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教授运用古方治疗腹痛病验案二则

2021-12-23 02:41王怡刘增巍吴嘉绮叶柏
临床医药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脉附子腹痛

王怡,刘增巍,吴嘉绮,叶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腹痛在早期古代文献中仅是对症状的一种描述,直至《诸病源候论》中作为独立的病名出现。《症因脉治》中记载“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1],这一定义沿用至今。腹痛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生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病情。叶柏教授受聘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叶师从医30余载,熟读中医古籍、擅于经方化裁。曾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习得真传。笔者有幸随其抄方,有所体会,现总结叶柏教授治疗腹痛病验案二则,以供同仁品鉴。

1 临床资料

案一:女,45 岁,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结肠息肉术后患者,2019年11月19日初诊。主症:左下腹痛,饮冷胃痛;无胃胀,无反酸;面色无华,乏力,大便不成形,日二行;舌淡、暗紫,苔薄,脉细。中医诊断:腹痛病(寒凝血虚证)。

案二:男,46 岁,因“上腹痛间歇性发作1 年,加重3个月”于2019年11月12日入住江苏省中医院。入院后经口小肠镜示:小肠溃疡、狭窄,性质待定;反流性食管炎A级。经肛小肠镜示:回肠多发溃疡伴狭窄;结肠息肉。2019年11月18日诉: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偶有恶心呕吐感,纳差,乏力,消瘦。近1年体质量逐渐下降达20 kg,无恶寒发热,无反酸,无嗳气,无胸闷心慌,夜寐差,大便不成形,日行一次,无黏液脓血,尿中有泡沫,夜尿频。舌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涩。中医诊断:腹痛病(阴虚血瘀证)。

2 治疗方法

案一疗法:温经散寒,养血止痛。遣方:当归四逆汤化裁。用药:炒当归10 g,生白芍15 g,桂枝5 g,细辛3 g,炙甘草5 g,大枣10 g,乌药10 g,制香附10 g,小茴香3 g,失笑散10 g,炒苡仁30 g,苏梗10 g,沉香曲3 g。14 剂,水煎服,每日一剂。2019年12月3日复诊,诉下腹痛好转,无胃痛胃胀及嗳气,偶反酸,胃纳尚可,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脉细。上方加炒山药20 g,石莲子15 g,芡实15 g。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下腹痛症状逐渐缓解,其余症状均有改善。

案二疗法:滋阴清热,化瘀止痛。遣方:膈下逐瘀汤加减。用药:当归10 g,生地黄15 g,桃仁10 g,红花6 g,炙甘草5 g,炒枳壳10 g,炒赤芍15 g,炒白芍15 g,醋柴胡6 g,川芎10 g,乌药10 g,醋香附10 g,茜草15 g。10 剂,水煎服,每日一剂。2019年11月28日诉上腹部绞痛较前好转,大便仍不成形,其余症状均有改善,舌淡、裂纹变浅、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原方去茜草、乌药、醋香附,加黄连3 g,木香6 g,生苡仁30 g,制附子5 g,败酱草10 g。11 剂,水煎服,每日一剂。2019年12月7日出院时患者诉上腹痛症状好转,舌淡、裂纹变浅、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原方制附子改10 g,败酱草改30 g,加大血藤10 g。14 剂,水煎服,日一剂。后患者定期至我院门诊随诊,复查小肠镜显示溃疡愈合,食欲恢复,体质量正常,未诉特殊不适。

3 按语分析

案一按语:腹痛一症,病因繁多。如《诸病源候论》中云:“腹痛者,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2]。《医学原理》载:“凡腹痛之症,多是气血涩泣不通而作[3]。另《素问》载:“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4]。王焘[5]所著《外台秘要》中云:“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本案腹痛病因,主责之于寒、虚、瘀。该患者平素体虚乏力,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寒邪易于侵袭,滞留于脂膜血络之中,日久络脉瘀阻,不通则痛。另患者面色无华、舌淡,气血不足,久则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寒邪侵袭入里,脾胃升降失调则大便不成形;寒邪壅滞于经脉则表现为左下腹痛不减,饮冷胃痛;素体气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乏力;舌淡苔薄,脉细亦是气血不足之象;舌有紫气则为络脉瘀阻之表现。综合患者诸症,当治以温经散寒,养血止痛。方选当归四逆汤化裁。《伤寒论》中载:“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6]。其主要用于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行不利之血虚寒厥证。张璐[7]沿用了以前医家的中脘痛属于太阴,脐腹痛属于少阴之学说外,还增加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小腹两侧痛者属厥阴肝经。故在其《张氏医通》中载:“小腹痛属厥阴,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7]。此剂以当归、桂枝共同为君药。当归性辛甘温,补血活血止痛,一药三功;桂枝性辛温,温通经脉之效极佳。正如《药品化义》所言:“桂枝气味具薄…,能使药至痛处。”[8]以气味阐明了温通经脉之效。此二药配伍,相得益彰。白芍一味,养血止痛。虞抟[9]在《医学正传》中云:“白芍药为凉血益血之剂,若血虚腹痛者,岂可缺欤”。叶柏教授在选用此方剂的基础上独去一味通草,其意颇深。通草在原方中起到通行经脉的效果,但因其通利之功,恐有伤气之患,本案患者素来体虚,若枉加损气之药,恐正气难扶。故易通草为失笑散,既可达通行经脉之效,又无伤气之虞。二诊时因患者诉大便不成形,故加石莲子、芡实健脾敛涩,炒山药补脾养胃。

案二按语:此案患者正如上面所赘述:“凡腹痛之症,多是气血涩泣不通而作”。该患者起病之初主要为虚,继而因虚致瘀,瘀血阻滞经脉,不通则痛,然病情缠绵一载,瘀而化热,熬蒸津液,伤阴化燥,终至虚实夹杂之证。瘀血壅滞经脉则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涩脉。病情缠绵难愈,日久体虚则出现纳差、乏力、消瘦之症,脉细亦是体虚之象。舌红浅裂苔少则为典型的阴虚之候。综合诸症,当为阴虚血瘀之腹痛病,需治以滋阴清热,化瘀止痛。拟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膈下逐瘀汤出自于《医林改错》,王清任[10]云:“痛不移处,从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此剂主要用于治疗瘀血位于膈下者,与本案患者腹痛病证相符,叶柏教授此方在王氏原方上略有改动。叶柏教授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凉血行血共为君药,臣以桃仁、红花祛瘀通经,生地凉血养阴,佐以香附、乌药、枳壳、柴胡行气止痛。炙甘草一则起到调和诸药之用,另则与炒白芍合用组成芍药甘草汤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又因考虑到该患者小肠环周溃疡范围大,若一味使用活血化瘀药,恐有出血之患,故在方中加用茜草化瘀止血,双向调节。上方诸药各司其职,共奏养阴化瘀之功。二诊时,患者诉腹痛症状较前好转,舌象也转变为舌淡、裂纹变浅、边有齿痕,苔薄白。表明患者瘀热实邪已除大半,虚象开始浮现。此时在初诊方基础上加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通燥湿,疗效甚佳。薏苡、附子、败酱散源于《金匮要略》,主要治疗寒湿瘀血互结之肠痈脓成者,而叶柏教授认为凡腹痛病有阳虚寒湿之象皆可与之,异病同治思想尽显[11]。方中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败酱草清湿毒、祛瘀止痛,制附子回阳散寒。一君二臣,寒热同调,虚实共治,相配甚妙[12-13]。黄连与木香合用意为香连丸,叶柏教授常用以止泻,黄连苦寒燥湿,木香辛行苦降,一寒一温,此症可安。叶柏教授二诊时所用剂量均为常规用量,但由于该患者小肠溃疡上覆有黄苔,表明其内湿热仍未尽除,故在三诊时败酱草加大剂量,加大血藤增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功。同时制附子剂量也需加至10 g增温通之效,防苦寒太过。

4 讨 论

腹痛此病,叶柏教授认为病因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多为外感六淫邪气,内伤者包含酒糜积聚、蛔虫内扰、情绪郁结、气血匮乏等。此病基本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腹痛多为气血阴阳不足,经脉失于濡养,不荣而痛;虚证腹痛多为寒凝气滞血瘀,经脉涩滞不畅,不通而痛。但此病后期多发展成为虚实夹杂之象,需兼顾虚实,整体论治。叶柏教授运用古方辨证论治腹痛验案二则,疗效甚佳。

猜你喜欢
经脉附子腹痛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特发性腹痛一例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中药附子的历史善用与现代解析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