落实全面预算,实施“两上两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对预算管理细节做出详细的说明,便可促进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例如,建立预算审批制度,以审促改;建立支付制度,通过支付制度对支付范围、标准作出要求,杜绝违规支出。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机构,组建预算委员会,设置专职管理人员,组成稽查队伍,专门负责核查预算执行情况,确认账实是否相符,让预算监督常态化。通过持续的自检自查,检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情况,便可遏制预算违规行为,使预算始终在可控范围内,确保专款专用,遏制违规预算支出行为。

(三)积极开展预算收支分析

要想找出预算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提高预算收支分析的水平,深入分析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收支预算增减原因。具体的预算收支分析过程中,可运用报表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差异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环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因素分析法为例,分析中要从造成实际情况与预算标准之间差异的因素入手,沿着预算预测时的估算路径,找出预算目标未实现的原因,从而为后续预算调整和优化提供导向,减少预算漏洞,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而且要根据预算目标未实现的原因,对相关责任人采取惩罚措施,开展追责问效,从而避免在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一些人员敷衍应付,推卸责任。

(四)培养专业预算管理人才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型的增多,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对相关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专业预算管理队伍,提高预算管理的专业性。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要基于岗位要求,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用人规定,实施自愿申报、择优选拔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专业的预算管理人才,保障应聘者具备相关工作能力,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在现有人才培训方面,要先对现有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评审,从而根据评审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组织现有人员系统学习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使其具备岗位胜任力。但培训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工作时间和培训时间,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培训。

(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会导致各部门不配合预算管理,不主动执行预算制度,预算计划难以得到顺利落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预算绩效評价工作,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新《政府会计准则》,根据单位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从多个角度设定绩效指标,基于预算绩效理论框架,对预算管理提出相应要求,对绩效评价标准、方法、范围、对象作出明确规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还要考虑非财务指标,从而确保绩效结果可真实、完整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后,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利用,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后续预算安排做出调整。例如,对于低效项目,要减少预算,责令其限期整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措施,强化单位的预算收支控制,规范预算支出行为,便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水平,确保预算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超预算、无预算执行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夏岚.刍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讯,2021(21):146-148.

[2]杨阿兰.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07):114-115.

[3]谢琳.试析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商讯,2021(20):62-64.

[4]程珂.构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探讨[J].纳税,2021(20):187-188.

[5]孟庆珍.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2):26-27.

猜你喜欢
管理策略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