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与科学协同育人研究

2022-01-01 00:26王永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表象科学家

王永平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5)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在物质世界探秘,艺术在精神世界寻幽。科学与艺术的关联,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来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与艺术相互启迪,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在达成健康的人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中,科学与艺术具有同等提升作用。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协同育人。

1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艺术创立是在求“美”,科学创立意在求“真”。

真:即真理、真知、真功,是对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真实内涵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停追求的永恒过程;人类的全部文明史,就是一部永无止境的求真历史,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它一切知识技能,都以求真为起点,以求真为归宿;艺术院校所教所学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一切知识技能,都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求真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就是要探索真理、掌握真知,练就真功。无论真理,真知,还是真功,并不是当先生的天生就懂就会的,也不是书教口传本身就是真来源的,真来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要达到求知求学的高境界,就要有实践第一,人民为本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老师除此之外,还要有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作品美、环境美。它除了包括“五讲四美”中的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内容外,还有艺术院校固有的或应有的特点或特色(形象美、作品美),也是应当不断传承、保持和弘扬的优势。也就是说艺术院校所学所教内容,无论舞蹈也好,戏剧也好,音乐也好,还是舞美设计等也好,应当追求达到的最好效果和最高境界。从本质上讲,美,就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实现对精神文明美的终极追求,就是追求文化艺术事业者的完美境界,使之各尽其美,美美与共,齐为大同。

2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科学使人认识物质世界,但科学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艺术使人认识美,它的最大功能应是净化人、抒发人类的情感,二者的结合是人类的理想,如果结合得好了,人类就进步了。”李政道先生强调智慧和情感,艺术也是,科学也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艺术不是点缀、美化,也不是装饰,它是一种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展示给人们。艺术与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追求之上。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创作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纷乱中找出秩序,从现象中揭示本质,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艺术院校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关联认识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一种不足认为科学是理工科学生在事情。艺术学科缺少科学性,即学科目录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矛盾,我们应关注学科内部的科学问题。另一种不足认为艺术活动只着眼于艺术圈之内,对艺术教学、艺术实践、艺术理论与相关学科交流借鉴的认识不足,在艺术的发展方面,仅限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艺术与个人感情,新的艺术活动方式,新的艺术通道的探索不足。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从历史上看,艺术比科学的出现要早得多。从广义上意义看,与“表象思维”相伴生的就是各种艺术的雏形。“抽象思维”的出现,虽说为“科学”的问世提供了重要条件,但从狭义上看,真正的“科学”是出现于近代的四五百年前。各自问世的艺术和科学,两者相隔时段很长,不存在所谓两者“相分离”的问题。

第二,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是以近代各学科的“分门别类”为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不是艺术或科学之过,说到底,它是“抽象思维”之过。通过“抽象”的“分”,朦胧的“整体”看得清晰了;又因为“分”,“整体”荡然无存了。

第三,克服艺术与科学根体分离的出路,就是让思维主体自觉意识、主动协调“表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因为前者与“表象思维”相贴近,后者注重运用的是“抽象思维”。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为着克服学艺术的不懂科学、学科学的不懂艺术的状况,应该设法让两者相揉和。比如学艺术的要开设科学课,学科学的要开设艺术课。这主张干脆利落,能立竿见影。但能否让学者真的感受到“自己缺乏的正是眼下要学的”,就有疑问了。因为它完全属于“外在操作”,并不顾及学者的“切身需要”。当然,形式(组织)上的执行是需要的,为人担忧的可能陷入走走形式。

4 艺术院校培养人才避免艺术与科学分离的对策

第一、围绕“一个主题”,设法寻求两种(艺术的、科学的)表达方式。

例如,1995年,科学家李政道与画家吴冠中联合举办主题是“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会上展出画家李可染的《对撞的牛》和吴冠中的《柳与影》,前一幅是表达“质子对撞”的,后一幅是表达物理范畴“对称与不对称”的。用“形象”表达“抽象”,这不正是要求得两思维的协调吗?你无论从物理学意义上看“画”,还是在看“画”中思考物理学意义,都各有所得,各有感悟。

其实,对科学家与艺术家联合举办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研讨会,往更深层方面去思考,它还隐含着另一重意义:从表达形态来看,一种是自然科学,另一种是人文科学,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互不相关的“分隔带”,你搞你的科学探索,我搞我的艺术创作,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但是,谁曾料到,无论是搞科学发现(创作)的还是搞艺术(发现)创作的,都是地球演化出人类的“同一个”大脑,无论个体如何奇特,他还是人脑,只要是创作(而不是日常活动),就要充分调度两个“半脑”各有所侧重的功能发挥,就要发挥直觉思维——通过直觉“图示”(它为直觉所发现又为直觉理解提供直接“判据”)抓住“对象”(或发现的或创作的)的本质。据研究,这“图示”(科学研究的“理想构图”、艺术创作的“雏形构图”)“恰恰是沟通这两种文化的桥梁”。

第二、艺术工作者应主动向科学这边“靠”。

这里的“靠”是指主动了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中汲取营养。例如,创立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他的画作是很少人能看明的“立体”。人们回到他创作的“背景”中,认定在创出他的风格中,是参照了许多学科(数学、三角学、精神分析学,甚至音乐)研究成果的。但他却在公开场合作了否认,这否认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他如何创作的兴趣!

在现代,科学发现(创作)与艺术(发现)创作的相互“参照”,已不属罕见之例,尤其艺术家对科学探索及其成果的热心和关注,似乎要胜于科学家对艺术家创作的“参照”。当然,艺术家“热心”于科学,并不在于对科学探索所获得成果的“理解”,正如你要求画家李可染对物理中的“粒子对撞”、要求画家吴冠中就物理学中的“对称与非对称”“理解”,基本变得“隔行如隔山”那样,来得强求困难!那么,怎样才能使艺术家不仅“接受”科学,而且从中获得启示,作出画来呢?这过程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家通过对科学家将科学知识“转换”为“日常所见”的“了解”(不是“理解”!),并将“了解”“转换”为自己认定的(如“两牛对角”“柳与影”)“直观表象”后,再用艺术画作的形式作出表达。

同样的过程,也往往出现在另一种形式上。如有些艺术家对科学着“谜”,不在于科学家著作中表达的深奥拗口的“知识”,而是其中配与知识的“示意图”,尤其是“理想实验”的“图示”。对艺术家来说,书的内容是读不懂、不理解的,但科学的“图示”(虽说它是表意的,但又是直感的)不仅可以看,而且在看中能获得启发。艺术家就是在启发中突发灵感、转入绘画创作的。如荷兰画家埃舍尔就是依据“彭罗斯台阶”(由天体物理学家彭罗斯设计),创作了《上升与下降》的名画。

第三、科学工作者应自主地向艺术这边“靠”。

上面列举科学家李政道就是一个例子。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更典型。他随身带小提琴,酷似随时登台演奏的小琴家。他不是一位演奏家,但一旦有机会,所演奏的小提琴曲,与专业演奏相比毫不逊色。他很喜欢音乐家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老作曲家。他凭直觉,抓住作品是否具备结构上的“内在统一性”,听出该作曲是否“缺乏深度”,是否流于“浅薄”,是否泛起“平庸”,总之,他从艺术欣赏中获得的不止于情感、乐趣的享受,更多时候是从中获得科学探究的灵感。

在现代,普通教育的改革大体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从体制上改革。主要着眼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学科组合方式两方面。前者更重视活动主体和活动内容来确定如何组织的问题,是分班还是拆班、是行政规范,还是自由组合,都是值得探索的;二是从如何设法挖掘学者自身潜能方面展开,人们力求寻找到最及时发现、最有效挖掘学者潜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目前,人们似乎更聚集于“怎样发现、培养未来科学家和艺术家”上。一般认为,个体在“儿童时代的兴趣也许便预示其后来的职业选择”——一种喜爱审查设备的内部并试图揭示“内部机制”的少年,一种能用一小块木头制作木偶的少年;前者将来很可能就成为科学家,后者就会成为未来的艺术家。而过程发展的关键就是及早发现及时提供相应条件的培养。现在,无论是学者本人,还是家长、学校、社会都给予高度重视。但是,这一般的“重视”却“掩盖”着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根本”,这就是:大脑统辖着的“左半脑”与“右半脑”的开发,要借助“抽象思维”与“表象思维”,而擅长“抽象思维”的是科学探索活动,与此相应的“表象思维”却是供给艺术创作活动的;要使“抽象思维”与“表象思维”相协同,必须借助既能提供抽象“概念”又能兼顾表象的“图式”的“直觉思维”这座“桥”。这是科学发现(创作)与艺术(发现)创作所相“沟通”之奥秘。但是,就是它,却被时时提积极倡导要大力挖掘人的“潜能”的人所忽略。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表象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科学家面对面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