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家校共育中的探索和尝试

2021-12-27 05:32陈曙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快乐成长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陈曙

[摘要] 本文针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从劳动教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成长外延的拓展、成长内涵的深化以及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四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此助推初中劳动教育突破学校的孤岛模式,实现家校联动、社会参与、全员育人、五育并举的四维发展模式。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四维发展;快乐成长

一、实情呈现:秋季学农暴露的多种问题

初一年级的学生参加秋季学农实践活动。为期两天的学农实践,同学们没有表现出新鲜感、好奇感,反而流露出嫌弃的表情,“住宿条件差”“不会做家务”“干农活太脏太累”……吐槽之声不绝于耳,绝大多数同学面对农活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

大家不会做饭,陆续端起了泡面;种菜时嫌脏不愿下地,菜秧种得歪歪扭扭;修剪苗圃时怕伤到手,聚在一起聊天、听音乐;房间里更是乱得一团糟,被子不会叠,鞋袜胡乱放……

另一边,家长们也是担心不已,纷纷在微信群里希望老师多多照顾。有的表示自己家孩子还小,动手能力弱;有的说孩子身体差,不适合体力劳动;还有的表示“意思意思得了”,不要动真格的。家长们的反应让老师哭笑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然而,看着学生在学农实践和平时班级劳动中的表现,回想家长们的话语,作为班主任的我,内心颇不是滋味。不少同学认为劳动又脏又累,并没有从内心重视劳动,更谈不上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看来,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问题分析:轻视劳动现象的理性归因

上述案例中,学生和家长为什么轻视劳动,忽视劳动的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对劳动的认识流于肤浅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同学和家长对劳动的理解浮于表面,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和体能付出,没有深刻理解劳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不少家长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的家长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其他皆可抛”的观念,认为从事体力劳动低人一等,体力劳动低价值、高付出,没有前途,从小剥夺了孩子劳动体验的机会,甚至打击、批评热心劳动的孩子。

2.对劳动技能的培养缺少重视

劳动中综合涵盖了多重能力的培养,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规划统筹是一种智育,劳动中的体能锻炼是一种体育,劳动成果欣赏和展示是一种美育,劳动心悟是一种德育。在劳动中能实现五育并舉、全面成长。当前,家庭教育和班级活动对智育和德育比较重视,但在劳动方面还缺乏有效关注。学生的家务劳动和班级劳动的技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劳动能力较弱。不少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智能工具,但是面对劳动工具却无从下手,束手无策。

3.对劳动课程的规划失于系统

当前,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大多与学科相结合,与劳动相结合的少之又少。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认知层面,缺少实践和情感体验的途径。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主要靠班级一日常规,劳动认知的获得主要靠班会的开展,劳动实践的渠道只有家务劳动和班级卫生打扫,难以行之有效、持之以恒。劳动课程呈现碎片化、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持久性。

三、协同探索:强化劳动共育的有效策略

认识到学生在劳动方面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以劳动深化发展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扭转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偏见,梳理正确的劳动价值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因此,让中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劳动、价值上认同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工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激发对劳动的兴趣,笔者主要从打造家校成长角、开展家校课堂、树立榜样这几个方面入手。

例如,笔者以班级文化布置为抓手,打造家校联动成长角,如结合生物课,班级和家中同时都开辟生物角,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播种种子、照顾花草,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家长和孩子感受生命奇迹,明白劳动的意义。又如,结合劳技课和地方文化课程,以家庭为单位,听讲座、做亲子手工,既能享受亲子时光,又能感受劳动带来的巨大快乐。

另外,本学期笔者以“我身边的劳动者”为系列主题,开展“家校联动课堂”,邀请家长们进校园,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劳动价值。学生通过家校课堂系列,明确劳动是创造价值、发展文明的有效手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认识。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我只知道妈妈是食堂的职工,会感到不好意思。而现在,我知道大家吃的每一道菜背后都有妈妈浓浓的关爱,我知道妈妈每天要研究食谱,努力为同学们做出更好的饭菜。我知道妈妈是学校的最美职工,了解到劳动是为了给更多人创造幸福……”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明确了“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的正确认知,以身边人为榜样,从身边事做起,投身到劳动中去。

蔡元培先生曾说:“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通过家校成长角、家校课堂的形式向家庭渗透、带动,让孩子感知劳动的乐趣,明确劳动的意义,进而体验劳动、爱上劳动。班主任则要创设条件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扭转家长的认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最终让学生的成长突破一维平面,呈现出高维度、高视野、高格局的立体境界。

2.从校内到校外,用劳动拓宽成长外延

教育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广。当下,劳动的范围和内容上都有所限制,如何将家庭、社区、学校联动起来,构建立体成长空间,是需要努力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依托学校的劳动课程,根据范围大小和互动梯度,将劳动教育分为家务自理、校内岗位、社会体验三个部分,联动校内和校外,协同家庭和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积极担任校内劳动岗位,争当小小安全员、图书管理员、食堂协助员,在图书馆、食堂、学生部承担一定的工作,既锻炼了能力,也激发了作为校园小主人的自豪感。

家委会是家庭力量的重要代表,也是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依托。学校和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充分借助家委会资源,进行深入协同合作。我们借助家委会资源开展了中秋节月饼制作活动、春秋实践(春护林、秋收获)活动、敬老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去年植树节,笔者依托家委会资源,联系相关场地,带领学生进行植树护林劳动体验。学生学习护林知识,体验种树过程,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受到培育幼苗的快乐,培养了环保的意识和理念。寒暑假期间,笔者所带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小劳动者”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每位同学为自己量身制定劳动计划,到社区里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活动,到父母的岗位上进行1—2天的职业体验,记录劳动心得。

依托家委会,我们打通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道,通过家务自理、校内岗位、社会体验三个环节的劳动教育,让学生的成长半径不再受教室的限制,而是拓宽到家庭、社区中,全方位、广角度、多联动地发展自我。

3.从课本内到课本外,借劳动丰富成长内涵

杜威、陶行知都曾提出“在做中学”,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的实践性、协同性和体验性都较强,立足这一点,我们的学科教学需要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家庭,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真正打动人心的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只有撩拨学生的情感心弦,才能获得教育的共鸣”。通过家校协作,让课文“落地”,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的共情作用。例如,笔者在教授《观刈麦》时,恰逢学农实践,同学们经过田间劳动,真切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回来后,还进行了学校食堂“光盘行动”调查采访实践活动,既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又获得了深入体验,使教育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数学课上动手自制几何教具,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音乐课上齐打劳动“号子”,感受酣畅淋漓的劳动带来的快乐;美术课上欣赏《拾穗者》《父亲》等油画,感受劳动创造生活的幸福感。劳动体验使得学科内容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向内深化为情感、品质和修养,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4.由当下溯传统,用劳动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劳动教育自古有之。无论是“生近云雾包绕,杀青炒制悠扬”对杭州制茶技艺的赞美,还是“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对于南京云锦制造技艺的惊叹,抑或“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對扬州剪纸习俗的描绘等,都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对劳动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欣赏和赞美。波斯彼洛夫说:“人们在自觉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也逐渐获得了从事自觉的、有目的的审美的活动,即从事审美创造与发展的能力。”中国是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剪纸、印染、雕刻、插花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审美体验、人文底蕴,这使得劳动教育不仅能树德、增智、强体,而且具有益美和悦心功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是劳动的体验者和反馈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播散者。而背后的每一个家庭,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守护者。聚沙成塔、星火燎原,传统文化复兴繁荣,未来可期。

笔者此前所在中学今年开展了一系列的“走近南京非遗”系列活动。学校邀请了民间老艺人们开设讲座,现场教学。学生和家长们有效分工,亲子合作。在活动中,大家兴趣高涨,气氛热烈,时而巧手摆动,时而穿针引线,时而同伴合作,时而亲子应和,绒花、剪纸、木刻、秦淮花灯等传统工艺精彩纷呈,学生和家长们热火朝天地展开活动,沉浸在用劳动感知美、创造美的氛围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效果:体验劳动育人的快乐成长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同学们的劳动理念和劳动技能都得到了同步提升。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家庭参与、社区共建这几个环节,学生挥洒汗水、深度体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在同学们心目中已扎根、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由于劳动是一门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学科,笔者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立志于让学生的成长突破一维的发展模式,获得认知高度、实践宽度、情感浓度、文化深度四维的全方位发展,达成四维成长、快乐成长的目标。

猜你喜欢
快乐成长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快乐成长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爱”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让孩子的心灵在诗意阅读中悄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