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心理社团探索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2022-01-01 00: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社团志愿心理健康

邹 琴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问题、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凸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理问题呈现高发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家庭和未成年人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以高校心理社团为依托,对接联合社区,有效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丰富社区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实践大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引导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起到双向教育作用。

本文对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社区志愿社区模式做探究,为高校心理社团开展未成年人社区心理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1 高校学生心理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引领者。高校心理社团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一样,在本着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基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个人专业发展、对心理学的共同兴趣的学生群体自愿成立的学生社团。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已逐步发展成为课堂教学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专业咨询相结合,咨询服务与朋辈互助相结合。高校心理社团成为开展学生朋辈互助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41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因此,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积极指导,各高校心理社团蓬勃发展,成长迅速。高校心理社团规范化、专业化成长,已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补充。

2 社区心理志愿服务

有研究认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应重点探索将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工作切实融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建立社区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视为社区工作日常,系统化、专业化、制度化开展,尤为重要。

在社区心理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层面,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主题活动等,增强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预防身心疾病、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社区心理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志愿者的支持与参与可提供服务性力量。而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是社区心理服务急需的力量。

高校心理社团服务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集合了心理专业学生、心理爱好者,接受学校心理工作部门或专业教师指导,具备一定心理工作基础。同时,心理志愿服务为心理社团活动之一,具备活动组织和开展基础。因此,心理社团志愿服务力量是社区心理服务的重要资源。

3 心理社团开展社区心理志愿服务的意义

其一,满足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需求。在校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对于志愿者服务和实践的需求旺盛。依托高校心理社团对接社区开展心理志愿服务,提供实践平台,可满足大学生学业成长及专业实践需求,如心理专业、社工专业、教育类专业的社会实践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其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指出,心理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心理社团学习和培训,可增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心理志愿服务各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增进交流,释放压力,可以获得团队朋辈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潜移默化地消解心理问题,有利于积极稳定心态的形成。

其三,对社区心理服务提供心理教育资源。在社区未成年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过程中,高校心理社团可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开展心理宣传和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高校心理社团是社区心理服务可挖掘的有效资源和忠实的合作伙伴。

其四,服务社区未成年,引导未成年心理成长。心理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丰富社区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活动,服务于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和家庭教育,助力于未成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4 心理社团社区未成年心理志愿服务构建

对高校心理社团对接社区开展社区未成年心理服务模式构建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未成年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和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提升。

(1)社团实地调研,了解社区未成年心理服务需求。一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在开展调研前做好社区对接,取得社区工作支持,设计调研提纲,做好调研准备;另一方面实地调研,了解社区服务人群需求,设立不同的服务项目与内容,提升心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

(2)设计心理社团社区心理服务方案。结合前期调研服务需求,根据心理社团的专业背景优势,设计心理志愿服务方案,服务方案详尽、具体、操作性强。同时,请求专业老师给予方案设计指导。心理服务项目有针对性,服务内容涵盖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团体辅导、亲子讲座等心理特色服务项目。

(3)心理社团社区服务技能培训补充。在已有社团心理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添外出志愿服务培训项目,加强社团成员安全、法制、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社区服务中,既文明有礼,遵守法制,又注重自我保护,体现和维护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4)联合社区,开展社区心理服务实践。根据社团心理志愿服务方案,走进社区,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志愿服务。开展活动前,确保活动准备充分,与社区干部做好详尽沟通,取得社区的同意和支持。服务开展中,礼貌、热情,体现服务的专业性。同时,还要注意人生和交通安全。

(5)社区心理志愿服务效果评估。为确保社区心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建立社区未成年心理志愿服务评估机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社团心理服务质量、受益情况、服务效率、社区参与情况、服务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社团成员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评估等。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访谈、评估问卷、活动出勤、活动记录等多维度进行效果评估。

(6)评估反馈,总结提升,调整和改进服务方案。根据社团心理志愿服务实践情况,及时总结,对项目方案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和调整,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心理社团增强社区心理服务效果的能动性举措

提升心理社团社区心理志愿服务效果,可以从高校心理社团的专业性、自主性、品牌性、属地性等四个方面深入,采取有效举措提升心理社团服务效能,弥补心理社团存在的不足。

(1)提升高校心理社团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心理社团作为专业性社团,社团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活动的开展和筹备才会知识和技能基础。尤其是负责团体辅导、朋辈咨询的工作,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助人技能必不可少。因此,心理社团应该在学校心理部门、专业社团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相关专业专题培训,掌握心理保健与预防、朋辈帮扶技能、团体辅导技术、心理辅导员原则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社团成员助人自助能力。在社区未成年心理服务工作中,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投身于心理志愿服务。

(2)注重社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专业心理老师在心理社团中充当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承担“指导”角色,而非“主导”。学生社团的主导性决定了教师应处于辅助性位置。因此,高校应在指导的条件下,充分尊重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理念,调动心理社团工作的主动性,挖掘心理社团的创造性,促进心理社团的全面发展。施展心理社团工作特色,志愿社区未成年心理服务。

(3)注重心理社团社区心理服务品牌。高校心理社团应根据社团特色,应不断探索模式,以活动吸引力、活动效果为评价标准,不断进行创新,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活动内涵,重点打造品牌活动及社团影响力,在社区心理志愿服务中发挥有效作用。

(4)以校园周边社区为服务点,注重心理社团志愿服务的属地性,建立长效志愿服务基地。以心理社团日常开展的社区心理志愿服务,服务周边社区未成年群体心理需求,需要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根据社区属地性特点,有针对性的配套优化心理服务方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符合社区未成年及家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兴趣。

总之,在心理社团开展社区未成年心理志愿服务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优化提升。在实践中完善和改进,发挥心理社团在社区心理服务中的专业性、自主性、品牌性、属地性特色,服务于周边社区未成年心理成长。

猜你喜欢
社团志愿心理健康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缤纷社团
心理健康
我志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