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昌盛,薪火相传

2021-12-23 02:32周敬茹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爱国心五星红旗家国

周敬茹

奥运赛场升起的五星红旗,赤红与灿黄熠熠耀目。我,心潮澎湃。从前看见五星红旗,只有崇敬,并无激动,如同它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名先人,只可仰望,而不可亲近。

而《觉醒年代》让我看清了五星红旗背后那些缔造它的人的面孔。

这部电视剧首先触动我的,是其为数不多的家庭生活场景——陈独秀海外归国的那天冬雨瑟瑟,夫妻二人并排坐于灯火昏黄的檐后话家常,细看,此时的仲甫先生平和的笑纹里含蓄着脉脉情意;李大钊归家时说着“姐,憨坨回来了”,两字“憨坨”,蕴含着北方人的直率明朗与夫妻深厚质朴的感情;陈延年、陈乔年临出国时收到了父亲粗拙的礼物:一包炒糊的南瓜子,也不知,这和先生曾吟唱的“种了一颗籽,发了一颗芽”是否有关?

南陈北李,两个历史人物家庭生活场景的演绎,映射着百年前无数与他们相似的革新者、革命者的家庭面貌,还历史以温情。我以为,从古至近代至现代,中国人共通的语言是对家的爱,甚至可以说,这些革新者、革命者的原始动力,便是这种含蓄而有力的情感——对家人、家族、家乡的爱,由此升华就成为了家国之爱。当家国割裂、沦丧时,国家的痛苦,也成为了他们个人的痛苦。他们由此下决心担当起责任,走上了慷慨壮烈的变革之路;众多在痛苦中思变、斗争的个人,汇成了二十世纪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切都自然而畅快,他们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是触动我的更深层次的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嗟叹伟人遥不可及,他们只是普通人,但他们的家国责任感使他们超然于平庸之流;许多人指责现在的年轻一代缺乏家国责任感,但看剧的我们既能为此感动,就说明这份火种尚是炽热的,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至于当今的我们与曾经的他们有何区别,在我看来剧中可以隐隐绰绰地看见答案。陈独秀最初提出创办《新青年》时说,用武力革命,推翻旧政府,创立新政府,这样的做法无用,必须革新中国人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心;但短短几年后,他结合形势,又提出必须将武力与爱国心相结合,才能赢得胜利的观点。可见,在局势迅速变化的时代,“曾经的他们”思想上必然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当今的我们生在安定的中国。从小学习历史,学习的是他们用生命探索得出的最终结论。我们对于探索的过程没有直接的体会,自然激不起担当家国责任的热情,激不起足够的自信心。依我拙见,不妨换个角度,从剧情中走出,开始新的探索:观察当今社会尚有什么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譬如从如何使城市规划更合理,以应对恶劣天气;如何使教育更公平,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等角度出发,依据自身专长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作出改进与完善。

时代变了,但中国之精神,不会输给过去。

以上是《觉醒年代》的亮点与我的一些思考,同时,它也有不足:第一,部分人物的塑造應更贴近生活。我在观看时常会有脱节之感,一些情节不能与内心共鸣;第二,若将镜头聚焦至平民群体,不露声色地体现他们在近代化潮流中的变化,整部剧会更有冲击力。

总之,《觉醒年代》使我收获颇丰。感恩先辈,用毕生心血铸就了一个崭新的、昌盛的国家。15岁的我,背后是历史的呼吸,前进路上,不觉孤单。

评点:江明月

《觉醒年代》是今年特别热的一部献礼剧,文章由现实生活带入,透过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看到了遥远的伟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热血青春。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在“南陈北李”二人的对比中,总结了一代人的责任担当和勇往直前,也与当代青年进行了对比,更是给当代青年如何庚续百年初心提出了建议。后面还指出了一些不足,可见作者非常喜欢思考,批评性地体会一部剧,是难能可贵的。

(指导教师:姚舜禹/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爱国心五星红旗家国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家国两相依
如此“爱国”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两种爱国心,我们该要哪种?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