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路径研究

2021-12-29 11:49周高华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居养老老年人

梁 赉,周高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1701)

一、研究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全球人均寿命自1950年的46.5岁增长到2019年的72.8岁。同期,全球总和生育率自5.0下降至2.4。面对人类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双重”考验,老龄化成为影响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相较于全球老龄化,中国还因为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养老产业供需失衡等特征表现出异常严峻的养老压力。截至2019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25 388万人,占比18.1%,养老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老龄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因素的同时也创造了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旅居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走进人们的视野[1]。伴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城镇中的老年人,作为有钱有闲一族,他们除了基本的日常照料和护理的需求之外,还产生了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消费新意愿,特别是生活自理、经济实力较好的乐龄老年人,其旅居养老意愿更加显著。据携程网统计,老年人是高频次旅行用户,65%的受访老年出游用户每年出行3次以上。因此,养老问题就具体化为供给侧与消费侧的平衡问题,养老产业能否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产品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存在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优质养老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创造优质的旅居养老服务将成为养老行业的时代命题。

旅居往往指个体离开其熟悉的居住地和文化背景,前往异地进行短暂停留的行为。时间上的短暂性与空间上的异地性给了旅居者别样的生活体验,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文化底蕴深厚且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旅居目的地更是对老年旅居者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中国广大农村拥有舒适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农耕文明,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对于农耕生产、自然生态、旅游审美的需求,无疑可以为旅居养老提供完美的目的地。探索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腾飞,还是实现老有所乐、构建良好养老环境的题中之义。

二、文献综述

1.乡村振兴的缘起与现状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本质上而言,是对乡村价值的肯定,也是“乡土中国”精神的回归[2]。回首中外历史,乡村也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群星闪耀的场域。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希望消除由产业不同带来的城乡就业对立、人口空间分布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福利差异。美国的乡村振兴开始于1940年左右,面对城乡不断扩大的可支配收入比,政府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为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保障。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通过国土开发计划等综合手段提升乡村发展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1979年开始推动“一村一品”运动,要求每一个乡村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发展几种有特色、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业绩优秀的拳头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实行了错位竞争战略,从而大大提高了各村竞争优势,实现了乡村持续发展[3]。

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异于以上两者,经历了从“民间自发”到“国家进场”的变更。20世纪初的乡村振兴主要表现为“乡村建设运动”,发轫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时空,面临着西方列强、封建势力多方“抽血”式的破坏,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和乡土社会频临崩溃。面对这一困境,为了挽救乡村、国家,民间开始自发进行乡村建设,首先是以各地良绅和知识分子为主的乡建派的乡村建设实践,其中梁漱溟、晏阳初等有识之士作为知识分子力量的代表,投身乡村“愚贫弱私”现象的革新,试图启迪心智、培育民德、改善民生。但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更多承担社会教化的角色,在乡村建设中过多倚重于文化和教育,缺少实质性的改革,故效果尔尔。

与乡建派的乡村建设实践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全新的乡村革命实践,彻底改变了乡村内部的社会结构,通过领导广大农民围绕土地所有制开展的一系列革命,国家全面进场,先后实践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所有和经营形式,在农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4]。2005年,从国家层面开启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深化农村产权综合改革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建立完善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全面飞跃。乡村振兴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成为国家七大战略中唯一一项新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以促进城乡融合,从而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不均衡、缓解农村发展主要矛盾的有效措施。

2.旅居养老的发展路径与现实表达

近年来,由旅游和养老融合演化而来的旅居养老概念被不断提及。从旅游的演化路径来看,老年人旅游先后经历了从养生旅游到候鸟式旅游最终定格到旅居养老;立足养老视角,养老模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化养老,具体而言,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老都是社会化养老的现实表达。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在经历工业化浪潮后,开始将养老空间向乡村转移。一部分学者将旅居养老等同于候鸟式养老,而候鸟式旅游这一概念最初由一位德国教师提出,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在假期更多进行旅行活动。在我国候鸟式旅游于2006年首次由董红梅提出,她认为候鸟式旅游是老年人为了避免居住地恶劣的气候对自身健康带来伤害而选择到适宜的地方短暂居住的一种生活方式[5]。由此可见,旅居养老中健康与合适的自然的环境是相对重要的考虑因素。而从政策定义的角度出发,我国颁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标准》[6]认为旅居养老指老年人在常住地区以外的城镇居住和旅行,单次超过15天,在此过程中享受各种适老的服务和养老的生活方式。

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城市居民在乡村进行旅居养老的行为特点,发现乡村旅居养老需求者年龄低,身体条件好,经济支付能力强,他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会综合考虑乡村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舒适度、旅游经历和旅游地形象等因素。此外,一些学者研究了城市老人乡村旅居养老对乡村经济转型、村民就业致富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元方式转变,尤其是伴随着乐龄老人数量的增多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加之国家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倡导,旅居养老的重要性将不断得到体现。

三、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乡村旅游多以个体经营、本土服务为主,经营者多是当地农户,农户们虽然纯朴、热情,但是因为缺乏城市生活经历、标准化规范学习及专业服务培训,故无法完全理解城市居民的旅居养老需求,无法提供相对匹配的旅游产品。

1.旅居产品开发未聚焦“健康”需求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我国国民健康顶层设计发布,纲要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尤其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健康成为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主旋律,因此,旅居养老产品开发应将健康纳入关键考虑因素,重点挖掘当地长寿文化、养生食物以及具有身体保健或恢复意义的活动。然而现实中,旅居养老并未聚焦消费者健康需求,很大程度上只是乡村旅游的另一个版本,多以农家乐、采摘、农业观光等形式展开,无法满足老年人养生养心养老的意愿。

2.旅居服务提供未关注“安全”需求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安全同样是发展旅居养老的必要元素。出游过程中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便利可及的医疗系统,专业的随团医护人员,卫生营养的食物,充足安心的睡眠都是影响老年群体选择的因素。而现阶段的旅居养老,由于缺少适老化规划设计、标准化评估考核、系统化培训,在饮食中提供的多是常态化的农村饮食,在住宿中往往存在着消防、卫生、治安隐患,在行程中也缺乏相应医护人员陪同及必要的急救措施,适老化设计相对缺失。

3.旅居养老未着眼于基础设施提升

在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在经济上表现出相对羸弱的状态,而经济上的弱势决定了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例如医疗、交通、网络都不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直接影响旅游质量和游客感知。旅居养老的目的地一般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状况的限制不仅会影响老年游客的进入,更难以保证老年游客身体发生紧急状况时候的及时转运,这将大大制约旅居养老的发展。农村地区本身医疗资源匮乏,相关专业人员不足,这进一步增加了老年游客的选择顾虑。

旅居养老的消费者往往来自城市,几十年的城市生活习惯已经固化,农村生活在一定时空内虽然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生命体验,但也会带来日常生活与行为言语环境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对于旅居地的认知。

四、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的路径

旅居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新业态,将“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进行了现实层面的衔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构建两者融合的路径。

1.依托健康中国主旋律,打造安全、安心的适老化旅居产品

一个优异的产品设计不仅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还应在更大程度上引领消费者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健康普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所以旅居产品的设计需扣紧健康主旋律,提供安全、安心的适老化产品,开展老年人身体评估、健康管理、营养膳食搭配等活动,实现旅居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和连续性照顾。

具体而言,在餐饮服务上,需考虑老年人身体特征,尊重老年人饮食习惯。一方面,可根据地中海饮食法[7]合理安排膳食,尽量安排少油、少糖、少盐食物,条件允许的话,可配备营养师或健康管理师;另一方面,也需注意用餐环境,注意防滑、卫生、安静,保证老年人充足的用餐时间,适量提供部分适老化用餐辅具,保证进食存在障碍的老人顺利用餐。

在住宿条件上,缘于老年人对于睡眠环境的敏感性,要尽量安排安静、安全、舒适的住宿点;鉴于老年人运动功能衰退,也应尽量避免高楼层住宿,若旅居养老物业在三层及以上,则需配置电梯,建议安排采光好、通风好的房间。在房间内部设计上,要注意灯光适配老年人视觉需求,卫生间注意防滑,有条件可设计紧急报警系统。

在旅居环境设计中,更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因素,提高环境安全感与内心安心感,确保社会治安安全、景区景点安全、交通设施设备安全,完善紧急应急通道、医疗救助点等基础保障设施。

2.依托积极老龄化理念,打造情感导向的适老化旅居项目

为老服务工作恪守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强调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因此,旅居养老产品要立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让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活中的机会,实现老年人赋权,让广袤的乡村成为安放老年人家感情怀的场域。因此,应深化旅居项目内涵,挖掘老年人怀旧元素,以营造旅居养老的情感空间。

每一位老年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每一个个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岁月与过往在他身上留下的悄无声息的痕迹。中国是一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国家,漫长的农业文明在国人心中根植了厚重的对于土地的情感,特别是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他们一部分来自农村,无疑对村庄与土地有着深厚的眷恋,一部分在20世纪“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农村,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因此老年旅居产品可遵循情感导向,关注老年人的生命事件,差异化设计具有历史印记的产品,诸如怀旧游、纪念游,丰富旅居养老的形式和内涵,创造连续性需求。

情感导向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旅游业创造满意加惊喜的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更大程度上是对老年群体生命的回溯、记录与肯定,有利于老年人形成较好的自我认同,有利于积极老龄化的现实呈现。

3.增强职业尊严与情感认同,打造旅居养老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旅居养老的发展都离不开系统策划、科学宣传、合理经营以及优质服务,而这都需要依托一支专业的旅居养老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既有情怀又懂专业的服务于乡村旅居养老行业的人才队伍,将广大农村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居养老胜地。

首先,提升待遇与保障,实现职业赋权,让从业人员感受到职业尊严。半个世纪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上的剪刀差导致乡村经济羸弱,人才在市场与经济的裹挟中外流,因此,专业旅居从业人员打造首先需要将人才留住,而待遇留人是基础。职业尊严,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工资待遇。提高乡村从业者报酬,实现体面劳动,这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其次,对乡村旅居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从学理上提高他们对旅居养老的认识,提高其产品设计、日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分批组织从业人员前往旅居养老发展较成熟的地区或者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观摩学习,学习他人优秀的运营管理模式和老年人照护知识;紧扣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康养理念和健康管理技术,吸收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等手段助力旅居养老,提升专业化水平。

再次,厚植人文情怀与孝爱精神,实现旅居养老从业人员的情感濡化。为老服务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公共事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老的文化底蕴,旅居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挖掘乡土中国绵长的家国情怀、尊老风尚,培育从业人员的同理心,引入社会工作、老年心理学等课程,让他们学会移情与角色互换,体验、感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培养他们对老年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从而以更加积极、热情的状态投身为老服务工作。

4.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

依托“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优势,积极争取政府为老年旅居产业提供积极的职能支持,制定合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市场;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对老年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稳定支持,特别是养老金、退休金等一系列资金投入,从源头上保障旅居产业消费者的经济实力。

争取资金支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医疗、交通、购物、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关注旅居住宅的适老化环境改造,提供优质的睡眠环境、设计紧急报警系统,创造环境友好型社区。

五、结论与讨论

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的融合是顺应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文旅路径,一方面有利于传统村庄的复兴,实现经济增长、村落保护以及乡土文明延续,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化养老打造一个全新的图景。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理论、实践层面均缺少可借鉴的路径。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的融合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事关民生福祉,试错的成本极其高昂,因此其融合实现路径需要做好长足的理论积累与现实调研。本研究是一次理论梳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尝试,同时也是对乡村振兴与社会化养老融合创新的一次努力,研究仍有诸多需要深化的内容,后续应进一步完善,以推动旅居养老更具标准化、规范化。立足本土,顺应民生和市场需求,打造中国本土的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新模式,为广大乡村开创一条绿色、人文的致富之路,为青年人回乡提供经济与岗位支持,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安养与休憩之地,构建起能让人心有所属、情有所依,经济发展与康养旅居共生的乡村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旅居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