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谋思路 实践中谋创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1-12-29 12:03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一、学在深处,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信心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又面临众多机遇,各种外部环境交融在一起冲击着农业的发展。在此形势下,必须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始终,坚定不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高值高效,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重任,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不断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的需要。按照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而且要装中国粮食”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地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而且装更多的黑龙江优质粮。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年初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全面强化政策支持,稳步扩大播种面积,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57亿亩,比上年增加15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总产达1508.2亿斤,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作用更加稳固。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整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强化工作举措,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构建安全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体系。从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释放产能,协调指导企业加大引种和投资力度、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已建成项目投产和在建项目进度,快速形成新增产能。发挥大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养殖大户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条件,提升标准化水平。落实落细各项扶持政策,推动项目主体抢抓进度,及时跟踪调度项目进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实时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确保项目落地、落实。

二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当前,农业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在需求端,人们追求“绿色”“好吃”,在供给端,农民急迫追求种植业收益,所以既要做到“绿色”“好吃”,又要做到高效益,这本来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市场“抢手”的农产品;要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行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同时,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建立健全配套支持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发展格局。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提倡“三减”技术,促进农业科学持续发展。

三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产业兴旺可以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县域经济推进力度,积极组织各地抓招商、上项目、建园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提高粮食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安全放心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谋在要处,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研判,增强补齐现代农业短板的决心

“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抵御多重因素叠加冲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具有资源禀赋之长,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短。我省耕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水资源总量多,是全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气候条件有利,光、热、水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39.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仅占39.3%,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二是具有原料富集之长,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之短。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5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精深加工比重不足,产业链短、价值链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0.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具有体量大之长,存在结构调整难之短。我省农业体量大,仅耕地面积达2.39亿亩,占全国1/9强,人均耕地面积6.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农业总产值占GDP的18.7%,但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粮食作物比重大,特色经济作物规模较小、开发市场难,农业低端产品供给偏多。畜牧业、林业、渔业、蚕蜂养殖等经济总量小。四是具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之长,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之短。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30万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3亿亩。但目前看,除农垦、部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外,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小农户种植,种植规模小、作业标准低、栽培措施不到位,农业标准化、精准化生产投入不够。加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规模经营土地产出能力和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五是具有量大质优生产之长,存在市场营销滞后之短。2020年通过高标准耕种、精细化田管、组织化抢收,克服连续三次台风灾害影响,粮食总产1508.2亿斤,比上年增加7.6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但很多生产主体偏重田间地头,忽视市场端头,产品市场销售任重道远。一些企业囿于传统营销方式,不愿意投入人力、精力开拓市场。省内企业知名品牌、大品牌较少,市场上具有垄断力的领军品牌不多,实际市场竞争力较差。六是具有农业资源丰富之长,存在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之短。农业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农膜回收、农业包装废弃物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待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还不够高,农业生态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成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制约瓶颈”,要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加以解决,进一步增强补齐现代农业短板的决心。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的战略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现代农业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干在实处,凝心聚力,创新举措,加快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农业农村工作责任更大、使命更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十四五”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保供给、抓要害、强科技、促融合、重建设、推改革”6个关键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保供给,就是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生产,既关系粮食保供安全,又关系农民增收,要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优化区域布局,永久基本农田优先种植粮食作物,同时要挖掘耕地潜力,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十四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0亿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到2025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左右。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适当调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争取提早发布,靠政策引导激励农民发展高产作物。通过大力发展高产作物,来确保粮食产量增加。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集成组装先进栽培技术模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在用种上,要坚持适区种植,玉米要选择退回200℃有效积温,大豆要退回100℃有效积温;在栽培模式上,玉米重点推广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模式,大豆重点推广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水稻重点推广以大棚旱育稀植、钵育摆栽、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注重产量增加的同时,更要关注质量的提升。开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发展亩产1000斤以上、高赖氨酸、高淀粉玉米,发展亩产350斤以上的高产、高油、高蛋白食用大豆,发展适口性好的优质抗逆粳稻,尤其是着力提升第三积温区水稻品质。大力推广大户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托管服务等规模经营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良种良法良田科学匹配、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靠规模经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挖掘生产潜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把各项惠农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把主要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向农民讲透彻、讲清楚,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政策落实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落实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管理,阳光操作,提高工作透明度。

二是抓要害,就是要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扩大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规模,规划建设寒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果树种质资源圃。到202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有量达到30万份以上。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依托北大荒垦丰种业生物育种研发中心,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育种平台,建立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现代育种体系。由优势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揭榜挂帅”,开展联合攻关。对标国内一流,全力抓好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省级良种繁育基地以及南繁基地建设,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引进或共享国内外高端育种人才,畅通优异种质资源和高端人才引进渠道。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要指示要求,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推进秸秆还田,旱田继续坚持“一松两免”“一翻两免”现代耕作制度,根据积温带和土壤类型不同,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翻埋、碎混和覆盖三种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水田坚持“一翻两旋”耕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原位打浆还田技术。继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提高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努力做到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做好农药生产经营进销存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田防灾减灾和生产能力。开展休耕轮作试点,建立以大豆为中轴作物的“二二制”“三三制”轮作制度,实现耕地用养结合、作物均衡增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25年,全省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1亿亩,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

三是强科技,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行动,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省级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创建,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实施农民培训教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实施创新驱动强科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到2025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达到20个,基本覆盖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达到55%。加强数字种业建设,构建全省种业信息系统。支持现代种业企业发展,打造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10个以上。

四是促融合,就是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根据现实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需要,规划布局了13个重点产业,其中千亿级优势产业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5个,战略新兴产业2个,着力构建农业强省“652”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省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开发新型产品、拓展服务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启休闲农业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五是重建设,就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革命、农村生活污水革命、农村能源革命、农村菜园革命、龙江民居和村庄清洁“5+1+1”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现代化新龙江提供有力支撑系统。到2025年,基本建立符合省情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等治理体系和村容村貌管护机制。全省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0%,农村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90%,基本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目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基本解决。

六是推改革,就是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依法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折股量化资产、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登记赋码等工作。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形式。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