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学校对家庭教育干预的弊端

2021-12-31 23:36谢佩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校行为习惯家庭

谢佩佩

(武汉市将军路中学 湖北·武汉 430051)

从一个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一刻起,学校对其家庭教育的干预也就随之开始了。也许是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一个电话,也许是通过学校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也许是通过学生带回家的教师的评语,这种干预在不知不觉间展开了。

学校干预家庭教育是有好处的,而且可以说是好处多多,比如家长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动态;家长可以更有的放矢地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尽量避免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即便出了问题,家长可以第一时间知情,等等。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才用了一个专题来谈“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明确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好处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就一定有弊。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好处和必要,让我们忽视甚至忽略了其中的弊端。

首先,学校干预家庭教育有可能涉及到隐私。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要想突然变好和突然变坏都不容易。众所周知,一个人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他的家庭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异,在家里也一定受到很好的教育;一个学生在学校表现出种种问题,我们一定要在他的家庭环境中首先找找原因。可是每当我们面对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家庭时总会觉得头疼不已,因为情况太复杂了。其实,像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家庭住址、收入状况这些基本信息这些在社会中称作隐私的在学校里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但涉及到具体家庭结构时,那些比较不正常的比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之外,还有留守的、寄居亲戚家的以及跟着父母不断转学的等等,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都不愿提及,就更不用说夫妻争吵,家庭关系,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问题了。作为学校,应该掌握这些家庭信息,也就是掌握学生的成长背景,可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就成了问题。这些信息的来源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家长。现在的学生很少讲他的家庭状况,有问题的家庭的孩子就更不愿意说,因为他觉得这种家庭问题是一种耻辱。家长也是如此,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他们对自己家里的事情更是讳莫如深。因此,老师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非常难的。

当问及家庭问题时,老师们也会感觉到尴尬:不闻不问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问少了不解决问题,问多了会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反感,认为老师在刺探他家的隐私,以后的工作更不好做。

其次,学校干预家庭教育可能引起反效果。

这里的反效果是从家长的角度说的。家长这个社会群体,庞大而且复杂,家庭管理、教育子女水平高低不一。仔细观察周围的家长,其中有的毫不费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亲子关系融洽,孩子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品德、学习直线上升;有的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反而收效甚微,甚至走向反面。婴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还有点“威严”,用打骂训斥的方法,也常常使孩子有所收敛。到了青春期,家长单纯说教,动辄打骂恐吓,非但不起作用,轻则反抗,重则离家出走,甚至酿成家庭悲剧。

一些简单粗暴的家长就像一桶火药,学校如果将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告诉他,则瞬间点燃了这个火药桶,结果极有可能招致他对孩子的打骂。青春期的孩子,打骂对他们来说已经多数起的是反作用,家长也不会认识不到自己的打骂对孩子越来越没有效果。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收不起舌头、放不下拳头,从心理层面上来讲,多少有点泄私愤的意思:我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当牛做马地干,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玩供你花,你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让人家老师把电话打到我这里来了,害我脸都丢到学校里去了,看我不打死你!这样的家长也许不占多数,但绝对是一个客观存在,很多意外也容易在这样的家庭里产生,因此是学校干预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的方面。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盲目相信和溺爱。当前,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四二一”家庭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隔代老人大量退休在家,并且进入家教领域,往往会造成几代人围着一个人转,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孩子就是我家的好,我家的孩子不可能做错事,就算做错事也不是什么大事,用不着学校大惊小怪地批评教育”,怀有这种心态的家庭相信也不是一两个。还有的家长多次管束用尽办法无效之后,对孩子放弃要求,放任自流。

我们相信,打骂孩子,溺爱孩子和放弃孩子的家长都是极少数,可是一旦在干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学校对此类家庭实施干预的时候要采取谨慎的态度。

第三,学校干预家庭教育有可能引起学生逆反心理。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告诉我,学生通常不愿意学校和家长联系,因为学生认为学校跟家长联系,无非就是告状、打小报告之类的,所以有些学生会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障碍,比如他们可以隐瞒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伪造成绩单和家长签字,留给老师一个假的联系方式等等。虽然都是些很容易识破的小伎俩,但足以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没有耐心的老师会放弃继续联系,粗心大意的家长则会认为天下太平,也不会主动找学校联络。等家校双方费尽周折接上了头之后,问题也就来了。学生在学校受了批评或者在家里挨了打骂,总是会认为这是家长和老师在合谋“整”他。尤其是家长历数他在学校的种种表现时,他更是认为这是老师告了他的刁状,否则父母怎么会知道的?于是在家里绝食、吵闹、冷战甚至出走对抗家长,在学校不完成作业、扰乱课堂纪律、违反校规甚至打架闹事对抗老师。这种对抗情绪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学生的成绩直线下滑,行为更加偏激,眼神中充满了敌意。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并不是我们实施学校干预的初衷。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在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给整个干预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时刻要牢记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目的:面向所有的孩子。

其实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弊端说到底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什么问题可以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怎样干预,这些都涉及到“度”。而对这个“度”的理解有赖于学校、教师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一些孩子,我们帮助其进步;对另一些孩子,我们培养、提高:最终促进所有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我们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和家庭的目的是相同的。既然目的相同,需要解决的就只是方法问题了。

第一,学校实施干预前必须通过使家长充分知晓干预的目的的方式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单独交流等方式让家长切实了解,出于因材施教的目的,学校和老师有必要了解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学生的重大事件。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历程和现状以便推知目前学生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成因,不是刺探家庭隐私或者揭开伤疤。就像医生一样,老师只有了解了病因,才有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正确研判,对症下药。这样,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节约家长和老师双方时间和精力,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更容易见到成效。这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第二,干预的过程中学校与家长要密切联系,互相通报情况。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接到老师的电话,看到老师的电话号码都精神紧张,因为这些电话大都是“告状”的。有几个家长愿意听到孩子的短处呢?其实老师也不愿意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不是忙,就是找借口推脱到校面谈,还有的家长东拉西扯讲个不停。

这种局面的形成,家校双方都有责任。改变的方法还是首先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家校联系的目的和重要性。家长和老师互相沟通,这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处于青春期的躁动不安的学生,这种联系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家长要端正心态,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其实家校联系的频率和方式是灵活随机的,以家长和老师都不觉得有压力和负担为度。时间最好选在双方都方便的时间段。通报的内容不要“报忧不报喜”,大家都要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只有进步才是促成下一个进步动力。

第三,学校有责任让家长看到干预的效果。

无数事实证明,比起过程,人们更在意结果。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就像电脑上的进度条,可以让家长更有成就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联系当中,更关注孩子的成长,也对未来更有希望。让家长看到效果,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入学以后,除了睡眠时间,学生在校的时间可能比在家更长。这种情况使得家长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学生,造成家校信息不对称。另外,在教育方面,学校和老师是专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这些都使学校和老师有责任让家长看到干预的效果。换言之,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针对学生的教育手段等信息,也就是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效果,是学校和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谓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成绩的变化,更多的应该是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的变化。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迟到的次数少了一些,一个自以为是的学生听取了他人的一条建议,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朗读了一小段课文……当然也有相反的,比如成绩下滑、变得自私等等。这些都是效果,而且是更关乎学生成长的效果,可恰恰被大多数家长忽略的,应该被老师看在眼里,然后跟家长交流,提醒家长关注的。

总之,学校干预家庭教育绝对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信只要帮助学生成长的目标是共同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家校行为习惯家庭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