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1-01 00:26陈囿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医药少数民族中医药

蔺 坤 陈囿亦

(德宏职业学院 云南·德宏州 678400)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的扩大,不同类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办学环境呈现出多样化、异质性的分化趋势。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在资源获取、校企合作、高端人才吸引及政府支持力度上都无法与大城市的高职院校相提并论,具体对中医药专业而言,传统培养理念陈旧、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基层需求脱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亟须突破性创新与系统性变革。

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中医药专业设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条件和水平也得到了大幅上升,但是一些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农村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资源不足和人员不足现象,尤其是需要一批高水平、高能力城市社区和乡村基层的应用型中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无论在招生规模上,还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都难以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人才支撑作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问题是:一方面规模小,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民族医药在该区域受群众欢迎,但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出现断层,传统特色诊疗技术及部分经典经方、验方面临失传,特别是基层医院民族医药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需要。总之,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健康专业能力不强、岗位胜任度低。

1.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改革创新举措

目前高职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增加,各大高职院校纷纷扩招,院校培养成了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院校培养普遍存在着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药临床诊疗思维,医德医风不佳等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固定化,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同时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临床实践场所。课程体系不够特色,没有深入挖掘民族医药资源,对其研究及传承缺乏创新举措。

1.3 民族医药人才匮乏,民族医药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教育的灵魂,而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老一辈的民族医师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中愿意投身民族医药事业的人才逐渐减少,同时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如中医药和西医药为主,民族医药为辅的趋势,民族医药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人才匮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基层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民族医药人才工作环境的相关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与大医院相比差距较大,整体接受教育的水平也不高,科研能力及科研经费不足,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严重不够,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民族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受外部大环境与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民族医药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

1.4 缺乏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层次学校转型而来,随着高职扩招,学校引进大批应届大学生到学校任教,一方面老师们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只能进行宣讲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生师比扩大,教学任务随之增多,许多教师长时间致力于教学,没有时间外出进修学习,导致教师们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这一现象在年轻教师中尤为明显。

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

通过依托边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和厚重的民族医药文化,高职中医药专业应更新育人理念,建立起适应该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开发本土化课程体系,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校园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促进民族民间医药传承,实现民族医药与中医药专业的有机衔接,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对民族医药的特殊需求。

2.1 更新育人理念,培养区域需求的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要贴近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高职教育面临办学形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有特色、全面追求高质量的特点等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中医药专业要树立“专业办学服务区域发展”观念和“政府—学校—医院—民族医传承人”共同育人理念,通过合作办学达到共同育人、共享成果、共同发展。

2.2 优化中医药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助力人才培养

边疆少数民族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与内地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同之处在于,民族医药本身有自身的特色,它既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也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传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首先要体现出少数民族医药的精髓和特色,在不同民族的医药上,应充分体现出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坚持本民族的医学基础和理论学习,比如傣医、藏医、维医等少数民族医药,都有着其内在的传承性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一定要把关于本民族的诊疗经验和医学典籍作为载体传承下来,融入到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从而丰富了高职中医药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发展是积极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要重视对古代医籍的学习,重视医古文、古医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并且利用情景教学、微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方法来完善高职中医药专业的教学教法。

2.3 共建校内外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厚培中医药人才成长土壤

依托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与综合性大学构建集培训基地、专业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科研平台、开发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支撑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等培育环节的中医药人才协同孵化平台。在民族医药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以通过学校与民族医师传承人、医院、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破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共享的难题,实现学校多专业在民族医药保护、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工作过程中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同时,有效避免了传统单靠政府投入被动输血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2.4 高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规律,将学院式教育模式和师承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的学院式教育中,引入师承教育,重新赋予师承模式的内涵,可探索建立中医药名师工作室、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室、中医药学术讲座、民族医药专家经验交流会、中医药专家师承班等,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5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过硬专业技能

增加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严肃人才引进考核机制、有针对性的、切实的将有才能的人才引入。除此之外,从民族医师传承人、合作单位、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组织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平台,安排教师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为以后的高级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院校进行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抓住机遇,选派教师脱产到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培训;每年分批次组织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践,严格顶岗实践考核机制,保证教师认真完成顶岗实践任务。

2.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在地多人少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医药,要加强多民族文化交流,尤其是各民族医药文化交流,加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对当地中医药进行调研,了解地方民族医疗技能,在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中获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生存空间和文化常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及开展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中医名师、民族医传承人到校园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授医疗适宜技术;到民族医药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调研和学习;在校园内营造地方民族文化氛围,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等方式。建构大学生对中医药专业和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并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渠道。

3 结束语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高职中医药专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对人才实行复合和双轨培养,只有坚持扎根本地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成效。

猜你喜欢
医药少数民族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传统医药类非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