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中的口译理解模式看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

2021-12-29 20:55尹韬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口译员发言者口译

尹韬杰

(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吉尔在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中提出了他对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他认为以理解认知负荷模型作为基础,口译员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可支配的精力,还能提高其自身的协调能力。此外,译前准备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工作,所以口译员必须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进行译前准备。这就要求口译员所做的译前准备不能只涉及到一般的术语准备,还必须进行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

二、什么是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中的口译理解模式

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在口译过程中有客观认知环境和译员自身的认知机制两个主要的认知维度,前者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后者包括译员的认知结构、认知处理资源、认知处理策略、认知心理能力等因素。在口译中会出现认知负荷超载现象,如高信息密集度、高信息复杂程度、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等,解决该现象的一些应对策略,如建立图式知识网络、优化认知处理资源的分配、运用适当的认知处理策略等。”(李超然:2014)

三、如何进行语言知识的储备

语言知识的储备量关乎口译员能否顺利地完成一场口译工作,它也是译前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对于口译工作者而言,语言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术语知识。因为,能够成为一名口译员人员已经代表着其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准确来讲,应该是扎实的双语能力。一般常见的语言表达对口译员的工作几乎是不会构成任何威胁的,只有那些极其专业的术语表达会对口译员带来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口译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它不同于笔译可以在译前有充分的时间借助许多术语库来实现专业词汇储备,那么这就对口译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对口译现场可能会出现和用到的相关术语做出合理且精准的预测。首先,口译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询问该业界从业人员整理出这一领域常见的高频词汇。例如,如果口译员要参加一场关于篮球方面的口译活动,首先应该通过网络搜索或咨询篮球领域的从业人员关于篮球活动中最常见表达,PG—控球后卫;SG—得分后卫;SF—小前锋;PF—大前锋;C—中锋。特别是对于无篮球背景知识的口译员至关重要,因为篮球场上不同的五个位置是构成一场篮球比赛最基础的要素,也是在一场篮球活动中一定会被提到的术语表达。在进行了术语搜集和整理后,口译员还应该熟悉术语表当中重要单词的发音,不论是对口译活动现场的听辨或者英语译文的输出都大有裨益。除了术语的搜集和整理之外,要想减少口译过程中在听辨上花费的精力,相关活动的主题知识构建也同等重要。

四、如何构建与活动相关的主题知识

除了术语的搜集和整理外,主题知识的构建也是一场成功的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论口译员参加什么类型的口译活动,该活动都有且只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口译员应当在口译工作开始前尽可能地获取与该活动相关的信息,向主办方负责人询问活动的背景以及与会人员的相关背景信息,如果主办方无法提供较为饱满和有用的信息,口译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寻。此外,当口译人员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口译信息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口译活动译前准备需要时,预测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预测是指译员自己事先预测口译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要理解与会者关于这个话题的发言,口译员必须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在口译实践中,由于缺乏专题性知识,不熟悉会议讨论的基本原则和会议的来龙去脉,导致理解困难,这是口译质量低下和口译工作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口译员必须掌握主题知识。通常口译员应要求并仔细阅读相关材料,如宣传材料、议程和发言稿。口译员需要结合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预测什么主要内容将从发言者的角度被提及。 例如,如果口译员准备一个以设备采购为主题的商务谈判口译,除了从演讲者和组织者那里获得信息外,口译员还应该考虑口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表达方式。 例如,“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这款产品有折扣吗”“你们能提供更多的折扣吗”“我们的产品物有所值”“你们的产品采用了什么尖端技术”“你们产品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等等。有经验的口译员肯定知道这些表述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我们收集的任何材料中,因为它们过于细致,没有哪个组织者或发言者会事先向任何口译员透露如此详细的讲话信息。 原因之一是,这些表达可能与该企业的商业秘密有关。 另一个原因是,许多表达方式是发言者在现场的即兴发言,发言者和组织者事先都不知道在活动现场将使用什么具体表达方式。 然而,作为口译员,我们需要具备这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和揣摩与会者的心理,并且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什么样的表达最有可能被使用,什么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口译活动现场实现最准确和最标准的口译的最佳方式。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口译员只是提前准备相关术语的表达甚至制作出详细的术语表,而不考虑会议上讲话人可能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对应的口译处理方式,那么口译员在口译现场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将无法流畅和准确地理解发言人的意思,这无疑将导致现场活动节奏的拖沓甚至会让整场活动走向失败。熟练掌握常用句型和表达对口译人员尤其是商务谈判口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口译员在商务谈判中几乎没有反应时,这种口译活动要求口译员连续且迅速地进行双语切换。而且,口译不同于笔译,它要求口译员必须具有快速的反应速度和出色的双语能力以及相当的主题知识储备。因此,笔者认为,想要相对顺利地完成一场口译活动,口译员不仅要通过收集英语相关词汇为中英口译做好准备,还要通过熟悉和记忆与该主题相关的中文词汇为英汉口译做好准备。然而,由于我们的母语是中文,许多口译员没有意识到熟悉中文表达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花费过多的时间准备英语术语和句子表达,这将导致口译现场对译出语为中文的信息产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表达,这样一来,现场的中文信息接收者将无法顺利地理解译出语的意思。更糟糕的是,这将导致口译员和中文译语接收者不断花时间反复确认某些信息,从而导致整场活动陷入停滞状态。总之,主题知识的构建对于口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场口译活动的成败。

五、结论

本文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中的口译的理解模式对口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做了归纳整理,主要从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两个层面对译前准备进行了论述。笔者发现,以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中的口译理解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口译员进行合理的精力分配,从而较为顺利地完成口译活动。

猜你喜欢
口译员发言者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末(外一首)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口译员在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Keynote Speakers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