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2022-01-01 00:26黄川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西方人中西用语

黄川珊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礼貌是人们维持交际的重要准则,是被社会成员广泛使用且逐渐形成的固定规范和文明手段。中西方由于受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等的影响,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行为,这种差异性对跨文化交际是否能有效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英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1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1.1 英语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Paul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认为,交际双方为了使双方话语能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会共同遵守一些原则,以便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即在交谈中交际者所说的话都符合该交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如Lakoff、Leech等提出了与该合作原则互补的礼貌原则,其中英国学者Leech的礼貌原则影响较大。其出版的《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多表达有利于他人的观点;(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少表达使自己受益的观点,多表达使他人受惠的观点;(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少表达贬损他人的观点,多表达赞扬他人的观点;(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少表达自我吹捧的观点,多表达肯定他人的观点;(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少表达与他人发生分歧的观点,多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少表达与他人在感情上对立的观点,多表达对他人同情的观点;利奇认为人们在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应遵守这些礼貌准则,说话者应尽量给他人带来方便和尊重,并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分歧,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

1.2 汉语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有学者认为,语用学的学科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才得到了认可,因此作为语用学研究对象范围之内的礼貌原则在中国引起关注的时间并不长。我国对礼貌原则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顾曰国教授在1992年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五项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要“贬”,要“谦”,指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即用合适的称呼语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物关系的改变。(3)文雅准则,即多用雅言、婉言,禁用秽语少用直言,这代表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层次。(4)求同准则,指说者和听者在交流过程中对诸多方面的事情力求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和期望,当不得不提出不同意见时,也要先肯定对方的看法再委婉提出。(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需要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利处,言辞上要尽量夸大他人给自己的益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1.3 中西礼貌原则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中西方礼貌原则在赞扬、得体、谦逊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和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准则都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应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表达肯定他人使他人受用的观点,尽量少表达不礼貌或贬低他人的观点。除此之外,利奇的慷慨准则和顾曰国的德、言、行准则也有相似之处,这两个准则都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应多使对方受益。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礼貌原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往往会保持十分谦逊的态度,习惯用否定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回应他人的赞美,而西方人虽然态度谦逊,但会欣然接受他人对自己对肯定和赞美并表示感谢。而在表达上,中国人习惯用迂回婉转的方式渐渐进入主题,而西方人更喜欢直接的开门见山的进入主题,有时中国人的热情周到往往会让西方人觉得侵犯隐私,而西方人的礼貌谦逊有时会让我们误认为是态度冷漠。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既相互兼容又相互抵触,而这些差异性往往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2 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根据中西方礼貌原则,结合日常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以下将从称谓用语、问候用语及称赞用语三个方面对比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2.1 中西称谓用语的不同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社交称谓用语中一般会遵循“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而西方人更看重个人的权利,追求“人人平等”原则,贾玉新认为,英语国家受西方社会关系、个体本位的影响,人们崇尚的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文化的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因此在称呼习惯上中西方大不相同。中国人对非亲近关系的人的称呼,一般会采用姓氏加对方职务的方式,如陈书记、王经理、李老师等;而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大多不会将姓氏和职务放在一起,对于不熟悉或者比自己年长的人,英语中通常会用“Mr.”“Ms.”“Miss”加姓或姓名连用,用“Sir”“Madam”等称呼自己的上司以示尊重,而用头衔称呼的较为有限。在日常用语中,中国人对较为年长的老者通常会称呼为“老大爷”“老奶奶”“老伯”等等,这里的老并无任何不尊重或者贬低的意思,反而是一种比较亲切的称呼;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理解的“老”通常与年龄、能力等挂钩,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会用advanced in age、golden years、the aged等委婉语代替“老”的称呼。

2.2 中西问候用语的不同

问候用语是人际交往的开端,恰当得体的问候是交际顺利的前提。按照中国人的交往习惯,见面寒暄常常会以“你吃饭了吗?”“你上哪去?”等开头,虽然是疑问句,听着像是询问他人事情,但是实际上只是打招呼的问候语,对他人表示友好和关心,并无他意。但在西方,如果用同样但方式进行问候,去哪里和吃了吗会被认为是一种打听他人隐私的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你是否在邀请我一起吃饭的疑惑。在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碰面通常使用“Hi”“Hello”等中性问候语,或者谈论如天气等无关个人隐私的话题,个人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是他们所不愿提及的。

2.3 中西对称赞语回应的不同

“谦受益,满招损”是中国人执信的名言,上文中提到的顾曰国教授的贬己尊人准则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贬低自己突出别人。西方人则认为,大方接受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是一种礼貌,肯定他人的肯定可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场面,这与中国人在接收到赞美时习惯先否定自己的做法大不相同。如,当别人夸赞衣服漂亮时,中国人一般会回应“哪里哪里”“一般一般,很便宜的”“过奖了,哪有您的漂亮”等话语,当外国人听到这样的答复会认为你在否定她的审美,过于谦虚会被人认为是虚伪,这时双方的交际往往很难再继续下去。而西方人受到这样的赞美时,他们会表现得很高兴且会坦然接受,并回应一句感谢的话语,他们认为人应该有自信,肯定他人是交往顺利进行的原则。

3 形成中西礼貌用语差异的原因

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人们对礼貌原则的理解不同,表达礼貌的语言系统由于文化的障碍会造成误解,形成语用差异,我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3.1 不同的文化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对礼貌的评判标准不同,中国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政权统治,在当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群体意识。在《论语》中便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而在西方人眼中,他们认为人生来平等,更加注重个体存在和个人价值,这与欧洲社会16世纪推行的“文艺复兴”和当时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有关。

3.2 不同的思维模式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各自的思维模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遵循中庸之道,说话办事喜欢采用温婉含蓄的方式,以避免发生冲突。这种曲线思维模式下,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对一些敏感问题不直接表达,听话者要花心思去研究说话者的言下之意,这对于直线型思维模式的西方人来说是个难题,他们在语言表达中讲求直接、坦率、有效,更强调语言内容的特征而非方式。

4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通过上述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大家对礼貌的标准理解各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也大相径庭。在一种文化中被人们当做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有违伦理的不礼貌行为。礼貌原则是人类基于有效交流而制定出的对交流活动具有指导性的规范,是满足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交往的日渐频繁,中西方的“礼貌原则”的差异性也在不断缩小和变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生活习俗等,并尊重、遵循对方的礼貌原则,如此,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地避免冲突和尴尬,使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猜你喜欢
西方人中西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