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绿肥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2021-12-25 20:57翟国栋占慧梅叶秋容方东光
南方农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混播鲜草绿肥

翟国栋,汪 航,占慧梅,叶秋容,姚 曼,方东光,綦 征

(浠水县农业农村局,湖北浠水 438200)

绿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种植绿肥作物不仅是农作物种植制度中重要的轮作倒茬措施,而且对改土培肥、提升耕地质量和增加农业效益有重要意义。

1 绿肥种植主要效果

1.1 提高土壤肥力

2014 年,浠水县土肥站的试验结果表明,绿肥翻压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0.1~0.7 g·kg-1,碱解氮含量提高5.0~20.5 mg·kg-1,有效磷含量提高1.0~3.6 mg·kg-1,速效钾含量提高1.8~5.7 mg·kg-1。可见,绿肥翻压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2 降低化肥的施用量

绿肥还田的养分迅速矿化,并积累在耕作层,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绿肥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微生物等营养物质,可供作物吸收,使化肥用量大大减少。浠水县土肥站2013 年的绿肥替减化肥试验结果显示,绿肥还田使化肥用量替减10%~25%。

1.3 治理退化耕地土壤

浠水县土肥站2016 年的研究表明,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抑制耕地土壤酸化。同时,种植绿肥也能改造中低产土壤,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减肥增效。

1.4 增加农作物产量

绿肥中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为农作物的高产提供了前提条件。2014 年,浠水县土肥站的研究结果显示,绿肥翻压还田后,水稻的苗期长势比没有绿肥的长势明显更好,作物一般增产5%~8%。

2 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绿肥生产,是“藏粮于地”、发展绿色农业、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效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浠水县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双季稻面积逐渐减少。到2020 年,浠水县双季稻面积仅9 000 hm2,仅占水稻面积的18%,形成了“一季中稻、中稻-再生稻、一季晚稻、双季稻”的耕作制度。水田复种指数快速减小,冬闲田面积显著扩大。冬闲田是浠水县发展绿肥的一大潜力。浠水县常年有冬闲田16 667 hm2,可种植绿肥 8 667 m2以上,再加上果茶园及大量的作物茬口间隙,在不与粮食作物“争地、争时空”的前提下,具有恢复发展绿肥作物生产的条件。若利用其发展绿肥,绿肥面积可增加3 333 hm2。另外,浠水县属亚热带气候,水、热和光等气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肥生产的先天气候优势。同时绿肥作物与粮油作物轮作也是实现耕地用养结合、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措施。目前,浠水县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若以3~5 年为1 个周期,每年可再发展绿肥8 000 hm2。

浠水县绿肥生产存在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1)种植绿肥的面积少、单产低。浠水县水田与旱地绿肥总面积不到3 333 hm2,平均667 m2产量不足500 kg。2)种植绿肥用途单一、形式单一和品种单一。绿肥作用仅具有培肥功能,种植经济效益低。种植模式主要是“双季稻(中稻)-紫云英”绿肥种植模式,适宜浠水县种植的高产绿肥品种少,主要是紫云英、蚕豆和豌豆。3)绿肥种植技术粗糙落后,远远不适应绿肥种植的要求。4)优质绿肥资源缺乏,且绿肥种子价格偏高,紫云英单价在20 元/kg以上,严重挫伤了浠水县绿肥种植的积极性[1-2]。

3 对策

为了使“藏粮于地”的农业措施真正发挥作用,浠水县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经济、环保、生态”观念,紧紧围绕“提高绿肥种植效益”这一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充分发挥浠水县土地、茬口、品种及水资源等优势,主攻产量和面积,多品种、多形式、多用途和多种类发展绿肥。

3.1 强化政策支持

为了恢复绿肥的种植面积和不断提高鲜草产量,可以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措施,如将耕地保养纳入村规民约,农业资金补贴向绿肥种植农户倾斜等。在绿肥生产责任制方面,采取“四定一奖”,即定面积、定茬口、定品种、定鲜草产量和超奖减赔。凡是不按照规定完成绿肥面积和产量指标的农户,应依地力消耗的不同情况,减免耕地补贴,地力退化严重的土地应征收土地保养费,凡是绿肥生产效果好的农户,应给予奖励。

3.2 建设新技术开发基地

在基地上设置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区、示范区及种子繁殖区。基地可选择浠水县中部丘陵地区关口快岭办事处,基地面积667 hm2。科学规划绿肥种子引进、试验、示范和繁殖区域,保证浠水县发展绿肥所需品种、数量和质量,确保浠水县绿肥生产的健康发展。在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种子的选育和调配工作。红花草、苕子过去一直是浠水县的主体品种,但苕子生长期太长,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因此,应选用成熟早、新鲜、产种量较高的苕子,6 月10 日左右即可收获种子。在种植技术上对种子田进行改进,改苕、麦混播留种为苕、麦间条播留种,控制苕子的密度,提高产种量,同时便于苕、麦分开收获[3]。为提高产种量,加强治虫、灌水、打顶措施,使种子产量提高1倍左右。除了抓好种子生产外,还应积极调配绿肥种子,从外县、外省及时调种到浠水县,为种足绿肥备好种子。

3.3 大力推广绿肥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3.3.1 大力建设绿肥种植样板

在恢复冬绿肥种植初期,浠水县农民对种绿肥的认识不足。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五怕”,即怕影响冬耕、怕影响作物布局、怕绿肥长不起来、怕绿肥种子价格高增加成本、怕碰伤作物影响产量,核心问题是绿肥种植效益低。一些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除了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材料来宣传种植绿肥的好处外,还应大力建设绿肥种植试验示范样板,抓住绿肥种植可培肥地力、增产增收等事实,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农民参观,用“看得到、学到得、做得到”的事实教育干部群众,提高农民对绿肥种植的认识。在抓思想、解决认识问题的同时,联系实际,按照技术与措施要求,实行合理轮作,继续坚持稻、麦、油、棉-绿合理轮作制度,合理调整水稻、小麦、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的面积,压缩冬闲田,开发冬季农业[4]。积极发展春夏绿肥,确保耕地至少3 年轮作一次绿肥。要抓好绿肥鲜草产量,每667 m2的鲜草产量一般不低于1 500 kg,春夏绿肥不低于1 000 kg。主要抓“四苗”,即早苗、齐苗、全苗、壮苗,为绿肥作物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推广绿肥成套栽培技术

在绿肥恢复发展阶段,应大力普及成套绿肥高产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早、肥、菌、密、管”5字技术。1)适期早播。苕子于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播种,红花草于9 月中下旬播种。适期早播有利于多分枝、抗寒防冻、提高鲜草产量,苕子9 月上旬播种,红花草9 月中旬播种,可将鲜草量提高15.1%以上。2)带肥播种。带土杂肥和磷肥播种,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农艺性状和鲜草产量,增施磷肥可将鲜草产量提高13%以上。3)接种根瘤菌。接种根瘤菌是绿肥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能使绿肥鲜草增产20%以上。4)合理密植,这也是提高绿肥鲜草的重要措施之一。红花草的播量为4 kg、苕子为5 kg,以造成适宜的群体结构,增加鲜草量。5)及时开好三沟,灌水、排水。苗期灌水可以获得全苗、齐苗,为高产打基础。中后期灌水可以防旱保苗,及时补充养分,增加分枝高度,提高鲜草产量,一般灌水一次可将鲜草产量提升10.2%以上。但绿肥也怕涝渍,还应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5]。

3.3.3 大力创新绿肥栽培技术

1)大面积推广不同绿肥品种混播模式。混播模式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空间、土壤和光能,形成地上“三层楼”、地下“三层根”,地上产鲜草、地下增加草根的种植模式。一般混播后比对照田增产10.1%以上,最高可达20%。目前,浠水县推广的混播模式是紫云英与油菜混播。2010 年,浠水县洗马河东试验结果表明,混播比例为4 ∶1 时鲜草产量最高。认真确定主体品种及混播量的比例,争取获得高产。2)充分利用作物生长间隙的土壤、光照等自然资源,大力推广间、套绿肥。既能增加粮油果等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又能增加绿肥播种面积和提高鲜草产量,是增加绿色肥料的有效措施。浠水县已有成功实践的模式,如麦(棉)-肥、果(茶)-肥等模式。发展旱地作物套、间绿肥,既能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又美能化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绿色发展。3)狠抓追施发草肥。追施发草肥能及时补充绿肥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根瘤固氮酶的活性,增加其固氮能力,是提高鲜草量的有效措施。一般每667 m2追施化肥4~6 kg,鲜草产量可增加15%以上。追施发草肥,主要应突出一个“早”字,力争2 月下旬到3 月上旬追施结束,追肥量控制在每667 m2施加氮肥3 kg 以下,避免追肥过多抑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同时,在追肥时要进行合理灌溉。

4 结语

绿肥是纯天然清洁有机肥源,具有提供养分、用地养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冬季绿肥种植是浠水县开发冬季农业、保护耕地质量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浠水县中北丘陵地区土壤保肥保土保水、培肥地力、发展旱作农业有效举措之一。此外,连片种植绿肥还可以美丽田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因此,在推进绿肥产业发展过程中,浠水应牢固树立“经济、环保、生态”观念,紧紧围绕着“提高绿肥种植效益”这一根本目标,主攻产量和面积,促进浠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混播鲜草绿肥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青贮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多重分析
冀西北坝上地区豆禾混播草地建植第三年草地生产力变化研究
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对老芒麦与紫花苜蓿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效应研究
混播草坪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绿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培肥土壤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一只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