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基于文本学研究视角

2021-12-27 19:11吕萍萍
理论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马克思

吕萍萍

马克思早期著作深刻反映着马克思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提纲》属于马克思早期著作,写于1845年马克思思想臻于成熟的布鲁塞尔时期。“《提纲》的写作时间,尤其是其内容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澄清和体现,已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的重要地位。”〔1〕《提纲》“既是马克思对旧哲学的终结,也是其原创性思想体系的开端”,〔2〕而这都源于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最具独创价值的“新实践观”。当前,“文本研究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和独特的路向”,〔3〕“文本研究的最大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4〕因此,文本学研究不仅能凸显《提纲》作为独立文本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通过对《提纲》文本思想的深入把握进一步呈现其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观照。

一、《提纲》在文本学研究中历史地位的确立

1.《提纲》版本的考证。文本学研究首先需要对马克思著作版本进行考证。问世的《提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888 年先问世的作为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附录的修改稿,另一个是后问世的收录在《1844—1847 年笔记》中马克思的原稿。伴随马克思原稿独立文本研究价值的凸显,针对两个版本学术界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要坚持“差异基础上一致”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但要全面而准确理解马克思思想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更需立足马克思的原稿。这也是文本学研究的出发点。

2.《提纲》的写作动因。文本学研究还需要掌握文本写作的背景,即写作动因。落款于1845 年春的《提纲》,因具体时间不详对写作动因也有不同理解。强调“1844年至1846 年间是马克思思想产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提纲》是“马克思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实践后形成的综合性思想成果。”“对《提纲》的理解应被置于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具体语境中”〔5〕的观点更值得重视。这一观点既避免了割裂和肢解马克思原始文本的完整性和真实内涵,也最有助于解释马克思思想,廓清马克思思想产生的文本语境及其思想的原始状态。鉴于此,从理论内生演进的角度看,《提纲》是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后,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切旧哲学的突破口,即新实践观,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从而为实现人类解放和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从工人运动实践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工人斗争的丰富经验,为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另一方面,工人运动屡遭失败后,马克思通过对工人运动爆发地的实地考察,越发体会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

3.《提纲》的历史地位。版本的考证和写作动因分析为确定《提纲》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之一的恩格斯在其著作中的论述更将《提纲》的历史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恩格斯将《提纲》作为其著作附录进行再版发行时,就曾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非常宝贵”。〔6〕而后恩格斯在晚年一封信中也曾写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7〕“马克思的附录”正是《提纲》。这足以表明《提纲》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理论基础。一方面,在《提纲》新世界观指导下,通过以后的一系列著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将新世界观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建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2)在世界范围内对无产阶级的实践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恩格斯曾指出,《提纲》萌芽的新世界观,“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而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当时受到人们的憎恨和诽谤最多的一个人——卡尔·马克思,临到逝世时,却是新旧两大陆无产阶级的经常被请教的永远乐于帮助的顾问”。〔8〕这表明,《提纲》不仅对当时工人运动产生积极影响,之后在其他一些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中也得到运用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综上,《提纲》历史地位的凸显,关键在于其表达的核心思想。

二、《提纲》的核心思想

《提纲》虽只有11条,不足1500字,却具有严密的逻辑。简言之,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只有立足实践才能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明确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实践观——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创,马克思却以批判性继承的方式赋予“实践”新的内涵。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全部旧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根本缺陷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完全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并提出了“新实践观”。

(1)实践是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在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被动静止、外在于主体人的、被给定的“客体”面前,人不可能展开自己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必须从客观世界(客体)与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关系中理解客观世界,唯有通过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才能理解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正是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2)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革命性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并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对象性活动所具有的革命性既包括对环境的改变,也包括对人自身的改变,而“革命的实践”不仅意味着能创造出既有环境中不存在的新事物,从而改变既有环境,也表明“人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取得了实际成果”。〔10〕所以,人的实践活动蕴含着人的目的性诉求,而人类实践的展开方式在确证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最终成效。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离开实践的思维……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真理的检验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更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2〕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仅直接就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而且还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13〕恰是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4)实践体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4〕这表明,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发展人类社会,也只能通过实践来合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方面,“人离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生产活动,就不能认识和把握整个社会及其历史”,〔15〕人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实践成为了人们自觉的社会行为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6〕另一方面,从社会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是人们认识和批判一切错误思想的根本途径,赋予了人们战胜神秘主义观念的强大思想武器。

2.人的本质观——新唯物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纵观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脉络,人的本质问题贯穿其始终。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个人”,并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得出了‘抽象的个人’的结论,就是由于他立足并局限于资产阶级为首的市民社会条件下人的存在方式”,〔17〕这种存在方式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就如马克思所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18〕由此在费尔巴哈那里,“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9〕这表明,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除了人本身具有的理智、意志、感情和肉体等自然属性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现实关系。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应是人本身在实践中所创造和展现的人的特征,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这表明,应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理解人的本质,旨在强调要从历史性维度把握人及其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们交往关系的核心不过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所形成的生产交换关系,人类社会矛盾实质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导致的阶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新实践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与旧哲学划清界限。

在理论层面,新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调要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是包含在实践的感性活动、生产活动之中的”,〔21〕所以马克思也称“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其讨论的是“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基础上“物质”对人的感性世界的价值。在实践层面,马克思将其哲学思想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紧密相连,进一步表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3.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刻剖析,认为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就要反思和批判作为人存在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2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存在的历史性前提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将会历史地被超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表现形式,只有在推翻一切旧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对“资本逻辑”进行解构与批判,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改变才能实现,从而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提纲》最后一条,马克思鲜明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和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3〕马克思高扬人“改变世界”的主体性,强调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世界”,还应从实践上“改变世界”。“新唯物主义”不仅深刻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前进方向,而且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无产阶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提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24〕这说明,共产主义运动就是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过程,新唯物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5〕简言之,新实践观不仅为新唯物主义提供了立足点,也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生长点。就像列宁指出的:“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6〕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进行理论创新的秘诀,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途径。因此,把握《提纲》核心思想,不仅有利于准确认识马克思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也有助于为寻找当今时代问题与马克思当年思考的内在关联搭建桥梁,呈现《提纲》的当代价值。

三、《提纲》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基础和前提。”〔27〕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28〕《提纲》是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信仰一种理论,最基本的一点是坚守该理论的立场,并立足于这个立场认识和改造世界”,〔29〕《提纲》则充分表达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观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基本立场的高度统一。而坚持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基本立场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价值追求,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根本所在。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需要通过研读《提纲》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30〕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有利于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解放思想是实践革命性的集中体现,而实事求是内含着马克思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43 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31〕而安徽小岗村18 位农民的悲壮之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小岗村当年土地“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2〕符合当时“三农”问题的实际,也解决了小岗村人的温饱问题,这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果。然而温饱解决后的小岗村人小富即安,严重影响小岗村经济的发展,正视问题,小岗村“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推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33〕使土地由“分”到“合”,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小岗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富起来深刻表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必须敢于直面问题、自我超越,归根结底就是要有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来提供思想保障。《提纲》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的自我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同时代人思想的批判,也体现在以“新实践观”对旧哲学和自己思想的一次彻底清算。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有效防范“四种危险”,特别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此才能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3.有利于全面审视世界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改革和创新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34〕构成的“创新实践〔35〕已成为当今人类实践的主导形式”〔36〕“以创新实践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当代实践的水平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最为重要的路径”。〔37〕

首先,“技术创新是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根本途径”。〔38〕当今时代技术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关键和最可持续的动力源泉,而技术创新成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总体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世界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拥有者,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依然存在容纳新生产力的空间,彻底冲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条件还未成熟。所以,“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39〕这个历史时代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时代,但时代特征已发生深刻改变,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光明前景。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来看,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工业文明对于落后国家的绝对优势在21 世纪以来逐渐变为相对优势。“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40〕然而,也应看到我们所实现的经济快速发展依赖的是一种后发优势,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优势转变为相对优势也预示着我国后发优势的缩小,表现在不仅可借鉴的少了,其他国家愿意给的也少了,2018 年5 月的中兴事件、2019 年5 月的华为事件以及美国实行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等都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树立自主创新理念,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突破。

其次,“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是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2〕这一根本成就既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新实践观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基本立场的高度统一,在中国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充分表明即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社会的领导阶级,也不会更不能丧失人民性,只有将自己的执政作为向无产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方式,才能始终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我国在保持那么多央企,那么多公共财产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甚至已经开始追赶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确已发生。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一个难题,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崇高性和制度构建利益协调的现实性的统一问题”。〔43〕而此难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把握和处理好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的利益导向落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和发展理念,特别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会凭空产生,既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基层组织的动员,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建立起主体性,才能对自己负责、对共同体尽责。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群众,还要通过组织和动员群众,让群众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以形成“群众受到教育、党员干部受到锻炼、党和群众联系得到加强”的良性循环,由此才能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4.有利于以实践为思维,在知行合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创新是科学实践的关键环节和高级形式”,主要通过“创立新理论,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新的揭示和发现,为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44〕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5〕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6〕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而科学性的关键就在于其蕴含的坚持面向实践和面向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47〕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到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其权利,必须以实干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丰富并不断彰显实践伟力。

新实践观不仅确立了《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也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跨时空的真理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马克思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不是自然唯物主义 而是感性唯物主义
——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