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荒芜

2021-12-23 02:32谢段婕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物欲市井百态

谢段婕

开成花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荒凉。——严歌苓

有些花开得灿烂夺目,其实心里早已苍白荒芜;有些花开得暗香疏影,却万古流芳。花如此,人亦然。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当喧嚣充斥于市井,浮靡之风便恣意疯长;摇唇鼓舌,妄生是非,当无事之人好为生事,我们能体会到的不再是“繁荣昌盛”,似乎唯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了。林清玄先生说:“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越来越无味了。”物欲横流,造就了人世这一摊浑水。很多人以浑水濯足,非但未涤荡出冰清玉洁的铮铮风骨,反倒沾染了尘泥渣滓,使物欲染身。“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最终,在歌舞升平中走向衰亡。

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人不理会哄闹和喧嚣,以“清高”的名义,固守阵地。他们本该秽中出净,暗中有明,却如邯郸学步般效法先辈,佯装体察尽万物深情,而对大千世界充耳不闻。如此“清高”,真能称之为大智慧吗?

故如《菜根谭》中所言,“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君子固然贵在洁身自好的品行,更难得的,却是含垢納秽的容人雅量。

众里寻他千百度,才明白万花争艳或凌寒独放都体现了生命的荒芜。最好的盛开原是怀着清净淡然的情怀,于灯火阑珊处,包容市井百态,寻得真正的“超然”。

大道至融,融而有度。通透的人生往往宠辱皆忘,自得其乐。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毕生不好名利,住的是“屋小如舟”的斗室,在动乱的年月里,二人炼就了以冷峻对狂热,以不变应万变的风骨,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体会着生命的淡然;林庚先生在被迫辗转途中一路山水一路诗文,且歌且行,被赞有“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早在千百年前,先师孔子在洙泗之间,商奄故地埋下了一粒儒学种子。此后,三代遗风,滋其荣茂;玉振金声,养其蓊郁,圣贤遗韵至今仍教化万民。他们是精神超脱的名士,心中的平原更是四季如春。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大抵最惊艳的花儿总开在最熙攘处而片尘不沾身,与之万花丛中一握手,可使衣袖香三年;大抵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总是在最喧闹处,而无车马喧,有布衣鹤袖的快乐。荒芜的是身外之物,盛开的是恬淡和暖的内心。窃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南宋诗人张道洽赞梅花气韵,道“影落寒溪水也香”。通达的君子不仅用富足的精神使所到之处暗香盈袖,更能让深陷泥流的凡夫俗子蒙受其荫蔽,获得沾染芳华的良机,春风化雨般滋润了他们本该荒芜的精神世界。

定云止水中,我自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我自有波澜恬静的目光。我愿秉承先贤明哲的处世智慧,消减去繁冗的物欲,使精神净土万物生长,不再荒芜。

评点:李凤成

文章在立意上试图打破常规,标题即可见一斑——“盛开”缀以“荒芜”,超常的搭配,体现了作者面对“喧嚣”“浮靡”仍葆有清明。文章也应题展开,先是作家严歌苓的几句话,话语内涵与标题完美契合,以此作为题记,确有提纲挈领之效,体现了作者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较强的运用素材的能力。在主体部分作者先是呈现世人“以浊为欢”,故作清高的不良现象,完成了“破”的工作,然后以“最好的盛开原是怀着清净淡然的情怀,于灯火阑珊处,包容市井百态,寻得真正的‘超然”立论,开启“立”的环节。在这一部分作者以“融而有度”“恬淡和暖的内心”领起议论,论证中心论点,做到了论证的针对性。文章不足之处:文言语句使用过多,造成多处语意表达不明,即如第二节,第一个句号内的前一半是以花指人,然而下一句是“花如此,人亦然”,前后失于照应;再如倒数第3节两个“大抵”领起的内容是比较武断的,使得文气总体上有些滞涩。建议:打造好分论点,做好照应,表达应减少文言色彩,以清晰、畅达作为追求。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物欲市井百态
物欲如镜照灵魂
地铁百态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市井繁华桃花坞
市井人语
市井人语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图说事相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