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辞格内涵,注重实际运用

2021-12-27 00:39张福圣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明喻借代刀法

张福圣

一、高考辞格考查回顾

高考常见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20世纪90年代,修辞运用考查多次出现;2000年前后在辨析常见的易混淆修辞手法以及仿写句中考查;之后有几年“中断”考查;进入新高考后,常见修辞手法考查继承了传统高考的命题思路,在阅读中考查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表达效果鉴赏。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不是考查有关概念辨别,而是考查具体运用。

【1999年全国卷】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文中加线句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2020年新高考卷Ⅰ】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由于修辞考查的“中断”,再次考查修辞时,命题者导向很明确,比喻修辞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

【“八省联考”卷】

……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A.借代,“丝竹”借代乐器、音乐,“案牍”借代文件、公务。没有繁杂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了自己的身体。B.比喻(借喻),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的情形,这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C.拟人,把“风”比拟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D.借代,“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本次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选项都是古代诗句,难度不大。画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明喻)修辞。比喻词“像”,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

二、常见易混修辞手法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和借喻“直接以乙代替甲”。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要出现。而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征体”,这正是一些朦胧诗难懂的原因。

比喻常常用形象喻抽象,浅显比生动,形似神似,生动形象。“可以预约的雪”,用“雪”来比菅芒花,外形颜色相似,随季节按时到来相似,而且都是美好的事物,比喻美好的希望。所以,“可以预约的雪”可以理解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可以预约的希望”。

借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只是有关联,没有相似性。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最本质区别。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

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和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句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法,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设问一般有问有答,反问一般不要求回答,答案包含其中。有时设问和反问还可以套用,反问用来回答“设问”。设问、反问都是无疑而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或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猜你喜欢
明喻借代刀法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初识借代手法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说借代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刀法
关于比喻、借代区别的一点研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武师授徒
每日挥刀五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