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校园体育运动 风险识别与应对路径的构建

2021-12-25 12:01钱凯华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险识别运动

钱凯华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范进行研究,归纳认为风险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场地器材、环境和管理等四个方面。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探讨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应对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可以运用协同理论构建从目标协同、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和管理协同的路径来应对校园体育运动风险,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安全开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

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的风险时刻存在,识别运动风险并构建应对的实施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响应国家相继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的条例和制度,也利于完善和强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

一、校园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运动存在的风险诱发因素主要有人为风险、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其中,人为风险比例最高,场地器材风险次之,环境风险第三,管理风险最后。

人为风险。首先是学生方面,由于学生生理遗传、生长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都不同,其造就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适应和承受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其次是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体育运动风险的识别与其对该运动的知识储备成正相关。若不了解运动特征,直接参与就会增加运动伤害发生的概率。这个知识包括对该项目的特点、容易造成受伤的部位、体育环境以及自身身体机能的了解。最后是运动经验。学生随着年龄和心理的发展,对运动的目标需求也不同,若只凭以前的运动经验,往往会忽略风险,比如增大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加大了身体对抗程度等,都将增加运动伤害风险的发生。

从教师和家长方面来看,教师对体育运动安全负有直接的教育责任,若教学安排不合理,就会发生学生在课堂中的受伤事故。同时,安全教育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若家长忽视,没有正确引导孩子,那他们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就会显得淡薄,增加了运动风险的发生概率。

场地器材风险。主要涉及硬件方面,包含场地、场馆和运动器材等。若场地和器材的质量不过关,再加上教学与训练的高频使用,都极易造成场地和器材的老化和损坏。若不及时更新维护,将对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构成威胁。

环境风险。一是自然的天气因素,酷暑、严寒等极端气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较大的安全影响,但出现的概率较小。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构成的媒体环境影响着学生主观认知的构建。同时,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在运动时强行模仿球星的高难度动作,或者攀比较量可能会演变成好勇斗狠,极易引发伤害事故。

管理风险。学校领导的重视,各项具体体育活动安全措施的实施,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心都是减少和避免学生体育运动受伤的重要因素。若被忽略或敷衍了事,必然会引发学生的体育安全事故。因此管理是校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二、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协同应对的特征和必要性

协同理论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意为“合作的科学”,是1977年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可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校园体育运动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协同论就是探索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子系统各要素在整体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无序的混沌状态逐步统一成为有序的协同状态,产生出大于各子系统效能之和的整体效能的研究。协同论的提出使其逐步成为研究和理解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论。

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协同应对的必要性。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中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工作。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管理不到位、设施不达标、监督不严格、保障不完善、应对机制匮乏等。其根本原因就是校园体育运动安全工作内部与外部的目标、内容、路径、载体等协同机制的缺乏。因此推进校园体育安全工作的多方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应对中协同化的特征。将校园体育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看做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包含若干个子系统,蕴含共同的目标、系统的开放和机制保障。首先,协同论提出所有系统要进行协调整合,确立共同的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前提就是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开展的体育教学和活动都要围绕此要求。其次,基于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范工作的复杂性,必然需要多部门与各方人员参与其中。各部门和人员要打破行政和行业藩篱,围绕校园体育防范工作,进行相关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形成系统的开放和交流机制,从而推进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最后,校园体育运动风险的防范需要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才能保障系统的稳定。在这个有机整体中,通过国家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各省市中层的方案实施和监督评估,各类学校微层的具体执行和反馈,在层层递进的协同模式中,保障校园体育运动的安全开展。

三、协同视域下的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应对措施

目标协同。教育部门、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等参与主体都应树立系统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意识,摒弃分散、被动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校园体育运动安全工作中。在“安全第一”的统一目标下,增强运动安全意识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与潜在风险,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降低运动伤害威胁。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如重视并做好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拉伸。在同场竞技活动中不追求过分激烈的对抗,在身体不适或疲劳时,能主动停止活动。各个主体对运动安全统一目标的认识和贯彻执行将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工作安全開展。

制度协同。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学校工作安全文件精神的指示,以教育部为引领,到省市各级教育部门依据当地实情出台针对性的校园体育工作安全文件、法规、条例等,再到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专门的校园体育风险防范工作小组,并依据教育安全行政文件,制定学校体育安全工作的管理、监督、考评、奖惩的制度与相应措施,形成自上而下衔接紧密的制度体系,协同保障校园体育运动安全制度的稳定运行。

组织协同。校园体育安全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参与,以教育部门为引领,联合红十字会、医疗、治安、消防、保险等其他职能部门,切实做好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培训、监督、急救和应急处理工作。统一各组织的工作方向和步骤规范,避免工作中的扯皮、推诿,各方合力构建完善缜密的校园体育运动风险应对组织。

管理协同。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包含德育处、总务处、校医、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代表等在内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小组。制定切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条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班主任及时关心学生身体情况,与体育教师保持联系等。总务处定期检查和维修场地器材,德育处做好家长与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校医院建立学生健康卡,关注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课堂纪律,防止学生追逐嬉笑打闹,在体育课外活动时建立巡管机制,全方位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校园体育运动风险的存在,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学校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针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作,从协同角度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之间,共同建立体育运动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可以有效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保障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运动
不正经运动范
数字出版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
试论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机制的构建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