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2-01-01 00:26李向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李向明 段 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0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显著提高,自媒体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既有的信息传播与社会交往方式,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开启了的自媒体时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群体,其成长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等与前人相比均发生了极大改变。与之相对应,各大高校也逐渐认识到网络阵地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学习使用网络宣传手段与技术,积极推进网络育人工作的开展,以适应时代需求。网络育人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带来了新挑战。

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 思维开阔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信息,极大的拓宽了眼界,丰富了认知,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同时,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从小接触甚至运用网络工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遇到难题习惯于自行运用网络各方渠道寻找解决方案,对家长与老师的依赖度与信服度降低,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开阔性与活跃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1.2 自主意识强烈,行事依循个人好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强化。受全球信息化影响,多种文化通过网络不断冲击融合,当代大学生身处其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比前人更注重自由,强调自我规划、自我实现,行事以个人好恶出发,对待自己喜好或选择之事会自觉完成,而对待家长、老师甚至传统权威的建议往往抱有抵触情绪,集体意识、社会意识逐渐丧失。

1.3 重视利益得失,目标追求日趋务实

由于长期受到网络世界各类信息熏染,当代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的同时,思想也较前人更为复杂。许多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同时,不少大学生也有着较强的功利心理,是否能够助力自己实现既定目标或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助益成为其决定是否做某件事的判断标准,其追求往往也更注重眼下的金钱收益,或者为未来做铺垫,价值取向日益具体、奋斗目标日趋务实。

1.4 政治理想淡薄,批判抵触心理较强

当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对错,容易被煽动情绪,对传统思想观念持抵触心理,尤其对政治的淡薄与抵触更甚。由于未能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当代大学生大多政治素养薄弱,或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或认为政治是老生常谈的空话,多持批判、抵触心理,政治方向不明,政治理想淡薄。

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

2.1 育人场域扩大化,育人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快速化,育人难度增加

自媒体时代,人人是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网络信息数据海量增长、内容多样、传播速度快、渗透性强,所有人搜索、了解和掌握信息的渠道增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由传统单一的通过学校老师讲授,逐渐转化为通过网络技术自学与传统学校教学相结合。育人场域逐渐由界限鲜明的实体场域拓展至无边界的网络场域,教育与非教育、教育等级结构、教育时间空间等边界均被打破,全新的育人场域逐渐形成。育人主体也由原有的教师、家长等传统主体逐渐增加至网络上各方主体,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的各类人士均有可能成为育人主体。网络信息价值密度低,且传播速度快,育人主体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学生所接收的信息、观念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对高校而言,育人难度显著增加。

2.2 育人理念模式化,创新性不足,育人内容无法引发学生共鸣

为适应时代发展,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网络育人,但在育人理念方面,不少高校仍受固有思维、固有模式限制,缺乏创新,导致优质网络育人产品匮乏。一方面育人内容的模式化、普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高校甚至仅仅简单地把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直接转移到网络平台,未能切实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内容表达方面也多呈现出严谨化、公文化,缺少网络语言特点,缺少具体、鲜活的事例,难以吸引学生关注,无法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导致虽有网络育人形式,却无法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价值。

2.3 育人平台零散化复杂化,缺少规划布局,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是新闻传播者这一时代特性决定了网络育人平台的多样性与复杂化。由学校及各二级学院组织建立的“官方”平台、由学校老师指导的各类学生组织建立的“半官方”平台,以及由学生自发建立的“非官方”平台,组成了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官方平台主要是学校官网,主要发布校园官方新闻,传播主流声音,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半官方平台包括班级QQ群、微信群以及由老师指导的各类微信公众号等,此类平台与学生更贴近,但往往也是以传达官方通知为主,学生的兴趣度不高。相反,由学生自发建立的各类非官方平台,往往更能够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发布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涉及校园内外生活、时政热点、学生需求,甚至一些官方消息也能抢先发布,对学生的吸引度很高,影响力在学生中居高不下。此类平台多自发形成,缺乏组织领导,呈现出零散化、复杂化特点,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影响较大。各类育人平台组成育人矩阵,但高校官方未能形成统一管理,缺少规划布局,导致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2.4 育人队伍建设不足,思政教育人才与网络技术人才配备不尽合理

教师队伍主体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校思政教育是否能办好的关键,网络思政教育更是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在网络育人工作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一支既政治立场坚定、又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政工作规律,同时还能熟练掌握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擅长网络文化推广的能力复合型教师队伍,缺少结构配备合理的网络思政教育团队。高校网络育人队伍中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拥有多年的线下思政教育经验,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但是往往不熟悉网络操作,不擅长网络文化推广,而部分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青年教师则往往思政教育经验不足,政治理论水平不够,两种人才均复合型能力不足。同时,因为缺少合理的组合规划,导致思政教育人才与网络技术人才难以实现协同共育。

3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

3.1 明确网络育人目标,加强主流价值引领

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面对育人场域、育人主体无法掌控,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现实困境,当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必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中,明确自身立场与定位,坚定自身信念与目标,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责任,清楚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需要解决何种问题。

此外,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极大变化,对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持怀疑甚至抵触心理,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需积极探索、深入挖掘主流价值体系中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需求相契合的点,构建科学的主流价值传播体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各类意识的甄别、判断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引领。

3.2 创新网络育人理念,优化网络育人内容

转变固有的“生搬硬套”“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掌握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大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价值,挖掘、梳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类信息数据,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育人方案。同时,推进网络育人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改变网络育人内容的表达方式,优化网络育人内容质量,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观念合理的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热点之中,呼应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并采用符合当代大学生交流习惯的网络表达语系与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文化浸润,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有效、正面的价值引领。

3.3 整合网络育人平台,合理规划平台布局

加强网络育人平台的管理与规划,一方面构建以学习官网等“官方”平台为基础,以学校老师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建立的“半官方”平台为主导,吸纳学生自组织的“非官方”平台为延伸的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另一方面,提升各类平台的整体质量,学校官网要做到及时更新最新热点、发布最新信息通知,做好网页设计与思政栏目设计。老师指导的各个平台也要充分利用好QQ、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B站等新媒体,发挥其直面学生、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的特点,打造出深入学生内心,集思想教育与学生服务于一体的平台系统。而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平台,要主动将其纳入学校网络育人体系,加强对其的内容监管,防止其传播不良信息,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立体多元的网络育人平台体系。

3.4 完善育人队伍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当前高校网络育人队伍主要由团委、宣传部、学工以及学生组织组成,个人综合能力不强,整体缺乏科学的人员结构规划,育人合力难以发挥,要提高育人队伍整体合力,一是要丰富育人队伍人才类型,优化育人队伍的人才配备结构。在高校网络育人队伍中引入善于捕捉并分析网络信息数据、熟悉网络运营与网络文化推广的网络技术人才,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思政教育人才,同时,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熟悉网络技术操作的学生干部,作为网络育人队伍的补充。二是要加强既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对网络技术运用能力较弱的思政教育人才定期开展网络技术操作与网络运营能力培训,对思政工作经验不足、政治理论水平较弱的网络技术人才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业务能力培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与思政工作能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