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优质学校评估的指标设计

2021-12-28 18:42张墨涵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优质现代化评估

□张墨涵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浙江杭州 311121)

优质学校的创建是一个“打造个性”和“整体优化”的过程[1]。从“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浙江省基础教育发展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阶段。打造区域现代优质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借鉴国内外教育评价经验,研制适合区域现实情况、引领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代优质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为助力区域优质学校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理论依据

教育现代化理论、优质学校评估理论、有效学校理论等相关研究为现代优质学校指标体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育现代化理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教育现代化理念、内涵、特征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的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2];褚宏启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性的外在表现,如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3]4-5;冯增俊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演变的历史进程[4]。虽然不同学者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不统一,但大家普遍形成了一些共识,即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持续提升的过程,而非静态单一结果的呈现。

不少学者支持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观点。教育现代化倡导的教育优质性、公平性、终身性、均衡性、普及性等应立足教育人道性,主张教育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3]8。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提高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还要促进制度、组织行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发展[5]。

(二)优质学校评估理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学校的评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升学率这一评估指标。目前,学者主要从结果层次(教育产出)、能力层次(教育过程)和文化层次(价值观念)来解读优质学校的内涵[6]。在能力层次方面,已经从过去较为关注学生学业成效扩展为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校的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评估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如学业成就、心理品质、身体素质、人际关系、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三)有效学校理论

“有效学校”的研究与实践,在西方由来已久。自1966 年柯尔曼和他的同事发表《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以来,有关的研究连绵不绝。以“学校效能”“学校效率”“学校管理绩效”等为主题的研究,相互呼应,共同推进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的理解与认识[7]。有效学校评价关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行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校长行为、校园文化,以及教师和校长的态度等问题,促使研究者关注优质学校建设与评估的实际效果。

(四)第五代评价理论

第一代评价侧重对学习结果的测量,第二代评价注重对教育状况的描述,第三代评价关注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判断,第四代评价是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构建评价机制,第五代评价倡导通过行动研究使评价、决策、行动融为一体。第五代评价主张通过教育中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行动研究开展教育评价,并将教育决策视为评价的一部分。现代优质学校评估指标设定应以第五代评价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行动管理者对教育的诉求,开发问卷和访谈工具包。

二、总体思路

基于CIPP 指标开发模式,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可按照教育背景、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等因素,遵循以下总体思路。

(一)以资源保障为基础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的配有及利用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显性指标。不同于早期学校评估侧重办学资质、硬件设施等内容,现代学校评估更加注重学校自身的“产出性效益”,对相关教学仪器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住宿和食堂条件等硬件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率进行考察判断。

(二)以教师发展为动力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学校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质量可以从教师学历、资历、职称、专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反映。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注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总体数量,而且要关注教师的结构和质量,如体艺(体育、美术、音乐)专任教师、骨干教师占比等。

(三)以教育质量为中心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教学条件,指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指标体系设置应注重将德育、课程、教学、教研等内容融合为有机整体,全面考察学生身心健康、兴趣和特长培养情况,判断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成效。

(四)以学生体验为侧重

近年来,“学生体验”视角已经发展成世界范围内教育评估的重要路径。英国教育标准局在2005年出台的《每个孩子都重要》法案规定,督学必须汇报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考察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就读体验和住宿等生活体验,是掌握学生发展状况、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方式。

(五)以合作共享为纽带

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育人注重提高内、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全时空育人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融入社区之中,引入社会资源;还应尝试构建学校“同质横向”和“异质纵向”联盟,让城乡学校“穿越时空”共享优质课堂;同时,应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构建与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调育人机制。学校评估应重视评估办学成效、社区关系、家校合作、学校间的协作与社会认可度。

(六)以办学特色为突破

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优质的和被社会公认的办学特征。学校特色对学校整体风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强调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应通过深度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和教育资源,整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设计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出品牌与特色。

三、体系框架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人本教育”为基本,以“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轴,着重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遵循指标设计5A 原则(即实用性、经济性、可量化、可获得性与可行性原则),并综合理论成果和通过学校调研收集到的建议,构建了适应浙江省现代优质学校建设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由四个核心模块构成,即“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前瞻性指标”和“规范性指标”。基础性指标一般为前置性申报条件,发展性指标和前瞻性指标采用权重赋分形式监测评估,规范性指标采用一票否决制进行评估。

(一)基础性指标

现代优质学校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即教师,是学校现代化优质发展的重要推进者和实施者;物力资源主要是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所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以及学生能更多元、自由、和谐、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机会。基础性指标主要审核评估学校在教师、校舍、功能教室、仪器设备、网络等方面的配置水平。

(二)发展性指标

发展性评估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发展和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的,评价学校发展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在发展性指标研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主、客观指标和定性、定量评估方式相结合。除了设计具体的评估指标,我们还开发了学生就读体验量表,测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参与感受、实现个人潜能机会、人际关系融洽程度等,并通过中心开发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充分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水平,保障学校教育品质。

(三)前瞻性指标

前瞻性指标是立足教育的未来发展样态,基于学校的现有办学特色,反映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学校现代化建设起到引领作用的指标。其中,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学校追求高品质国际水准的过程。对学校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意识、拓宽教师和学生国际视野与思维,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多元文化理解力、沟通与合作的创新型国际人才意义长远。智慧校园建设指标关注学校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变教学、管理等方式。

(四)规范性指标

规范性指标的设计主要从规范办学的角度考量。评估体系中的规范性指标严格按照国家及浙江省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编制,包括党建工作、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办学行为、依法治教等方面。规范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即若出现不达标情况,则取消该校现代优质学校的评选资格。

现代优质学校指标研制和学校评估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重路径,在行动研究中完善评估指标,保证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推动现代优质学校的创建和发展。□◢

猜你喜欢
优质现代化评估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