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没有边界的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1-12-24 04:30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1年49期
关键词:社团学校

本刊编辑部

学校的围墙之内,孩子们学习着各种知识,努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也在悄然发生。此时的学习可能不再以人们熟悉的面貌呈现——学习不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面对着一张桌子、一本书。此时的学习或许并未被冠以“学习”的帽子,在孩子们心中,自己似乎也只是在做一件件“好玩儿”的事。

而在这些“好玩儿”的事中,在孩子们与他人、家庭、社会的交互里,蕴藏着无数的教育契机。孩子们以生活为起点,探索着未知的世界。他们不断拔节,逐渐接触到更多的人,经历很多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有時,一些尚未在学校中被发掘出来的潜力,因为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得以激发。孩子们接触和学习到的一切都塑造了自己的形态,他们走过的路、习得的各类知识,促使他们形成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社会角色”。

孩子们如何看待学校中的教学?如果没有任何限制,没有家长的期盼、没有学校的考试,他们最想学习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采访了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与大家一起看看,在真实的世界中他们是如何开展学习的。

学了英语课,看了妈妈缝裤子,我会做娃娃了

芊芊 河北唐山六年级学生

学校里学的知识是可以用在生活里的,我现在不是学了百分数吗?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件衣服打八五折,我可以自己推算出来它的折后价格,打八五折就是乘以0.85。我也很清楚,知识学好了,能考个好学校,之后能有个好工作,收入能提高。

学校组织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小区里捡垃圾,还有去医院和消防队参观,这些活动是自愿报名的,我都没去,因为妈妈忙着工作,抽不出时间带我去。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李大钊故居,用大客车拉我们过去。其实参观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了车上,还看了一场漫长的演出,说实话感觉没什么收获。

自己在家的时候,我喜欢对着镜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舞蹈是我配合着歌词自己编的,歌曲有些是我从姐姐那里听来的,有些是妈妈刷短视频时的背景音乐,还有些是同学唱给我听的,我都记住了。

如果什么限制也没有,让我自己去学东西,那我喜欢自己做点小手工。通过手机,看看抖音、小红书、百度,在那些应用软件上找教程。我很喜欢做娃娃,我觉得做这件事可有成就感了。

我用一件破球衣,塞点纸团,像捏包子似的做出两个球,然后用针线把两个球封起来,再用笔画上眼珠子,一个娃娃就做好了。做娃娃的想法源于一节英语课,那节课老师让我们在袜子里塞进纸团,模拟堆雪人。缝线的手法,是我从妈妈给我缝裤子那里学来的。

希望拥有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米奇 天津初二学生

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男生,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我都会“研究”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非常喜欢打羽毛球,李宗伟是我的偶像,为了提高自己打羽毛球的水平,我常常看李宗伟和林丹比赛的视频,并学习他们的动作,周末去打球时还会特意加以练习。在学校体育课上,我还带动了班级好几个男生也爱上了羽毛球,一有机会我们就进行切磋。

我还热衷美食,《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等纪录片我几乎一集不落地都看过,了解了中国人对于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有些内容甚至能和所学的地理知识产生联系,加深我对中国不同地域的认识。我还会学着制作一些不太复杂的美食,我觉得这有趣极了。

最近,在妈妈同事的推荐下,我开始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的线上文学课,看了他解读的《背影》《孔乙己》《荷塘月色》等,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一来倪文尖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有时还会说一些当下流行的“梗”;二来他讲的内容大多是学校老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没怎么讲到的,这使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更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我还问过爸爸妈妈对于鲁迅笔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几天刚好就在倪文尖教授的视频中看了他关于这句话的解读,让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写作手法。

可能是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所以我总觉得在学校学的知识不能满足我。我不想被几本教材绊住手脚,希望到更广阔的平台学习,而且这种广泛涉猎的方式也会促进我的学科学习。妈妈很支持我,她还常常跟我一起看呢。

走向社会课堂,有宝藏埋在路上

奶盐 上海某国际学校高二学生

六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社会情感学习的社团。当时社团的老师让我们给1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并写下自己性格中的哪一点需要加强。我写下了“勇气和自信”。如今,已过去5年,我确实变得更为勇敢和自信,同时我也从社会课堂中获得了许多能够融入生活的价值观与理念。比如:尊重别人的感受、鼓励每个人真实地表达、注重过程及过程里生成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要求结果,但实际上做一件事本身就很有价值,有很多体验值得挖掘,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与价值。

高一时,我发起了一个社会情感学习的社团,那时要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做社团宣传,我跟几个好朋友说,要不要来捧捧场,结果说着说着班上一半的同学都陪我一起走班宣传。社团群的人数一下子从四五十人扩展到了一百多人。

今年,我们在学校启动了一个情绪回收计划——在心理咨询室外,我们准备了很多便签和笔,还有一个垃圾桶,大家可以把坏心情(我们称之为“情绪垃圾”)写下来,扔到垃圾桶里,或贴在黑板上,相当于一种情绪的释放。我们还设置了一个线上提问箱,大家可以把生活中一些苦恼的问题投进去,我们会收集这些问题,每个人认领部分问题并真诚地回复。这个活动效果很好,每过一到两周,黑板上、垃圾桶里的便签就会爆满,也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留言。“坏情绪是放错地方的宝藏”,这是我们为这个活动想到的标语。参与的同学把坏心情写出来后,或许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态度去接受它,并发现它的可能价值;他们的参与让我们感觉很受鼓励,在做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的一些潜在能力,比如能够真诚地回复别人问题的能力。

今年暑假,我们去敦煌和大别山开展了几场针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公益活动。在出发前,我们开展了公益募捐,在地铁口、商场,向路人介绍我们的活动,争取他们的募捐。刚开始我也会害羞,大概20分钟后我会进入一个很活跃的状态,哪怕被人拒绝,也能够很礼貌地说“谢谢”。有几天,活动结束后,从学校返回酒店的大巴车上,我会很自然地上前说两句,指出活动当天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做得更好。一直以来,在学校的很多活动中,我只是按部就班地参与到学校准备好的流程中。组织了许多活动后,我慢慢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学会主动扛起更多的责任。我认为,这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开发和唤醒,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关于未来的学习,我计划去读教育心理学专业,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些什么。就如我最初成立社团一样,初衷便是希望影响更多的青少年,让他们不要放弃对“我是谁”“我要做什么”这些问题的追问。哪怕我们一时找不到答案,但能一直保持思考、探求自己的价值、有意义地活着,也挺好。我所在的高中目前没开设相关课程,我主要通过这些方式去了解这个学科:在网上搜索教材,如AP心理学、IB心理学相关的教材;还会看看偏大众的心理学科普读物;视频网站上也有一些心理学速成课的短视频。

网络视频激发了学习乐趣,现在我在B站做UP主

止咳糖江v  中国人民大学大一学生

我今年刚上大一,平时对于生活中的不少事物都很感兴趣,我觉得现在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东西都还比较有限。高三以前,我的课后学习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做做作业、读读书。高三时我转入一个新班级,认识了很多思维活跃、爱好广泛的同学,毕业班的学习任务很重,大家平常会在一起聊天解压。通过朋友的介绍,我知道了B站一些学习型UP主,非常喜欢他们的视频,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具体讲了哪些内容,但我始终记得他们在视频中传达出的态度:要真正地热爱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这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想要更多地感受学习的乐趣,对学习的主动性也变得更高。

正因如此,高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并没有觉得“脱离苦海”,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各种知识,并且乐在其中,自己也开始尝试做起了UP主。

我现在读的是社会学专业,所以专业相关的内容我会学得多一些,社会科学之外,文学、艺术、生活常识等,我也都很感兴趣。我尝试寻找各种学习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平台,比如B站、CCtalk、播客等;人大图书馆里的各种书籍、学校里的各种社团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校外的各种博物馆、各种展览是很好的学习场所;每个人了解的知识领域都不同,和不同朋友进行的深入交流也会丰富我看问题的角度。

如果只是单一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很多人会容易感到疲倦,甚至产生厌恶感,自发学习各种知识时却会觉得新鲜又快乐。可是要学好某个领域的知识不可能一直都是快乐的。和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其他渠道的学习很少有考试,也没有人逼着你学得更深。如何将细碎的知识建构起来,避免浅表化的学习,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体系的建構不可能是速成的,要花一定的心思和时间。对我来说,课堂学习能够帮我建构一个大概的、稳固的框架,但是怎样完善这个框架,还需要借助其他途径进一步学习。

网上学习更是这样,虽然资源丰富,但视频大多比较短,讲得可能不是很深。线上资源打开了学习某类知识的大门,但我们还需要进行大量阅读、查找相应资料。在我这个年纪,有这个条件,我觉得应该多了解、多学习,并且要对自己有一定要求。

多种途径的学习让我拥有了多学科视角,反过来也有助于加深我对专业知识的思考。在交往中我和其他同学的共同话题也更多了,还可以跟不同的朋友谈论各种话题。因为看到、学到的东西多了,在看待许多事情时我可能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的言论或观点牵引,相对比较谨慎、理性。

以前我们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而学习,现在也有很多人为了取得高绩点而学习,一直以来我们可能都不是因为想学才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现在会更客观地看待,我想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之间做好平衡。有比较强烈的意愿,想要更多了解世界的渴望,这大概是支撑我去开展更广泛、深入学习的主要动因。

猜你喜欢
社团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学校推介
上学校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我“家”社团初长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