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强迫性照顾者”吗

2021-12-24 09:32新浪财经
江苏卫生保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强迫性情感性亲密关系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习惯性照顾别人,却很难心安理得地“被照顾”?如果答案是“是”,那你可能陷入了一种行为模式:强迫性照顾。

强迫性照顾的样子

“强迫性照顾”,是心理学家在研究依恋理论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很多亲密关系中都扮演着“给予者”的角色,而很难做一个接受者。这是ta 跟别人建立情感纽带的唯一方式:ta 必须永远是照顾者,ta能得到的唯一照顾是对自己的照顾。

具体来说,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十分敏感,并且把“照顾别人”本能地当成自己的责任,却忽视自己的情感需要,也很难向别人表达。

“强迫性照顾”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

1.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会慢慢成为照顾者。

对应依恋系统,心理学家又提出了“照顾行为系统”的概念:当我们感知到来自重要他人的需要时,照顾系统就会被激活。

强迫性照顾者的“照顾行为系统”往往处于“过度激活”的状态:他们自然地认为照顾别人是自己的职责,即使对方并没有求助。

共情和帮助别人的行为会给强迫性照顾者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得到他人的感谢和赞美,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但当“照顾”成了关系中唯一的行为模式,强迫性照顾者就很难让自己“被照顾”。

2.难以表达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爱、被关心的需要,表达这种需要本来是一件很理所应当的事,强迫性照顾者却不能:ta们往往对表达自己的需要有羞耻感,比如会担心倾诉自己的烦心事会被朋友嫌弃;谈恋爱的时候,即使对方让自己不舒服,因为害怕冲突,也倾向于忍着不说。

这让ta 们习惯于在关系中委屈求全,扮演一个听话、懂事的角色,而把“表达需要”当成一种软弱、一种失控。

3.越独立,越孤独。

强迫性照顾者容易进入一个“越独立、越孤独”的循环。因为习惯做一个照顾者,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韧性往往很强,在别人眼里非常独立。

但越是独立,越不相信自己可以依赖别人,习惯从信任的关系中退缩和逃离,无法感受到“心安理得被照顾”的依恋情绪。

习惯为别人排忧解难,但在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却总是一个人。这种没有人可以依赖的孤独感,是强迫性照顾者经常会有的体验。

一个人是怎么成为“强迫性照顾者”的?

“强迫性照顾”行为模式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童年时经历了“破坏性父母化”:

在最该被照顾的人生阶段,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履行照顾自己的职责,被迫跟父母进行“角色转换”,做了“父母的父母”。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表达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被父母看到并得到了即时的回应,ta 就会知道这样的表达是正当的、是能给自己带来需要的照顾的,表达需要就会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

而被迫“父母化”的孩子在表达需要时,却经历了全然不同的体验:被漠视,或者因为表达需要被责怪、被惩罚。

经历这么几次需求受挫之后,他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不合理信念:表达需要是麻烦的、痛苦的,会带来冲突,惹父母生气。从而放弃表达。

而对一个孩子来说,跟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既然表达需要不能跟父母建立联系,他们就需要重新想办法接近父母。不被满足需要的孩子,接近父母的方式就是:反过来照顾父母,满足父母的需要。

照顾父母(父母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工具性父母化,承担本该由父母完成的家庭职责,比如赚钱、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另一种是情感性父母化,即在情感上照顾父母,做父母的安慰倾听者、情感调理员。比如,跟长期抑郁的母亲相处,孩子会自动承担“让母亲高兴”的责任;当父母无法处理情感冲突时,孩子被迫成为家庭系统中的调节者。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英子,就是一个经历了“情感性父母化”的孩子。因为跟丈夫离婚,好强的妈妈把自己对生活的期待都寄托在了英子身上。看上去被照顾得很好的英子,其实一直在情感上照顾妈妈:

因为担心妈妈不高兴,勉强自己吃不喜欢的东西,看已经看过的电影;

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满足妈妈的期待,明明有清晰的志向,却总是为了妈妈妥协;

经常在妈妈发火之前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做主动道歉的一方……

研究表明,情感性父母化可能比工具性父母化更具破坏性。它比工具性父母化更难被察觉,也更可能带来持久性的伤害。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情感创伤

一个孩子可以通过练习完成洗衣服的任务,但他怎么能保证“让父母开心”呢?这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责任。

这样的角色互换是一种情感虐待,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情感创伤。正如鲍尔比所说:“父母不在身边”的感受是累积的,它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实际的、急性的失去所带来的情感影响。

1.它改变了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

情感性父母化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从而影响人际关系质量。

对于被迫“父母化”的孩子,因为需要承担的责任超出了他们的发展能力,本该让自己感到被保护的亲子关系变成了一种对自己持续产生压力和情绪困扰的关系。

这会影响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整体认知:在ta 们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不会回应或者难以理解自己的需要。这让“表达需要”成为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2.“照顾”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成年后的“强迫性照顾”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在童年,“照顾”是自己的需要被拒绝之后的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当ta 做出照顾的行动时,被动和无助的感觉很强烈。

成年之后,为了不让这种无助感再次发生,ta 们会选择主动地去照顾别人,这会让ta们对关系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3.“照顾”成为了跟别人建立情感联结的唯一方式。

从强迫性照顾者的早年经历可以发现,照顾父母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失去的恐惧,ta 们需要通过“照顾”维持跟父母的关系。

成年后,ta 们仍然把“照顾他人”当成跟别人建立情感联结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这让ta 们困在角色中,无法探索如何用其他方式跟别人建立情感。

在强迫性照顾者的世界里,总是为他人付出的行为背后,其实藏着深深的恐惧:

我只有对别人“有用”,才值得被爱。如果我不能照顾别人,我就会失去这段关系了。

今天的文章就是想告诉“强迫性照顾者”们:不是这样的!

过去没有得到好的照顾,不是因为你不该被照顾,只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好好照顾你。

可现在不一样了,你已经长大了,你完全可以好好照顾自己,让自己进入一段能心安理得被照顾的关系。

请抱抱那个辛苦的自己,告诉ta: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照顾者”才能获取爱,你本来就值得被好好地爱。这不是一件需要证明的事情。

猜你喜欢
强迫性情感性亲密关系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关系: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论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分析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