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本源价值回归研究

2022-01-01 18:03赵文刚郭心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教育

赵文刚 郭心迪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1)

当乡村文化的发展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逐渐弱化甚至匿迹的时候,其必然会影响到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于乡村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不胜其数,也提出了较多有建设性的策略,但是缺乏实际的效果。根本解决乡村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乡村文化的价值回归方面进行探讨。

1 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发展的本源价值

1.1 乡村文化的自然性

乡村文化的自然性作用在乡村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面。国家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但是在实践中还必须要考虑到地域文化以及地方教育的特点。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在对乡村文化深入发现和积极研究的基础上,在乡村文化教育中能够首先使地域所在地的学生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文化传统及其特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作为乡村文化引导的场域,乡村学校向乡村人灌输逃离乡村、向往城市的内容,其实质就是一种城市文化殖民的后果。乡村学校的文化引领,应特别警惕这种城市文化殖民,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形式,建立乡村文化自信。”

1.2 乡村文化的生产性

乡村文化的生产性作用在乡村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宣传方面。悠久的乡村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优良的教育资源得以保存、传承的物质保障。要实现这个目的并将其影响扩大化,必须通过乡村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乡村学校教育,培育出乡村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宣传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教育活动,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大批熟悉并热爱、能够保护乡村文化资源的地域性人才。

1.3 乡村文化的脆弱性

在当下,乡村文化相比较城市文化而言是处于“弱势文化”的范畴,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完善和不和谐的表现。由于主流文化的载体大量流向城市,使得乡村文化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是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经济功能得以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也已经因为伤动元气而难以复苏。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因为在乡村社会里存在着一套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价值系统。而今天,很难说乡村社会还保存着这样的价值资源。”

乡村文化发展的弱势状况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仍然是乡村文化,从当前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比较中就可以证明。“乡村文化传统的不断势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向往。实际上,乡村社会的血缘性与地缘性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出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农民身份认同较为明确、自然环境比较优美的特征。”乡村文化的平静性、自然性、舒适性、纯洁性,都将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乡村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选择,而且是必然的选择。诚然,实现这种选择的过程以及达到重振乡村文化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科学技术或生产力的发展的程度。众所周知,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会导致社会进程的加快,从而最终弥补城乡之间文化的差距。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劳动量时,在高度文明与高度自治的社会中,社会资源会重新从城市流向乡村,社会的整体和和谐发展的结局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乡村文化的特性以及影响力必将得到有效的渗透和凸显,对乡村教育发展的真正影响才能实现。

2 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表现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更是乡村教师生存之根本。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直接导致乡村教师的行为意识与行为水准。

2.1 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意识力薄弱

目前,随着社会资源的不断延伸和下移,由乡村自身培养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师已经不再存在了,从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出现之日起,乡村教师就已经受到双重文化的“熏陶”——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随之形成双重的文化性格——城市文化性格和乡村文化性格。对于这两种文化性格,乡村教师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而且两种文化此消彼长,随着对城市文化的熟悉,乡村文化气息逐渐淡化,二者共同作用于乡村教师的身心。格尔茨说,“人明显地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的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断的城市文化的熏陶下,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意识逐渐的消失,随之自身最终淹没在城市的文化本位之中。而这正是乡村教育缺失的根源所在。

文化意识力是文化主体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资源的思维运动趋向产生的结果,体现在主体对文化的认识、感悟、实践活动中。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意识力是唤醒乡村教师教育良知和教育理智的根本所在。时下在乡村教师队伍中不乏存在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追求不高、教师道德认识及实践能力较低的乡村教师。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乡村文化意识力较为薄弱,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凸显的不够。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其思想及行为就代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但是,在当前的乡村教师身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这种乡村文化的代言者,随之而来的却是乡村教师的文化异化形象。“乡村教师不论做出哪一种文化选择,他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企图寻找一种值得信赖并乐于依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指导、控制和解释自己的行为。”乡村教师对于存在于自身周围的乡村文化充耳不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不切实际的城市文化,导致部分乡村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2.2 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价值“异化”

“中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历程,从塾师到现代意义上乡村教师的历史演变,充分展示了伴随国家权力的介入,乡村社会、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教师逐渐孤立于村庄日常生活之外,成为村庄的‘异乡人’。”由于受到来自于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刺激,乡村教师逐渐变成乡村中的另类人,高不成,低不就,其思想和行为与乡村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是又不能及时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乡村教师长期处于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夹缝之中,其文化价值观长期处于混乱与分裂状态,严重影响到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不论是年轻的乡村教师,还是年老的乡村教师,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任务时,其独有的文化差异会被暂时的搁置和藏匿,所有乡村教师的文化价值归于一致,不存在差异。只是在日常的学校之外的生活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价值的差异性才体现出来。年轻的乡村教师过于执着追寻属于自己向往的城市文化而对乡村文化不屑一顾,一有顺利融入城市文化的机会即离职而去;年老的乡村教师已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的代表,其教育思想观念不再对新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支撑,因此,造成乡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2.3 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价值认识浅显

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探讨目前仍然集中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对于精神层面价值的探讨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复兴才是真正的复兴。乡村文化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结果,它们都是乡村发展进程中人类与自然以及社会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内核,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对城市文化具有反哺的作用。“乡村文化既包含了农民的心理体验、生活情感、处事态度和价值取向等精神领域,也包含民俗活动、乡规民约等实体器物。乡土性和草根性是乡村文化的特有属性,是乡村文化的特质。”

乡村教师的价值追求集中在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识层面。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不单单是从事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其功能应该覆盖到整个乡村。乡村的文明进步与发展集中在乡村教师,这是乡村教师的宿命,是无法选择的。只要是乡村教师,就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追逐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其历代的追求。乡村教师应该将其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不是舍本逐末,一味地作为城市文化的追逐者和复制者。

3 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自白”——思考和认识的重复及延续

2015年4月中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要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时至今日,只要一谈到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问题繁多,层出不穷,并且问题的商讨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

3.1 乡村教师的“自白书”

通过对农村或者乡村教师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检索后,归纳出部分学者对乡村或者农村教师存在的问题症结所在,主要有“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生存压力大,培训机制不健全,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乡村教师成为社会性认弱势群体,成为农村新兴弱势群体。”“乡村教师成了与小农们一道呐喊着的灵魂,成为乡村社会中一股新的不安分的力量。”上述观点基本上概括了目前乡村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乡村教师的“自白书”。从客观方面来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它真实的反映了当前乡村教师的实际生存与工作状况,包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状况。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曾经主张,“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时至今日,乡村教师的问题还是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3.2 乡村教育的“自白书”

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应该从乡村的家庭教育、乡村社会教育以及乡村学校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认识。首先,乡村的家庭教育仍然处于家庭养育的阶段。由于受到来自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氛围、父母劳动方式、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状态。其次,乡村社会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发挥出乡村社会教育“改造和稳定乡村社会、开民智、为农民提供受教育机会、弥补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面向农民的教育”的作用。第三,乡村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在“贫困的物质生活——学校教育的现实处境、留守儿童——孤独的乡村未来、普九之后——辍学率反弹。”乡村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教育的发展超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资源的城市化流动直接导致乡村文化既乡村教育发展的落后,并最终影响教育的均衡和良性发展。

世人应该用最美的语句来赞美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的乡村教师,也应该同时赞美恬静而美好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不应该被逐渐地弱化,而应该要继续呼唤乡村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良知和信念。应该看到,《乡村教师扶持计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的未来发展将是大地干旱中的一场及时雨,这场雨能够促使乡村教师的心底生长出乡村教育的绿色的嫩芽,并通过乡村教师的精心浇灌,成长为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