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在物业增值服务中的推广

2021-12-24 14:10胡睿智乔彦蓉张蕊荷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雨伞物业业主

胡睿智 乔彦蓉 张蕊荷 李 俊

(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0)

0 引言

早在1978年,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 (Marcus Felson)和琼·斯潘思(Joe Spaeth)就提出了共享经济。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一系列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1]。

共享雨伞是共享经济中的一个新业态,它在2017年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了创业者与投资者竞相追逐的新目标。2020年共享雨伞用户规模达到835万人,与2019年同比增加15%;2020年共享雨伞的市场规模为386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10.3%;广告收入也超过了百亿。共享雨伞本着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提高了雨伞的利用率,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体现。目前共享雨伞存在一系列的发展瓶颈,通过对共享雨伞的商业发展及运营模式的定性分析,有利于全面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为共享雨伞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共享雨伞概述

1.1 发展现状

从2017年起,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的共享雨伞,消费者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对雨伞进行短暂的租赁。然而共享雨伞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地域环境和经济水平。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雨季来临时由于需要用伞而产生借伞、买伞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共享雨伞的投资者常常将产品投放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年降雨天数超过100天的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随后向周边的中小型城市辐射。

1.2 商业模式

当前,市面上投放的共享雨伞主要收入来源是押金及订单。首先,用户在首次使用共享雨伞时需要向商家缴付一定金额的押金,有的商家会根据信用额度减免押金。商家收取的押金可以将部分资金回笼,作为市场再拓展的资金保障。其次,商家的收入为订单收入。共享雨伞不仅雨天有订单,晴天也会产生订单,其数量大概是雨天订单总数的1/3。第三,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之后,商家可以利用加盟的方式在其他地区招揽代理商,将共享雨伞投放到其他城市,获得代理渠道的收入。此外,共享雨伞本身也是天然移动的广告牌。当前投放的共享雨伞广告主要有伞面广告和驻伞桩广告。广告收入往往根据雨伞和驻伞桩的数量以及广告投放时间、场景等综合确定,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特点。最后,用户数量和订单数量不断扩大后,商家会拥有大量的客户消费等方面的数据,此时通过数据分析与置换也可以使商家获得收入。

1.3 运营模式

当前共享雨伞可以分为有驻伞桩共享雨伞和无驻伞桩共享雨伞。有桩共享雨伞是将共享雨伞有序美观地锁在驻伞桩上,主要有魔力伞、JJ伞等品牌。商家采用物联网、霍尔线圈以及智能锁等技术,有效监视共享雨伞的使用状况以及完损情况。依托互联网的定位功能,用户每次需要使用共享雨伞时,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固定的租伞位置。无桩共享雨伞由于没有固定的租伞位置,即没有驻伞桩,主要有共享E伞,OTO共享雨伞等品牌。无桩共享雨伞的租赁费用比有桩共享雨伞低。用户使用时更为便利,还取自由。用户把无桩共享雨伞带回家就等于给了共享雨伞一个更好的、免费的放置地点。即使用户把无桩共享雨伞带回家,开始使用就会开始计费[2]。但是商家无法对无桩共享雨伞的实际情况进行监视。

从成本测算费用来看,按照鲸准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共享雨伞行业报告》中提出的,共享雨伞的投放成本有:①雨伞的自身成本,约10~20元左右,使用期限约为2年;②驻伞桩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以及智能锁等设备,成本大概在300~2000元左右,使用期限约为3年;③将共享雨伞从厂家运输到投放地产生的物流费用约为30~60元;④共享雨伞的投放需要占用一定的场地,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场地费用可在每年5000以内;⑤共享雨伞每天需要人工维护,例如雨伞的维修、转移等,每把雨伞大概需要每天0.5元。

综上所述,共享雨伞每天的费用大概在0.5~0.8元,行业数据的盈亏平衡点为0.03~0.2元,因此共享雨伞的收益较为客观。

2 共享雨伞的潜在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共享雨伞满足了有用伞需求的消费者,为消费者雨天出行提供便利,也为其提供了新型的消费模式;对企业而言,共享雨伞拓宽了产品收益的渠道,从某些角度还能促进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客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共享雨伞在市面上的流通速度和流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此时共享雨伞作为天然流动的广告牌,无论采用固定广告合作还是广告定制的形式,都可以宣传企业、传播文化、带来利润,广告的效益持续凸显。对共享雨伞本身而言,它相比较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来说成本较低。一些商家让新用户缴纳的押金就已经和共享雨伞的成本持平,甚至超过雨伞的成本。即使用户在使用雨伞一次后,没有将雨伞归还,商家也不会因此损失过多。

3 共享雨伞发展的局限性

3.1 共享雨伞依赖于天气

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普及范围较广,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早已从一二线城市辐射到三四线城市。但是共享雨伞由于使用需求的原因,发展往往受到环境的限制。JJ伞创始人曾经表示:“共享雨伞投放的区域就是长江以南地区,从长江的上游云贵川、重庆,一直到中游的华东地区武汉,再往下到南京、杭州、上海,以及靠南边的华南地区,一共是16个省和直辖市”。不难看出,这些大城市往往有年降雨量大、人口多、经济发达等特点。而北方的大城市,每年会有降水天数偏多的月份,但是全年降水天数较少,总体不利于共享雨伞的推广。

3.2 公民的“共享”意识有待加强

共享雨伞的所有权属于商家,用户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支付给商家一定的租金,暂时获得雨伞的使用权。由于雨伞长期放置在室外,风化程度较高,伞的自然折旧率较大,加之共享雨伞的用户没有雨伞的所有权,有些消费者在使用时往往不注意爱惜,甚至故意破坏,导致共享雨伞的使用寿命缩短。此外,有些消费者为了自身的方便故意将雨伞带回家中不及时归还,造成大量雨伞的丢失,这些行为消磨了人们对共享经济的信心与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进而阻碍了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3.3 借伞、还伞难

艾媒咨询在2017年对共享雨伞行业进行市场调查,在“你认为共享雨伞目前主要存在哪些痛点”的问题上,有46.7%的用户选择了“伞具借还不便利”选项。无桩雨伞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租借点,雨伞的乱丢乱放现象也较为常见,例如共享E伞在杭州投放的5万把雨伞,正是该现象而被城管收走。此外,消费者将雨伞使用完毕后随意放置,不仅会损坏城市形象,还不利于共享雨伞的流通,给其他有用伞需求的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有桩雨伞有固定的租借地点,由于雨伞和驻伞桩的投放呈一定比例,当雨伞投放量较少时,驻伞桩也不会太多。每当雨天来临时,人们的需求量增加,然而雨伞的数量有限,人们为了获得一把雨伞可能会提高触用成本,即人们在消费某一物品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搜寻、等待、携带、保管等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花费等[4]。共享雨伞不会像共享充电宝那样原地使用,它会像共享单车那样移动到其他的地方。如果共享雨伞没有足够数量的驻伞桩,那么用户使用共享雨伞结束后将无法及时归还,不仅会造成用户的资金损失和时间浪费,也不利于共享雨伞的周转。

3.4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市面上投放的共享雨伞等共享产品,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来约束故意破坏共享产品的行为。如果消费者擅自将共享雨伞、共享单车等共享产品隐藏,使得其他消费者无法正常使用共享产品,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损失,而消费者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低。此外,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商家掌握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资金安全也显得至关重要。

4 解决共享雨伞局限性的方法——与物业服务相结合

物业服务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对建筑物的管理以及对业主的服务。原有的物业服务结构趋向单一化、标准化,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的衍生物,更多的是承接物业的基础管理,比如保安、维修、日常设备维护、公共区域清洁等,传统的物业服务功能简单,对人员要求不高,运营模式也仅仅是靠收取业主物业管理费这一项来保证整个物业团队的运作[5]。因此物业服务企业是一种保本微利的企业,物业服务企业若要获得丰厚的利润,应该在做好常规性服务后,发力增值服务。物业服务行业的决赛主战场是增值服务,比的是技术,比的是能力。

对于住宅物业服务而言,所有的增值服务要紧紧围绕社区开展、围绕业主的需求开展,要从社区走进业主的家[6]。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物业服务企业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物业服务中,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因此将共享雨伞引入住宅物业的增值服务不需要较大的技术投入,还能够提高物业的服务档次,也为业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对于其他类型的物业服务而言,住宅物业服务模式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商业物业中的写字楼、商业综合体,都有着顾客流量大、服务要求高、管理点分散、营业时间性强的特点。工业物业中的工业园区也有工作人员数量多、客户与企业交流广泛的特点。总之,作为人员流量较大的场所,共享雨伞在特定时间段的需求更为迫切,为共享雨伞的市场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物业服务引入共享雨伞的可行性

5.1 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物业服务企业为业主提供的服务有公共服务、专项服务以及委托服务三大类。物业服务企业将共享雨伞引入住宅小区,作为为业主提供的特约性专项服务,满足业主在雨天的避雨需求,还可以减少业主闲置的资源。在商业物业中,共享雨伞引入到写字楼、酒店中,不仅为在楼内工作的员工提供了便利,还方便了来此办公的客户。因此,物业服务引入共享雨伞不仅能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还能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5.2 有效缓解“借伞难,还伞更难”的困境

共享雨伞投放的小区、写字楼以及工业园区,都是人们每天休息与工作的场所,缓解了以往在公共场所找伞、借伞的困境。用户租赁的雨伞在使用完毕后无需立刻寻找还伞的地方,只需要在上班或者回家时将共享雨伞归还即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借伞难,还伞更难”的问题。

5.3 增加物业服务企业的收入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共享雨伞,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加收益。第一,共享雨伞作为物业服务的增值服务,雨伞的租赁本身可以获得收入。其次,降低共享雨伞的投入与维护成本。以往共享雨伞进入写字楼、商业综合体时,共享雨伞的商家与写字楼的业主磋商后,商家需要支付一定的进场费。如果物业服务企业独立提供这项增值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另外,由于雨伞长期放置在室外,风化程度也较高,伞的自然折旧率较大,使用寿命缩短,成本无形增大,同时共享雨伞每一天都需要人工维护。在物业服务区划范围内投放的共享雨伞,无论是从范围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远远小于在城市中投放的数量。因此,物业服务企业无需为共享雨伞的管理配备专门的人员,保安或保洁人员在巡逻或清扫时可以对共享雨伞进行监视,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提升维修效率,降低折旧率。第三,共享雨伞的广告收益。共享雨伞作为一块天然移动的广告牌,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利用伞面、APP客户端进行广告招商,进而可以获得广告的收入。物业服务企业也可以运用伞面广告宣传自身,提升品牌价值。

5.4 加强产品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要根据业主的特征提供不同服务。如果共享雨伞在小区内有更加清晰的业主需求定位,就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尽量避免提供与城市内完全相同的大众化产品。从商业物业角度来说,共享雨伞应该从使用快捷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创新,比如智能锁的改进、多平台支付等,以此降低共享雨伞的触用成本。总之,根据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合理创新产品,提供更加完善的物业服务体验。

5.5 规范业主的使用行为

目前,共享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在城市内投放的共享产品由于范围较大,规范相应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高。在物业服务中引入共享雨伞,可以在《物业服务合同》或《业主公约》中加入相应的条款,对使用费用、雨伞丢失以及逾期不归还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增强业主使用共享产品的“共享”意识,规范业主使用共享产品的行为,以此有效解决市场上投放的共享雨伞损坏和丢失的问题,促进共享产品的流通与循环。

猜你喜欢
雨伞物业业主
探讨业主方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一条鱼滑入下水道
雨伞树
雨伞
物业服务
三审物业条例:让群众住得舒心
物业出租小区广场牟利,业主能否要求折抵物管费
雨伞的“家”
Evaluation of chitosan-anionic polymers based tablets for extended-release of highly watersoluble drugs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