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校教育的“门”,培养青少年社会化素养

2021-12-24 04:30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1年49期
关键词:接班人百草园社会化

学校如何充分挖掘广泛的社会资源,探索符合青少年社会化阶段和心理特征的新社会化学习,使学校教育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培养具有社会化素养的青少年?本刊编辑部撷取了以下案例,希望提供一种新思路。

校园中的“百草园”,让儿童自己发现世界

在鲁迅文化的引领下,鲁迅小学确立了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课程发展观。自2014年始,数字化“百草园”上线,涵盖各类拓展课程。之后,我们又思考,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云端课堂”真正落地。因为于儿童而言,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那么再好的课程也只是“离身”的外物,我们需要一个具象化的空间,将知识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认知和行动,从而开启儿童身心发展的旅程。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9月,校园里的“百草园”诞生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鲁迅童年时的“百草园”。基于数字化“百草园”和实地“百草园”相结合,我们着力构建一个属于儿童的场域,让儿童在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感悟和内化中,展开一场新社会化学习。

学生是这方“百草园”最重要的设计者。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结。设计参与者——鲁小和畅堂校区五(1)班的徐景灏同学说:“我们的目标是让百草园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讲故事,让每一块石头都来告诉你鲁迅的秘密,让每一棵树都来诉说鲁迅与植物的情感,让每一寸土地都来邀请你和‘小鲁迅’一起发现秘密。”

“百草园”包含4个学园:“百草科学园”“百草农学园”“百草创学园”“百草游戏园”。“百草科学园”,是孩子们探寻“为什么”的科学实践基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还有泥墙边的“蜈蚣”“斑蝥”“紫红的桑葚”“何首乌和木莲的藤”。孩子们走进这个自然大课堂,探究植物根茎叶果中的秘密,趴在草丛里寻找各种原生态的虫子,甚至还想在园里种下覆盆子。不仅是这些,还有百草园里的山、石、桥、土、池、瀑、沟、树……他们都充满了好奇。云端课堂让儿童认识了世界,而校园中的“百草园”让儿童发现了世界。

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百草游戏园”中,泥墙根一带、文化墙周边、园区小径中,到处渗透了传统老游戏的元素。滚铁环、跳房子、打泥炮……众多已逐渐消失的老游戏再次进入儿童生活。

百草园内的“拾趣”玻璃屋,既是一个“植物培育厅”,引进无土栽培、水培等植物培育和育种育苗技术,供儿童学习现代化、多样化的科技培育方式;也是一个创新成果展示厅,展示着各类植物种子配上学生自制的创意标签、各类学生自制的动植物标本、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图稿等。儿童在这里认识了更为广袤的天地,并在他人的激励下,时刻保持好奇、探究和发现。

“百草园”并非围墙圈起来的一方生态,更像是一个能让儿童充分进行新社会化学习的无界场域。它不仅仅是呈现生存、生活、生长的生命之园,也是涵育儿童好奇心、内驱力、学习力的童年生态园。在教学空间与实践课程的自然融合中,“百草园”就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儿童去探索智慧可能的深度,拓展生命可能的宽度,把那些美好的事物和对美好的追求转换为自己发现、欣赏和创造美好的内在动力。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潘英)

“可食植物花园”中的社会化成长

大自然保护协会(以下简称TNC),作为一个国际性公益组织,自1998年进入中国后,在陆地、淡水、气候变化、海洋、城市等多個领域建立保护项目,并取得卓越成效。其中,中国TNC深圳城市项目,致力于推动社会参与共建宜居城市,同时关注青少年自然教育。根据国内教育特点,TNC以自然环境教育为载体,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艺术等各学科融为一体,建构了E-STEAM素质教育体系。

2017年就开始尝试E-STEAM教育体系的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无疑走在了创新教育前列。在校长熊佑平的支持下,学校将屋顶预留出来,让学生们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探索。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可以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打造一个“可食植物花园”。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土壤、学习种植等各类知识。大多数时间,课堂由学生主导,学生们满怀热情地参与每一节课程。

这节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们去屋顶观察自己的植物。几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的种子发芽啦!”一些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满足感。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在阳台上停留了很久,脸上满是失望。仔细一看,他们的种子没能长出来。

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没有发芽呢?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在此后的课程中开展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让学生们接受现状,分析种子没能发芽的原因。一开始,学生们像是在做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大多提到“暴雨的影响”等常见答案。“那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了,而有的却静悄悄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得更多,延伸出种子的活性、外界的干扰等因素。学生们开始发散思维,思考更具科学性、更有现实意义的答案。

原来这个小组的成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按照约定参与轮值浇水,而此前他们也没有讨论过应对方案。当然,这个“悲剧”大家都有责任,其他组也只是顾着各自负责的区域……小组成员很灰心,“老师,我感觉我们的盆里种不出来东西了”。教师明显察觉到了学生们的失望,但希望大家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们集思广益,思考弥补的办法。这件事后,大家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互相关照和帮助,才有可能种出“一整片”的植物花园。

在打造“可食植物花园”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是在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社会个体。在分享资源时,他们也曾发生摩擦。花园的浇水壶、土壤、肥料等资源有限,刚开始大家的“物权意识”都很强。随着课程的推进,他们懂得了分享的意义,也逐渐学会商议资源的使用规则。这不仅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也促进了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品格的发展。

E-STEAM教育体系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认识并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然,更学会认识世界。除了百仕达小学的“可食植物花园”等课程,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TNC联合深圳市蛇口教育集团太子湾学校(中学)师生,将原本令人望而却步、闲置多年的空地改造成安全舒适、功能分区多样的“企鹅花园”。现在,很多学生都会在课后去走一走、逛一逛自己参与设计的社区花园,在花园中认识植物、在自然中撒欢。

联系真实生活的环境议题,通过跨学科教育,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锻炼核心素养,逐渐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这是TNC环境教育讨论的内容,也是新社会化学习值得关注的方向。

(素材由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

一块屏幕,打开不一样的未来

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者探索新社会化学习的主战场。如何汇聚网络正能量、开辟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建设,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啟动“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建设。2019年11月15日,“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正式开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湖南通过“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第一时间精心制作推出《在战“疫”中成长》,并陆续推出《天问》《强国有我》等系列大课,率先开启线上育人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人次超过7亿。“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不仅成为“网红”金课,更开辟了湖南网络思政育人的新阵地。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虽然在内容体系设计上是主题化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融会贯通,实现了课堂内容的跨学科、综合性呈现。正如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所说,“一块屏幕,打开的不只是一扇窗,而是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将思政育人贯穿始终。“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突破学科和媒教界限,融合思政、科技、心理、安全等学科,构建了多层次、多场景、多维度的跨学科课程,具有综合的知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场景,符合当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要求和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一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提升素养贯穿始终。只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青少年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的内容实现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人文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整合,时空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思维方式的转换令人耳目一新。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注重思政课程同其他方面知识的融合,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多维度、融合性、交叉式育人。

将学生参与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是这一网络大课堂深受学生喜爱的原因之一,这种方式真正拉近了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始终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体验角色的扮演,以契合他们的心理和贴近他们的方式,将政治认同所蕴含的感性与理性融入情境体验,以生动亲切的教育方式感染、影响青少年。

将典型引领贯穿始终。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始终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为民族复兴、人民解放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人物,宣传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以及具有满腔热忱、爱国情怀的社会贤达等,坚持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带动人、鼓舞人、感召人,树立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营造争当时代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将影视手法贯穿始终。思政教育要聚焦“学生爱看”这一核心,围绕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来设计和开展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围绕育人目标,借鉴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同步课堂等风格特点,坚持主题化和影视化的呈现方式,以节目化、网络化、流行化的制作手段,打造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全新大课,不断促进思政教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青少年探索新社会化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拥贤 陈勇)

猜你喜欢
接班人百草园社会化
做中国“智”造接班人
游百草园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寻找百草园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我的“百草园”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