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实验之风,在北川吹拂
——纪念2014 年桂馨北川科学夏令营

2021-12-27 06:20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板岩北川夏令营

■ 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 陈 耀

夜深人静,蝉鸣声声。坐在乡村的老房子下,跟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朱利峰老师畅谈着我们团队这些年为乡村孩子们做过的事情,蓦然回首,已经走过12 年。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我们成立了苹果树之友会,致力于推动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创立了山水田园课程,成为了项目式学习的先驱。十年之中,我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乡村,为乡村小朋友们做夏令营、为乡村老师们做课程,通过实践,终于向人们证明:乡村是科学教育的最佳土壤!

“2014 年桂馨北川科学夏令营”是我一生中执行过的最棒的夏令营之一!当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我还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之中无法自拔,即使事情过去7 年了,仍然觉得无法找出最好的语言去总结!甚至,在当时,我也来不及与所有的兄弟姐妹一一道别,心里总觉得我们转个头还会再相见。只是,没想到,远隔千山万水,从此大家只能在微信中联系。

北川科学营的执行团队是由东部名师、北川当地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三批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才华横溢、思如泉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教育的杰作。碉楼、板岩编钟、真人版纸桥、超级无敌泡等等,让北川营充满了神奇与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

北川科学营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答案是一个如梦似幻却又真实存在的科学殿堂。

NO.1 构思

当我正式接到担任北川科学营总营长的任务时,距离正式举行活动只有一个月了,闭上眼睛沉思良久,汶川地震时的那一幕幕似乎就在眼前,塌陷的房屋、滑坡的山体、损毁的桥梁等等,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调配探究素材才能把北川营做得更加有意义?科学老师的敏感告诉我,可以围绕“幸福生活”与“地球构造”做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理性分析当年灾难的原因,以及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会感恩、会分享。

但是,紧接着的事情让人觉得很棘手,按照桂馨基金会的要求,夏令营的运作模式是让东部团队指导北川教师团队,再让他们具体执行夏令营的计划,这样来年即使没有我们过去,他们也能够自己策划夏令营。我觉得这种二级管理机制很有价值,但是在第一次网络会议上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北川老师很有热情,但是毕竟没有做过这种长时探究活动,他们把夏令营理解成科学课,把科学课的教案拿来当活动方案。所以会议结束的时候,我再三明确,我们要突破科学课的限制,要找北川当地与生活有关、与地震有关的素材让孩子们自由探究。就这样,一个个设想产生了:围绕当地经常会有山体塌方,探究当地山体中的页岩、板岩;围绕地震中桥梁的问题,探究桥梁的结构;围绕当地的植被保护,探究植物吐水现象与土壤的秘密;围绕了解北川的文明历史,参观羌族博物馆……

由于在设计理念上的大胆定位,从而使北川科学营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让孩子们从远古的地球岩层形成开始,回到当代的生活、生产,使孩子们能在时空中穿越。

在理念上,北川科学营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是科学教育要回到探究原点。

什么是探究原点?人类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这是源于对自然界不解之谜的疑惑,这种本能是与人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因素相关的。关注探究原点要注意的问题:1.不能把竞赛当成科学的主要手段,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理念:科学不是为了名利,而只是为了原始的兴趣;2.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与探索的能动性,激发儿童主动从生活寻找素材进行探索;3.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与学生根据探究素材原始共建动态生成;4.探究过程呈现的成果应该是千姿百态、百花争艳的,而非工厂生产般的标准件。

二是要直面探究过程的缺失现象。

科学探究的过程要关注儿童的亲身体验,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与分享能力、敏锐洞察力等等方面的能力,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只传递了结果,而缺失了过程,这种填鸭式、“刷题式”探究损害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要做的,是直面探究过程的缺失,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与同伴设计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NO.2 北川杰出教师——宋东

宋东是北川教师团队的骨干,多次在网络上与他交流后,我觉得他年纪似乎挺大了,理念接受起来有些慢,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比较保守、不够开放。对于我们的建议,刚开始时他是虚心接受的,但是过了几天他又会回到他自己的老路。

但是,他最大的优点是具有热心与责任感,当然也很有教育激情。他经过实地调查与分析之后,发现北川一带经常发生山体塌方,大部分塌方的山体主要岩石是页岩与板岩,于是他推测,是否这些岩石结构的山体更容易塌方?我们与他交流,认为根据这个调查是无法得出塌方与页岩、板岩有关的结论的。我建议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探究远古时期页岩与板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三次网络会议之后,我们觉得要求讲得也很清楚了,但他的设计过程还是没有进展,特别是对岩石特点的探究,他只是做成了一个听听岩石声音的活动。尽管他有热心,也许心里真的是没有探究概念。

就在反反复复之中,一个紧紧围绕着岩石的形成、岩石的特点、岩石的运用的探究活动慢慢地形成了。后来,当我们见到了他采集的堆成像小山一样的页岩与板岩的时候,心里是无法言语的感动,这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年轻小伙子。

在正式探究活动的前一天晚上,他再次找到我们,想把页岩与板岩的探究过程去掉,还是做成只探究岩石的发声。当时我有一种晕过去的感觉,马上又做他的思想工作,想办法按照原先的方案去执行。

正式活动那一天,他搬出了很多烧杯,里面是几天前就搅拌在水中的泥土,模拟了河床底部的淤泥沉积现象。几天过去,泥土在水中的沉积分层现象很明显。孩子们兴致勃勃拿着新的泥土放在水中进行搅拌然后静止观察,与几天前的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土在水中的沉积现象越来越明显。孩子们很高兴地进行汇报与交流,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超出了宋东老师的想象。从他的表情,能够看出他内心的激动。

之后,他让孩子们去推理、分析,如果发生地壳运动了,这些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沉积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慢慢地,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推理与猜想让活动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在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宋东出示了他与伙伴们采集的小山一样的一堆页岩与板岩。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激动的神情领走了这些材料,围绕着纹理、结构、软硬、声音等指标,对页岩与板岩进行探究。随后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些探究小组完成了一个个很规范的研究报告,这是孩子们关于北川地理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后来,孩子们还研究怎样把板岩做成编钟,做成各种乐器。

在后面的探究中,北川的刘晓雁老师带领学生把页岩做成碉楼,又是一个杰出的探究活动。

宋东老师的变化只是北川全体教师变化的一个缩影。这告诉我们,其实他们不缺乏才华、不缺乏热情,而是没有过指导探究的经验,让他们找到自己、相信自己,他们的才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受益的是北川的孩子。

其实,北川也不缺乏教育资源,缺的是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经验。

NO.3 海盗船长

夏令营的第三天清晨,第一批到达营地门口的孩子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老师们打扮成海盗模样站在营地门口,敲着整齐的海盗鼓,锣鼓震天响;有些老师的打扮特别逗,“海盗船长”披着黑色的披风,腰间别着一把纸做的大刀,每一位来到营地的小朋友都会被拦着要求交出家庭实验或者发明创造作品。

原来,这是夏令营精心策划的一次欢迎仪式。海盗船长的故事勾起了孩子们对传说的向往,也让他们拉近了与科学的距离——原来科学也可以是这么幽默的!

与“海盗船长”类似的,是夏令营中还安排了别出心裁的开营仪式、亲子联欢会、环保时装秀、金牌颁奖典礼、家庭实验。

开营仪式也与一般的不一样:总营长手里面拿着一架大模型飞机,带着孩子们从楼道中冲向操场,突然飞机起飞翱翔,伴着“我要飞得更高”的音乐响起,孩子们跟着飞机奔跑着,而“他们的思想也在天空中飞翔”!

家庭实验呢,是每个孩子在第一天都会领到一小包麦子的种子,然后利用家庭环境先进行种植,要想办法让种子长得更高。刚开始时,大家猜测6 天只能长高2 厘米,但是最后的记录是17 厘米。孩子们想到了用各种方法进行种植,泡苏打水、种在腐殖土与黄土中对比、浇上尿液等,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最后展示的时候,带来的麦苗居然有60 盆,完成的比例占到总营员的88%,比东部学校的家庭实验完成率还要高很多。相信学生,降低科学的难度,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无穷的。

NO.4 期盼再聚首

北川是大禹的故乡,是羌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5·12 汶川地震中被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所以,这些情况让北川的科学夏令营探究活动特别值得去做。也希望这样的探究能为当地做点儿什么。北川科学夏令营以地球历史为主线,以北川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为素材,因此,这个营只属于北川,离开北川它就失去了意义。而把对它的探究记下来,却有着普遍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7 年了,我们几位东部教师内心却期盼着,有朝一日还能再回到北川,再给当地孩子们做一场科学盛会!

猜你喜欢
板岩北川夏令营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夏令营让我成长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
横观各向同性板岩层理角度与抗压强度及断裂韧度的相关规律
北川的味道(四题)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