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主题备考

2021-12-23 17:07吴国梁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传递

吴国梁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传递的精彩,这些传递,有空间的,有时间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感情的,有智慧的……当今青少年在成长时,时时刻刻感受着各种传递的影响,如爱心的传递、理想的传递、美德的传递、家风的传递,还有如优秀文化、灿烂文明、良好家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红色传统、中国精神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传递、传承、发展、发扬,这既是个人的生存发展要素,也是社会群体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如果同学们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就会发现,这六大核心素养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传递”“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传承”这个主题,无论什么作文,都几乎避不开。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黑白照片牵动了万千国人的心。照片上小姑娘衣着破旧,头发蓬乱,小手握着铅笔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双清亮纯真的大眼睛似乎在凝视着你,流露出强烈的、渴望的光芒,正代表着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发出心底的呐喊:“我要上学!”自那时开始,希望工程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资助,无数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圆了求学梦。在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感召下,小小年纪的“大眼睛”苏明娟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没有中断。“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在苏明娟身上,再合适不过。她,曾是受益者。现在,更是践行者。30年前,一张照片带来了她一生的改变;30年间,她接过助力棒,努力地将善意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未来,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材料二:鲁迅《致魏猛克》: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

材料三:毛泽东《实践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在人类的社会历史中,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还是社会风气,还是文化精神,都离不来传承、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有筚路蓝缕的开创者,有殚精竭虑的赓续者,有高擎火炬的先驱者,有默默无闻的实干者……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将你的感受与思考写成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作文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作为曾经的受益者,“接过助力棒,努力地将善意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并强调“未来,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这部分主要事件是希望工程,代表的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爱、温暖、希望等美好事件的传递与传承。

第二部分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文艺作品“承受着先前的遗产”的重要性。联系鲁迅先生的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虽然反传统,但却绝不是要否定前代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学文化遗产,这种态度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第三部分是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的话,将传递与传承的意义上升到社会哲学层面,并扩展到“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其实就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成果的传递与传承,超越了种族、文明、时间、空间。

同学们在写作时,可写知识与思想的传递扫除愚昧,爱与真情的传递融化隔阂,精神与信念的传递凝聚力量,情怀与责任的传递创造价值;也可以从反面写没有传递的恶果,如文明将断链,智慧将枯竭,人心将游离,信念将缺失……

强力素材

1.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孙绕凤池。

2.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鲁迅: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4.英国作家萧伯纳: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5.《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插曲):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6.2021年9月23日,又是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稻香麦浪,瓜果满园,蟹肥鱼鲜。在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不少学生来到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前献花悼念。同学们给袁隆平留言,说会接力完成袁老禾下乘凉梦,“谨记您的教诲,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是袁家三个儿子中唯一子承父业的人。作为超级稻在浇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他说:“父亲是我的目标,是我学习的对象,我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不辜负他的期望。”

7.26年前,一名10岁男孩在父亲的葬礼上泣不成声。他一边抽噎着,一边捂住流泪的眼睛说:“我一看见我爹爹的照片,我就想哭。”男孩过世的父亲张从顺是云南临沧的民警。1994年,张从顺在抓捕毒贩时被手榴弹炸伤,不幸牺牲。二十六年后,当年那个因为父亲过世忍不住抹眼泪的男孩张子权,专案侦办期间因劳累过度因公牺牲。和父亲一样,张子权也是一名缉毒警察。

8.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仰望星空,北斗环绕,嫦娥伴月,神舟起航;俯瞰大地,导航定位,遥感监测,卫星通信……星河浩瀚,中国人逐梦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歇,航天精神也在润物无声中代代传承!

9.2021年9月,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文秀幼儿园正式开学,老师们迎来了首批入园的110多名孩子。百坭村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生前工作的地方,为村里建一所幼儿园是她的一个未竟心愿。在乐业县委、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百坭村文秀幼儿园顺利开学了。“文秀,你生前的愿望正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例文

昔日星光今日炬,明朝赤日耀坦途

□河北省唐山一中  王若茜

北岛在《回答》一诗中这样写:“我看到新的转机与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挡的天空,我相信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代代有代代的暗礁隐湍、漫漫长夜,代代也自有代代的星辉点点、辉耀前路。其传递赓续,亦理想不灭。

匆匆身影携梦而行,我们传递亘古遐思的理想,谱写今朝的奇迹。

曾记否,愚公似愚而纯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镐镐掀翻了王屋太行,须纵目,老下庄人传递移山之志,“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寸寸敲出了绝壁天渠;曾记否,嫦娥痴痴望月,黛眉轻蹙里,抒尽人间对星空宇宙、九天揽月的渴求,须纵目,航天三人组翱翔太宇,天地通话,凝聚代代航天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创新——那些根植于我们民族基因中的探索和求知之梦,推动我们向知识的边界求索,指引科研的前路。

回首风雪绝徼夜,我们传递擎炬负薪人的理想,喊出时代强音。

身负枷锁,处“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文天祥振臂高呼“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响遏行云,心中满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战士用热血坚守金瓯无缺;面对敌人的挑衅,王伟冷静报告“我已无法返航!”消失于茫茫大海,唤起20年后他的大学生战友的有力回复:“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脊梁,过去从未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不会缺!”——那些筚路蓝缕、为民请命的理想如黄钟大吕,响彻今昔,创造家国太平。

献出赤诚丹心,我们传递献予亿兆生灵的理想,绘制真情蓝图。

希望工程的开创者们带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帮助《我要上学》中那双“大眼睛”重返校园,而“大眼睛”苏明娟也在長大后踏上公益之路,“想给别人撑把伞”;“平生唯一愿,天下共盈仓”的袁隆平爷爷梦想着在扫帚大的稻穗下乘凉,他的三子袁定阳传递火炬,继续带着“袁梦计划”耕耘在为了让天下苍生俱饱暖之一线——希望随赤诚的理想传递,编织温暖的棉衣。

当一个个中国梦的碎片拼凑出宏伟蓝图,当一个个承记的百年遐思化作前进伟力,传递让我们的理想足以与时间长河对垒,与历史同辉。我们愿做鲁迅先生笔下的“一木一石”,以刹那之光阴,涓滴之鲜血,传递星光炬火,等待赤日高升!

评点:作者开头引用了北岛的《回答》,以“新的转机”和“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以及“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非常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了起来,传递、传承的主旨就不言而喻了。文章正文设置了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民族基因中的探索与求知”“筚路蓝缕、为民请命”与“让天下苍生俱饱暖”三个角度来写传递传承,所涉及的素材,有民族的,有历史的,有现代的,有伟人的,有凡人的,非常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素材使用上,有的进行了情境化处理,比如“嫦娥痴痴望月,黛眉轻蹙里”,有的非常小众化,比如袁老的儿子袁定阳与“袁梦计划”,就鲜为人知。总之是一篇非常精彩的作文。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传递
语文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火用)分析法的换热器性能研究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及教学建议
大学生班级德育信息传递的信道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