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在云海炊烟中穿行苗寨

2021-12-25 08:36王勇
中国国家旅游 2021年4期
关键词:雷公山苗寨芦笙

王勇

说到村寨,名气最大的自然要数位于西江镇的千户苗寨。这里群山重重,寨子在山谷中绵延数公里。我们进入千户苗寨后,走上一个观景台向下遥望,只见十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环山连片,层叠错落,远处的梯田同样依山顺势,直连云天,一条河穿寨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

这里村寨的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巧妙运用几何原理将多重结构组合在一起,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彼此交融,形成了苗族特有的民居风格。

和吊脚楼一样惊艳的是这人们的服饰,华丽得让人目瞪口呆,头饰、首饰、肩饰、腰饰、脚饰等,散发着原生态的古老而贵族的气息,这些饰物通常由纯银打造(表演服饰除外),纯手工完成,价值不菲。

据说早年间,家里女娃出嫁时银饰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贵重,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资本给出嫁的孩子新打造这么一身服饰,很多都是祖传而来,一代一代,一件一件积攒。也有人说,父母从女娃出生时开始就要为她准备银饰了。可以说,苗族女孩的嫁衣是父母倾其一生而来。

风雨桥也是一景,千户苗寨一共有七座,分布在流经寨子的河流之上,苗寨的风雨桥大多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和方便居民生活而建造,木质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雷山的节庆异常繁多,比如爬坡节、开年节、踩花山节、赶苗场等,几乎每月就有一场热闹的自发性活动,那天我在雷山游走的时候巧遇在掌排村龙根坳举行的苗族爬坡节。

爬坡节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六至五月初六间举行,举行地每年在各村镇轮换,活动内容有捉鱼比赛、苗歌大赛、情歌对唱、牛王争霸、鸟王争霸等等,现场还有各种苗家美食,男女老少身着苗族盛装赶大集般去赶场;路边的山坡上,还有很多人野炊,支起的大锅里是宰杀好的整鸡或大块羊肉,亲朋好友围坐一圈,喝酒吃肉,谈笑风生。

当地人讲,苗家爬坡节的首要意义就是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是让四面八方的各民族乡亲聚集到一起,进行感情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另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苗族青年男女通过爬坡节交朋友,找到心仪的伴侣。

当然,雷山县值得流连的远不只是千户苗寨,位于雷公山腹地的白岩村同样有美不胜收的景致。

白岩村被称为“梯田托起的村庄”,晨起云海,黄昏夕照,属于未经旅游开发的原生态村落,吊脚楼、梯田、瀑布散落在大地深处,因为交通原因,尽管如仙境般美丽但却少有人来。重重大山是背景,峡谷密林次第铺展于大地,梯田在吊脚楼前后绵延,一层层一片片,自然的地理环境和勤劳的苗家人将这方水土雕刻成一幅质感十足的画卷,他们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时插秧闲暇歌舞,保持着原始而朴素的生活状态。

那天我背着包不请自来,似乎给这个小村寨带来些许的突兀。和村民相遇的时候,他们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尽管很多时候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明白我说的话,但相互点头和微笑是相通的。大家自然也能听懂对方的一些说法,而这样的场景更增加了相遇的趣味。

村民指着面前的大山说,这就是雷公山。我说为啥叫雷公山呢?他们说因为这里经常打雷啊。

我以为他们是开玩笑,不料一个老者却认真地告诉我,这里确实经常打雷,所以就叫雷公山。他说,这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前面不远就是保护区的大门。我颇有点意外,没想到自己已经走入了自然保护区。

不过,当我在这里游荡片刻之后,就丝毫不感到惊讶了。

漫山遍野的梯田里,刚插完秧苗的稻田一片翠绿,山涧小径花开万朵,溪流与梯田交错,苗家民居吊脚楼在寂静中形成了绝美的画卷,让人看一眼内心就盈满欢喜。在我看来,这里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景致与风情却不亚于众多闻名遐迩的景区。

芦笙舞是白岩村晚上唯一的娱乐。晚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男人们奏起本族流传下来的芦笙曲,女人们围起来跳起芦笙舞,那场景自由而欢快。没有哪一曲是终曲,什么时候累了,大家什么时候就停止;当然,白天农活忙完后,村民们也会吹奏芦笙跳舞庆祝。

和白岩村一样隐匿于重山深处的,还有一座叫朗德的苗寨,从白岩村驾车沿峡谷公路前往,大约要40分钟才能到达。

朗德苗寨分上寨和下寨。此处的苗族吊脚楼遍布山野,大多都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居住。有建筑专家前来考察后,称这里是“露天的民族建筑博物馆”。

通往朗德苗寨的峡谷公路一侧有一条河流沿山脚蜿蜒,清澈而浩荡地奔涌向远方,两侧群峰耸立,偶尔还有一两座少数民族民居隐藏在林木之中。

郎德上寨苗语叫作“能兌昂纠”,“能兑”意思是“欧兑河下游”,“昂纠”是上寨的意思。村以河命名,位置属上方,所以叫郎德上寨。

郎德苗寨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经有640多年,如今有128户人家,500多人,全部是苗族。相较其他村寨,这里的族群相对单一,距离村寨入口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刻,上面写着一条河流的名字“老巴拉河”。老巴拉河与白岩村的河流一脉相连,流量不大,水域不宽,但水色清澈纯净。

因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峡谷里,早年间,朗德几乎与外界隔绝,没有出山的道路,父辈们只能在有限的一方天地里自给自足,如果要到最近的镇子,最少要走上两天两夜,翻过三座大山,直到十几年前这里修通公路之后,村民才有机会走出大山。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建筑群坐南朝北,四面群山环抱,房屋依山就势绵延开来。村中的房屋基本全是吊脚楼式样的苗寨干栏式建筑,屋基用石块垒砌,屋子为木质卯榫结构,而二楼大都有悬空的走廊,走廊上安装着独特的S 形曲栏靠椅。我不得不佩服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与审美:他们在荒山野岭安家落户,根据自然环境建设自己的家园,终于将栖身之地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择一条小道上行,你完全可以称之为“上山”,因为那一级级台阶虽然在村内延伸,但地势确是在上山。上山小径石板铺就,纵横勾连,这种石铺路面路具有一种不规则的美感,长长弯弯,起起伏伏,从山脚一直铺到寨子中的每一家门前。如果留意,你会发现,这里很多人家的院墙基本也都是石头堆砌的。

最令村民骄傲的是,朗德上寨曾经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点,当时,火炬到达这里的时候,可谓万人空巷,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次民族节庆活动,方圆几公里的寨子里的人都跑来围观。

与上寨相连的下寨同样是依山而建,下寨的一处山顶有一个芦笙堂,在巴拉河沿岸苗寨中规模最大,建筑也最宏伟。和其他苗寨一样,每到节庆或者农闲时,人们就在这里的空地上跳芦笙舞,吹奏芦笙的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芦笙通常能达到两三米,甚至最长超过三米,曲调简单,清脆而悠扬。

芦笙堂旁边是一片古枫树群。枫树在苗族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传说是黔东南苗族的神树,有保护村寨的作用,这些古枫树均有数百年树龄,高大魁梧,遮天蔽日。

似乎每个少数民族村寨里都有一座风雨桥,朗德苗寨也不例外,在寨子一端,一座规模宏大的风雨桥伫立在一条大河之上,这座桥在早年想必见证了不少年轻人的爱情吧,如今还是可以让人在此小憩,顺便成为游客镜头下的美好景致。

猜你喜欢
雷公山苗寨芦笙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