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企合作 加深产学相融
——新时期中职旅游专业融合式教学新方向

2021-12-30 16:36
科学咨询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学相融校企

李 露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中心 重庆黔江 40900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以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是祖国经济建设强硬的后盾。进入新时期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型文化科技服务产业迅速地崛起,国家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一台阶上,教育部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快速与稳定的发展,先后发布多项职业教育法律与政策,制定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近些年来随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两项理念的提出,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企业与职业院校无缝连接是当今发展趋势。而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两个理念号召下,完善自我教学体系改革,针对当下旅游行业培养旅游人才,才是发展长远之道。

一、“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内涵及对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意义

(一)“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内涵阐释

产学融合是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其目标是让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完成教学体系改革,培养适合当下产业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产学所代表产业与教育,而相融让产业发展与教育不再单独发展,形成合作模式,用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深化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构筑一条产业发展与教育双向交互的生态链条。而中职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纳入一个发展模式之下,统筹双方的资源且开展合作性项目模式。合作内容包含培养人才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的选定与实践教学的组织的开展,以及师资搭建、员工培训、成绩考核等。可见“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看似两个独立概念,其本质将企业与院校纳入产业大体系中,将二者有效联系起来,以市场作为导向,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有序展开[1]。

(二)对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意义

首先,中职旅游职业教育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一部分,为旅游企业提供一线服务人员以及初中级别的管理人员,而产学相融为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革新,围绕以旅游行业的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拔尖、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而产生的岗位变化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其次,在产学相融背景下,中职旅游教育专业课程不断优化是旅游人才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内在需求。同时专业课程与企业无缝连接过程,围绕教学与岗位职责准则,保证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塑造,有效缓和当下市场对旅游人才与旅游行业之间产生供需关系的矛盾。最后,中职学校依靠当地财政支出办学,同时地方政府与当地旅游产业、企业挂钩,政府能够要求中职学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旅游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充分发挥地方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中职院校与地方强力的对接,实现服务当地可能性[2]。

二、中职旅游专业融合式教学现状分析

(一)政策与制度困境

我国虽然推出一系列对于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保证当下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展开,但中职旅游教育开展要购买大量实训设备、书籍、材料以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实训基地,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费维持。而中职院校大多挂靠地方政府,获得国家层面的财政划拨与地方政府经费财政支持十分有限,此时就需要企业加入中职院校教育中来。虽有国家出台政策与地方政府鼓励,地方企业加入校企合作,但尚未建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与政府出台财政补贴、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是空白状态。最终让校企双方参与合作面临一定风险,让二者不敢开展协同育人,延缓了中职旅游专业的产学相融速度。

(二)教学困境

①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成果不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笔者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超过50%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专业理论课程过多。有25%学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不满意,50%学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效果一般。有40%的学生对学校安排实训基地不满意。综上所述,学生认为现有专业理论课多余实训课,整体让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同时学生对旅游实训基地不满意,没有达到理想实训的效果。

中职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相融时采用接收实习生的模式,且合作形式简单与合作周期较短,开展产学实践过程也不顺利,缺乏校企交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因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法紧跟当下时代企业实际需求,这为“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的展开形成一定阻力。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发尽管签署实习协议与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性一线服务操作,旅游企业并没有把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作为企业管理人才来进行培养与储备。不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在进行产学合作机制采取“短平快”模式多,大多数是单打独斗,和大企业合作少,凝聚力不强。

中职旅游专业需要大量校内外实训室与实训基地,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缺乏这一载体,专业实训无异于“一纸空文”,无法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中职学校办学财政支出大多来源于当地政府,缺乏建设场地与经费,无法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际支持较少,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时间长,投入大,回报低,旅游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②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担任旅游专业教师,自身具备高水平理论,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技能。不少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论过多,没法补充与专业相关实践操作知识。而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员工因工作繁忙,无法应对中职院校繁重教学任务,所以导致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力量匮乏。当下中职旅游专业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其次自主学习法与任务驱动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围绕教师布置任务或者给予一定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评。模拟情境法与现场讲授法深受学生喜爱,教师把学习过程放入真实现场环境或者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参与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法。由于教师自身课程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依然传统讲授法居多,一些如案例教学法与现场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需要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少教师延续传统讲授法[3]。

(三)协同育人的困境

协同一词来源于希腊,哈肯教授在《协同学导论》对其下定义:“通过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协调、相互合作,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换。”校企合作让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大系统,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形成紧密而复杂系统,联合建构形成一种长效育人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目标。由于职业教育主要围绕政府主办,不少企业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企业更多偏向经济生产,并没有将自己视为教育办学主体一员。同时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发展由于受限于当下市场经济,缺乏相应资金、设备、师资力量。财政经费支出来源又是依靠政府,政府财政分配有限,企业又不愿意主动加入,导致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受限,企业自身员工培训和知识无法更新,储备人才不足。产生这些因素是学校、企业缺乏协同育人主体意识表现[4]。

三、新时期中职旅游专业融合式教学优化策略

(一)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政策与制度

完善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相融,需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需要完善相关国家制度,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的资金、管理运营、人力、时间等方面成本投入,减少旅游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可观经济收益而带来的损失,打消旅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后顾之忧。政府出对相关旅游企业减免税收、增加政府相应补贴加强奖励。同时政府增加给中职旅游专业办学经费,保证旅游企业有足够经费参与校企合作。

为了保证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理念下,学校需要制定、完善相关教学、实训、实习、就业制度和政策,如校企双方成立“旅游专业教育指导联合会”,接收地方旅游局监督与指导,同时联系校外旅游企业、星级酒店与景区签订《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办法》《校外教师兼职聘任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签订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展开,让学校、师生、企业等三者权责分明[5]。

(二)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大数据时代下建立适合校企合作,迎合当下产学相融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是具有互动性强,能够快速统计信息数据等功能,能够充分满足信息时代下中职学校与旅游企业信息共享,有助于帮助学校、师生、企业及时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为科学构建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打下基础。同时中职院校还需积极与其他学校建立旅游产学相融活动平台。以中国旅游中职教育七金联合体2015年在广东省旅游学校召开这个联合体成了至今已经五年,创办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各个旅游职教集团的教育发展,希望政府、企业和学校充分联合起来,将更多关注点放到中职旅游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中国旅游中职教育七金联合体围绕“校企合作”与“产学相融”,号召全国中职学校根据当前旅游行业消费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特点,探索中职旅游教育产学结合科研之路与潜藏的巨大空间,完善自身建设,号召中职院校之间互相学校,加快中职旅游专业学术建设进程。

(三)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打造一支“双师”教学队伍

①科学设置旅游专业课程,突显产学相融理念

中职旅游专业制定课程时,先充分调查地方旅游行业运作情况与岗位需求,立足于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岗位技能与岗位素养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导游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围绕岗位多元化板块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材制定,在传统《现代旅行操作实务》《导游业务》《餐饮管理》《旅游文化概论》《模拟导游》等为核心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加入本土化课程立足于本地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地理风景名胜》《区域传统特色文化》让学生更好了解本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风土人情。另外还需完善实训室上课与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网络营销能力,学校制定网络课程与旅游专业类型课程融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融入旅游网络营销、旅游网络电商与网络网站安全知识,掌握旅游企业管理与网站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紧跟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对于人才能力要求。

②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

用学生喜欢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通过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现场教学法等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景区等实际工作环境现场再现。让大型旅行社与旅游公司的行业专业与优秀员工担任岗位实习操作指导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双导师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针对旅游专业实训类课程设计成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堂,打造新型网络课堂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队伍

中职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建一支“双师型”队伍,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对挂职的时间、方向、岗位内容与技能考核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教师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及时掌握最新旅游行业发展动态与丰富企业实践经历,完善双师素质。对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签订相关协议,聘请行业专家定期对校内教师进行旅游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双师水平。如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挂职,深入一线旅游行业,避免“走走过程”过程形式风 同时将最新旅游行业专业理论给旅游企业员工,帮助他们完成旅游行业知识升级。

(四)与地方旅游企业寻求合作,共建优质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寻求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争取一定财政支持,投入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为了促进产学相融还需要积极寻求地方企业合作,为平时旅游专业实训课提供实训场地与实训场所,保证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密切联系,获取最近旅游行业动态。完善导游实训室、微缩景观实训室、民族民俗展览馆等场馆建设,与《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基础》《模拟导游》课程相配合,让学生和景区景点实现“零接触”,提升学生旅游服务行业技能。还可以在校内建立旅游电商服务一条龙的“校中店”,类似如校园旅行社与互联网电子商业实训中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数据时代下旅游营销规则。中职旅游院校还需在实训室中引入旅游软件建立仿真实验室,模拟国内外最为先进的旅行社业务流程管理、客户管理、后台操作、成本控制管理、导游服务等完整一体化的实践环境。通过各种实训室建立,让学生学习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6]。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推动下,进一步加深中职旅游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将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品质,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教学服务能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水平会影响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更是关乎中国旅游业向世界强国步伐迈进,坚持十九大报告中:“不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结合”作为当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旅游产业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相融校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心相融
从“相加”迈向“相融”——上虞日报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