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
——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21-12-27 11:53刘展旭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书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韩庆祥,陈远章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6375-8

出版时间:2020 年9 月

定价:48 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断结合中国当下发展实际并予以解决的过程,这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更凸显出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由韩庆祥和陈远章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书,将学术视角与政治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现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实现途径的探索,并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高度优越性。

该书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其自身精神延续、我党前进道路、我国历史命运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将马克思主义“三化”之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阐述,并指明其发展价值。第三章则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切实论证了“三化”的实质内涵与相互关联,并对其理论内涵进行系统详解。第四章与第五章贯通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历史开拓前进经验代入当下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其中优势与不足并参照经验把握现实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第六章在前文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切实促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实现方法与前进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完善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凸显了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与时代框架下的真理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担负起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指引国家与社会前进的实践路径的历史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寓于中国国情,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发展新时期应对困难与阻碍的现实需求。国际国内的形势变革催发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需求,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诸多现实阻碍的精准应对与高效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创新完善已成为新民主主义以来我国整体发展的鲜明旗帜。因此,我国社会各维度都应当积极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下的实现路径。笔者基于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JJKH20211012SZ)的研究成果及结合该书内容认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应充分重视自身的民族特性。马克思主义本身即为对人类面对全体共同追求过程中的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精确描述,因而,宏观抽象的理论的现实应用与作用发挥应当结合民族与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特定自然与人文发展构建规律制定具体前进目标与阶段性任务,通过将其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全面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进中国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应成为其铺陈改进的根本要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整体理论体系以实践作为前提与基础,不断融入新的实践剖析并提出具体化解决路径。将前述理论应用到当下现实社会即需要将现阶段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前进阻碍转化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辩证理论等入手,从理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推及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提取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产生实践效果的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贯彻推进应不断深化自身固有内涵、充实精神要旨。马克思主义应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将其中的优秀价值观念融入到自身的民族化、社会化进程中,充实自身的中国化精神。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应当着力把握当前时代特征与技术要素,积极引入多元化研究方法与理论,全方位、多层面带领其进行总结、思索与变革,从而更好地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指引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效的指引作用,相关研究者应当切实关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不断推进其民族性与实践性建设,引导其拓宽、加深自身的范围与内涵,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书深度阐述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发展及自身理论拓展的历史及现实意义,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转变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巩固其在我国发展道路中的旗帜地位,有力推进了新时期社会整体建设完善与国家伟大复兴民族梦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