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31 23:3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林双创特色

徐 敏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涉农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高校既包含农林类高校,也包含部分综合性院校,指的是高校学科建设中含有农林类专业,涉农高校以有生命的行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开展教学研究、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于涉农高校而言,学校办学特色、农业优势等本质属性,及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都表明学校要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校是以农业为基础要素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立目的是为当下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不断改革,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就涉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展开研究,以期探索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 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解读

就目前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看,各校均响应“双创”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从课程设置、平台支持、师资队伍、活动形式上展开描述。

在课程设置上,各学校均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以创业基础等理论知识为主,选修课程则涉及创业营销等专业类理论。也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线上创业课程,如南京农业大学在网上提供“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等多门课程,学生自主安排在课程开放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集中上机考。在平台支持上,高校设有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园等平台,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思创园”,东北农业大学的梦想小镇科技园也为开展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均配有创新创业的专兼职教师,但数目较少。如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在学生参与形式上,部分学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的学分要求,但大部分学校均是学生自行通过校内各种形式的竞赛或者培训班参与,获得创业扶持资金的以培训名次或竞赛名次来获得。

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提供校外导师的指导,相应的实践平台支持,各类创投公司提供的基金扶持也是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支持资金的一种方式。如华南农业大学由中科招商等投资公司共设创业基金,南京农业大学与紫金创投共设基金,各类投资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2 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涉农高校的创新创业开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同质化倾向,体现农林特色,需明确目前涉农高校存在的困境。

2.1 创新创业教育未体现农林特色

涉农高校相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具有深厚的农林专业基础,这既是优势也是机遇。涉农高校中的农林优势明显,一些农林专利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如生物技术与科学等专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潜力大,具有创业潜力优势,但目前涉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它高校存在同质化倾向,其农林特色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并未凸显。

2.2 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

作为涉农高校,更要加强与农林特色专业结合的课程。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看,双创课程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与农科特色相结合的学科交叉课程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农林特色优势并不明显。

2.3 高校师资配备不足

教师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也体现在师资配备上。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头者多为教务处、共青团等校行政机构,二级院校缺少专门的导师团队,对于老师的配置以辅导员或者各学院的教师为主。据相关研究,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还是新手,创业导师的配备以辅导员和非专业创业导师为主。

2.4 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

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评价体系较成熟,但中国高校的双创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其评价体系的设置并不完善,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以何种标准去衡量创新创业的实施效果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且创新成果转化程度低,在评价效果时重论文重专利,轻创业实践。

2.5 企业参与度低

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更要遵循市场导向,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在创新创业的开展过程中,企业作为其重要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实际开展过程中,企业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企业是双创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地,是产学研中产的所在地。企业通常在与自己经营相关的项目中择优选择,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在就目前的情况看,行业企业因为经济效益的考量,主动参与高校双创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实践教学任务而被动地提供双创服务,导致产学研衔接有限,限制了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开展。

3 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

涉农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加深。作为涉农高校,应当在当前形势下看清高校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寻去提升路径。

3.1 政府扶持平台

政府应继续提供政策保障,政策引导。在当前颁布的政策引领下,各地政府在具体落实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高校发展特点具体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如各类扶持政策及申请方式,进一步简化落实,实现网上无纸化办理,以简化申请程序,方便学生申请。针对不同主体给予不同补贴,除了继续保障毕业生的扶持、补贴政策,针对在校生给予针对性的补贴。例如在校大学生申请创业项目资金时,可通过快捷通道进行优先注册,同时政府还会视情况减免大学生创业的各类手续费用以及行政管理费用。

3.2 高校落实平台

3.2.1 学校农业理念引导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将双创理念与人才培养方案、理念相结合应是高校的改革方向。尤其是涉农高校,如何将农林特色成果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如将农林成果以何种形式对接企业,如何从农林项目中创造新的创业机会,首先必须明确农林高校的农林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如河北农业大学以太行山精神以基础拓展服务三农的太行山双创道路,涉农高校要将双创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3.2.2 课程建设支撑

涉农高校如何将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何体现农业特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从课程建设上着手完善。

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类型。首先,设置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必不可少,如设置创新学、管理学等,其目的是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其次,对于有创业意向且想进一步参与的学生,对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市场营销、企业运行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中将涉及农林特色的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这需要本科生、硕士博士导师提供相应的项目支持。如生物专业、农学专业等。在此阶段,通常采取“学—训—赛—创”四阶段的进阶学习。通过学习、培训、参加比赛一步一步完善整个创业项目成型,直到创业环节的准备。此时,还需要学习部分的实践课程,即在创业开始后,需要学习的企业运营全过程的各类事项。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创业不难,但重要是后续的维持,如何将一个创业项目长期运行下去还能有所盈利。

其次,搭建“训练营—创业大赛—创业工坊—创业公司”培养模式。创业能力的学习及公司的运行均是一个进阶的过程。首先,在训练营的过程中,就可淘汰一批不符合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当项目初步成型后,参加比赛获取项目资金,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途径,涉农高校还应多关注“农业创业计划大赛”等农业创业活动。此外,具备良好的创业条件的项目,也可申请直接获得创业基金。最后,可拿到获得的基金成立创业工坊,进行初步的创业,待工坊运行稳定可进一步申请下一步资金,注册公司,开始正式创业。

3.2.3 完善师资配置

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完备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学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力量,应处理好学科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区别。首先,由校行政机构负责整个创新创业的开展,如项目申请,各赛事的跟进,导师课程安排等,由其进行统筹安排;其次需要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此类导师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对于有能力的创业团队进行专门辅导;第三,各学院的辅导员教师在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及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最后,除学校的兼职创业导师外,还需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联系,从知名企业中聘请部门兼职教师。此类兼职教师往往是各企业成功的管理人员,往届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其可靠的经验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有极大的帮助。

3.2.4 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创新创业的考核标准多以比赛排名或是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为参考。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如学科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进行各类考核培训。这是目前各高校比较缺乏的,也是未来应重视的方向。

3.3 企业支撑平台

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尤其一些知名企业,不应只被动的提供平台、资金支持,应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可为创业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岗位选择,这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对于技术成果转化的落实还应进一步加强,将成果落到实处。企业不应只注重短期利益回报,对于创新创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寻求大型公司建立长久稳定的技术支持,对于中小型公司,加强其技术成果的对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

涉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的开展过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涉农高校应逐步明确自己的特色定位,开展体现农林特色的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农林双创特色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中医的特色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完美的特色党建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