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黄脂质体的制备、表面修饰及体外消化稳定性研究

2022-01-04 01:40宋恭帅刘家源袁雅雯濮发祥王丹丽蔡瑞康肖功年龚金炎
核农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色素卵磷脂脂质体

宋恭帅 刘家源 袁雅雯 濮发祥 王丹丽 蔡瑞康 肖功年 龚金炎,*

(1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遂昌利民药业有限公司,浙江 丽水 323302)

栀子黄色素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其含有α-藏花素、藏花酸、绿原酸及黄酮等活性成分,主要提取自茜草科植物的果实[1]。桅子黄色素颜色鲜艳、安全无毒,具有良好的药用活性,如保肝利胆、活血化瘀、抗神经衰弱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2-3],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和化妆品等重要领域。然而,栀子黄色素水溶液对光照、温度、酸碱度等较为敏感,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保健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4-5]。

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内部包含水相的闭合囊泡,具有高细胞亲和性、组织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医药、农业、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通常,脂质体用于包封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矿物质、抑菌剂等活性成分,可有效提高被包裹物质的稳定性[7]。然而,研究发现脂质体在胃肠道中的酶、胆盐等作用下易乳化、水解,从而降低包封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此外,在贮藏过程中,脂质体易发生氧化、聚集,从而导致包封物质泄漏[8]。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多糖、蛋白等物质修饰于脂质体表面是增强脂质体稳定性和提高包封物质可控性的主要方法。焦岩等[9]制备了多聚赖氨酸修饰的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并评价了其包封效果和胃肠消化释放性能,认为该脂质体可有效增强对脂溶性叶黄素的包封效果和胃肠消化释放性能。

壳聚糖是一种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阳离子聚合物,主要通过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得,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粉末,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10]。Tan等[11]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并研究了其体外释放行为,发现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在功能食品领域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以蛋黄卵磷脂为原料,采用传统的乙醇注入法制备栀子黄脂质体,以栀子黄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为指标,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栀子黄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再利用壳聚糖修饰脂质体表面,通过Zeta电位与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方法对其外观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以Zeta电位与粒径和栀子黄色素释放率为考察指标,研究紫外照射、加热及体外模拟消化对壳聚糖修饰前后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旨在为水溶性类胡萝卜素在新型功能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栀子黄色素(色价500),浙江诺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黄卵磷脂(纯度 >90%)、胆固醇(纯度 >95%)、壳聚糖(中粘度)、溴化钾,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乙醇、二氯甲烷、盐酸、氢氧化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胆盐,美国Sigma公司。

1.2 设备与仪器

Spectra MAX 190 酶标仪,美国Molecular Devices公司;RE-52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公司;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Evolution 6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Nicolet iS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公司;加热磁力搅拌器,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AL204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JEM-2100F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马尔文Zetaszier Nano-ZS粒径分析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FE20 pH计,梅特勒仪器有限公司;Direct Q8超纯水系统,法国Milli-Q公司;FRQ小型超声波清洗机,杭州法兰特超声波科技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栀子黄脂质体的制备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栀子黄脂质体[12]。将蛋黄卵磷脂和胆固醇按一定比例溶于二氯甲烷-乙醇混合液中,待完全溶解后,于一定温度下边搅拌边缓慢将其滴加至适量的栀子黄磷酸盐缓冲液(0.02 mol·L-1,pH值7.4)中,滴加完成后继续恒温搅拌30 min,获得脂质体溶液。在40℃真空条件下,通过旋转蒸发除去脂质体溶液中的乙醇及二氯甲烷,并加入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定容至原始体积后,超声处理30 min(100 W),得脂质体悬浮液并于4℃条件下储存。

1.3.2 栀子黄包封率(EE)的测定

1.3.2.1 栀子黄标准曲线的建立 准确称取100 mg栀子黄色素于100 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后摇匀静置,配制成1 mg·mL-1的栀子黄溶液。取10 mL上述标准液定容至100 mL,配制成0.1 mg·mL-1的栀子黄母液,分别取1、2、3、4、5、6 mL母液,定容至10 mL,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01、0.02、0.03、0.04、0.05、0.06 mg·mL-1的溶液,摇匀静置。以超纯水做空白对照,于441 nm处测定吸光度,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173 5x+ 0.007,R2=0.999 6。

1.3.2.2 栀子黄EE的计算 采用超速离心法测定栀子黄EE[13]。取1 mL栀子黄脂质体置于超速离心管中,放入高速离心机中18 000 r·min-1离心30 min,移取上清液加超纯水定容至10 mL,于441 nm处测定吸光度A0,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游离栀子黄色素的含量W游离。根据公式计算EE:

(1)

式中,W总量为栀子黄色素的总添加量。

1.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法设计中心组合试验,选取搅拌温度、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和PBS体积3个因素,以EE为响应值,做三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试验,以确定制备栀子黄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参数。响应面因素水平及编码值见表1。

表1 响应面因素与水平表Table 1 The levels and factors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1.3.4 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制备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称取0.2 g壳聚糖粉末溶解于100 mL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溶液中,在室温条件下搅拌至完全溶解。

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在室温条件下,将栀子黄脂质体溶液缓慢滴加至壳聚糖溶液中,50℃恒温搅拌1 h,体积比为1∶1。

1.3.5 栀子黄脂质体形态表征

1.3.5.1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参照郑景霞等[14]的方法,采用粒径分析仪测定样品的粒径分布、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与Zeta电位。1.3.5.2 FT-IR 称取适量干燥的溴化钾粉末和样品,于红外灯下研磨混匀,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扫描测定。参照Rondeau-Mouro等[15]的方法,设置光谱范围:400~4 000 cm-1,扫描次数:64次。1.3.5.3 TEM 参照Charcosset等[16]的方法,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形态结构。

1.3.6 稳定性试验

1.3.6.1 光稳定性的测定 参照Wang等[17]的方法。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空白脂质体溶液、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溶液和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溶液,置于超净工作台上采用紫外光照射12 h,测定光照前后样品的Zeta电位值与平均粒径。

1.3.6.2 热稳定性的测定 参照Klinkesorn等[18]的方法。将新配制的空白脂质体溶液、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溶液和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溶液于70℃恒温水浴避光加热2 h,并测定避光条件下加热前后样品的Zeta电位值与平均粒径。

1.3.7 体外模拟消化试验 参照Patel等[19]的方法进行栀子黄脂质体体外模拟释放动力学试验。首先将样品置于37℃水浴下加热10 min,再加入适量的模拟胃液,即胃蛋白酶盐酸溶液(15 mg·mL-1胃蛋白酶溶于0.1 mg·mL-1盐酸),恒温反应1 h。之后,加入适量的模拟肠液,即胰酶和胆盐缓冲液,其质量浓度分别为3.2 mg·mL-1和5 mg·mL-1,并用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4。在反应5、15、25、30、60、90、120、150、180、240、300、360 min时分别取样250 μL,于90℃水浴加热10 min进行灭酶处理,并加入等量新鲜消化液。所取样品于10 000 r·min-1条件下离心5 min以除去沉淀,根据公式计算栀子黄的释放率(R)[20]:

(2)

式中,Wt为在t时刻消化液中栀子黄色素质量;W0为消化液中栀子黄的起始质量;W总为脂质体中包封的栀子黄质量。

1.3.8 数据处理 每个样品平行测定3次,采用SPSS 21.0软件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显著性,显著性分析的置信区间为95%(P<0.05),并用Microsoft Word、Design-Expert 8.0.6、Origin 8.0及Excel软件进行图表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搅拌温度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 在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5∶1,PBS缓冲液体积30 mL条件下,研究搅拌温度对栀子黄脂质体平均粒径、PDI及EE的影响。

由图1可知,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和PDI的整体趋势随着搅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EE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搅拌温度较低时,无法有效地引发磷脂的相变,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较差,从而使脂质体的EE、PDI和平均粒径较小[14];而当温度过高时,易增大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与流动性,导致其粒径变大以及包封的栀子黄色素泄漏。郑景霞等[14]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脂质体在搅拌温度为45~50℃时可获得最高EE,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因此,选择50℃为制备栀子黄脂质体的最佳搅拌温度。

图1 搅拌温度对栀子黄脂质体制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stirring temperature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2.1.2 质量比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 在搅拌温度50℃,PBS缓冲液体积30 mL条件下,研究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对栀子黄脂质体平均粒径、PDI及EE的影响。由图2可知,随着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的增加,EE和PDI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平均粒径则先减小后趋于平稳。卵磷脂是制备脂质体的主要原料,而胆固醇为脂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影响脂溶性物质与脂质体的融合[21]。当质量比小于5∶1时,无法形成大量的脂质体且磷脂双分子层排列不紧密,增大了脂质体的流动性,导致粒径变大及EE下降;当质量比大于5∶1时,脂质体膜不易形成,从而使脂质体的数量下降。因此,选择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5∶1进行后续优化。

图2 质量比对栀子黄脂质体制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mass ratio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2.1.3 缓冲液体积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 在搅拌温度50℃,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5∶1条件下,研究PBS缓冲液体积对栀子黄脂质体平均粒径、PDI及EE的影响。由图3可知,EE随着缓冲液体积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平稳,而平均粒径和PDI则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可能是因为缓冲液体积的增加会降低脂质体浓度并减少分子聚集,使得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与PDI趋于平稳。此外,适量的缓冲液可促进磷脂双分子层的有效排列,增加脂质体与栀子黄色素的接触,从而提高EE。因此,制备栀子黄脂质体的最佳PBS缓冲液体积为30 mL。

图3 缓冲液体积对栀子黄脂质体制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buffer volume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2.2 响应面试验

2.2.1 模型拟合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2。

表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The Box-Behnken design and results

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多元二项式回归拟合,得到搅拌温度A、质量比B、缓冲液体积C与EE之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

EE=78.82+0.37A+0.74B+0.36C+0.01AB+0.01BC-6.36A2-8.28B2-2.15C2。

由表3可知,二项式回归方程的F值为811.51,且P值<0.000 1,差异极显著;通过对方程进行失拟项检验,得到F值为0.02,其P值为0.995 4>0.05,差异不显著;根据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可知,多元二次方程拟合相关系数高于0.90,故该拟合的回归模型,可用来预测响应值与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A、B、C、A2、B2和C2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其对试验结果影响极显著,且质量比B是影响栀子黄EE的最主要因素。

表3 二项式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2.2.2 响应面分析及反应参数优化 根据回归方程绘制响应值与3个因素的等高线及响应面图(图4~6)。

图4 搅拌温度与质量比交互作用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Fig.4 Response surface and its contour plots for the interactive of stirring temperature and mass ratio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确定回归模型预测的最佳反应参数为:搅拌温度51.5℃,质量比5.2∶1,缓冲液体积32.4 mL,预测EE结果为78.85%。

图5 搅拌温度与缓冲液体积交互作用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Fig.5 Response surface and its contour plots for the interactive of stirring temperature and buffer volume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图6 质量比与缓冲液体积交互作用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Fig.6 Response surface and its contour plots for the interactive of mass ratio and buffer volume on the preparation of gardenia yellow liposome

2.2.3 验证检验 为了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上述最优条件进行3次平行试验,结果见表4。试验组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1%,说明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参数条件准确可靠。

表4 响应面模型验证Table 4 Test of optimum condition of acidolysis reaction

2.3 脂质体形态表征

2.3.1 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 由表5可知,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和空白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平均粒径和PDI差异显著(P<0.05),表明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和粒径大小与栀子黄色素包封和壳聚糖修饰有直接关系。空白脂质体和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均呈负电性,而经壳聚糖修饰后Zeta电位值显著升高且呈正电性。这是由于壳聚糖表面带正电荷,其成功修饰于脂质体表面后改变了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21]。空白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最小,仅为180.53 nm,包封栀子黄色素后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有所增加,而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显著增加至282.17 nm,说明壳聚糖已成功负载于脂质体表面从而使平均粒径增加。而PDI值整体偏小,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较均匀,壳聚糖修饰后会导致粒径分布较不均匀。

表5 脂质体的Zeta电位、平均粒径与PDITable 5 Zeta potential,mean diameter and PDI of liposomes

2.3.2 FT-IR分析 通过FT-IR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如图7所示,壳聚糖在1 650、1 589和1 420 cm-1处的特征峰分别是由于酰胺的伸缩振动、NH2基团中N-H弯曲振动以及-CH2、-CH3对称变形引起的[22]。而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在1 589和1 420 cm-1处的特征峰消失,可能是由于壳聚糖表面的-NH3+与脂质体表面的负电荷发生静电作用引起的[23]。栀子黄色素在1 201 cm-1处的特征峰由-OH和C=C振动引起,经脂质体包封后其特征峰消失,这可能是由于脂质体与栀子黄色素之间H键、C=C双键、范德华力及疏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导致栀子黄色素中部分特征峰强度减弱或消失[2]。

从卵磷脂、空白脂质体和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的FT-IR谱图可知(图7),2 925和2 855 cm-1处均有2个明显的特征峰且未发生偏移,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疏水性基团-CH2的振动引起。而经壳聚糖修饰后,这2处的特征峰强度有所减弱,可能的原因是壳聚糖与脂质体间的静电作用导致脂质体内部结构发生轻微改变,同时该结果表明已成功通过壳聚糖修饰脂质体表面。

图7 不同样品的红外光谱图Fig.7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various samples

2.3.3 TEM分析 空白脂质体、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和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的TEM结果如图8所示。3种脂质体都呈现球形微粒分布,且粒径依次增大,该结果与2.3.1中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分析结果相一致。由图8-A可知,空白脂质体呈现明显的中空结构,具有黑色圆形外壳。包封栀子黄色素后(图8-B),其内腔被填满,栀子黄色素分布于脂质体的内侧,并与壁材紧密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脂质体结构。此外,由图8-C可知,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外层存在明显的包裹结构,说明壳聚糖成功修饰于脂质体表面并形成保护层。在壳聚糖修饰过程中,脂质体粒径有较明显增大,但其分布较均匀稳定、分散性良好且无明显聚集产生,能有效增强栀子黄色素的生物利用率和体内消化吸收利用效果。

图8 空白脂质体(A)、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B)和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C)的透射电镜图Fig.8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empty liposomes (A),unmodified gardenid yellow liposomes (B),and chitosan modified gardenid yellow liposomes (C)

2.4 脂质体稳定性分析

2.4.1 光稳定性分析 由图9可知,空白脂质体照射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13.01和-11.40 mV,平均粒径分别为195.24和144.17 nm;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照射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5.15和-6.93 mV,平均粒径分别为210.35和179.54 nm;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照射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18.62和17.06 mV,平均粒径分别为278.66和265.24 nm。经紫外照射后,空白脂质体和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和平均粒径均呈上升趋势,而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和平均粒径则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脂质体在中性环境中呈负电性,因此在照射前后其Zeta电位值均为负值。该结果表明紫外照射可破坏脂质体的整体结构,而壳聚糖修饰可有效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图9 紫外照射前后脂质体Zeta电位(A)与平均粒径(B)的变化Fig.9 Changes of Zeta potential (A)and mean particle size (B)of liposomes before and after UV irradiation

2.4.2 热稳定性分析 由图10可知,空白脂质体加热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10.25和-11.78 mV,平均粒径分别为197.62和166.31 nm;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加热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5.01和-5.93 mV,平均粒径分别为200.18和175.45 nm;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加热前后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15.45和17.48 mV,平均粒径分别为270.02和264.76 nm。经加热处理后3种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和平均粒径均有变化,说明热处理对脂质体稳定性有较明显的影响。与紫外照射前后Zeta电位值和平均粒径的变化趋势类似,空白脂质体和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带负电,而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的Zeta电位值则带正电,该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此外,3种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均有所减少,表明加热可降低脂质体的结构稳定性。

图10 加热前后脂质体Zeta电位(A)与平均粒径(B)的变化Fig.10 Changes of Zeta potential (A)and mean particle size (B)of liposomes before and after heating

2.5 体外模拟消化分析

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和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中栀子黄色素体外释放结果如图11所示。在模拟胃液中(前60 min),未修饰桅子黄脂质体和壳聚糖修饰桅子黄脂质体中栀子黄释放率分别为39.10%和28.15%,在后续的模拟肠液中,其释放率明显增加,且在整个模拟消化过程中,壳聚糖修饰脂质体中栀子黄的释放率明显低于未修饰脂质体。这是由于壳聚糖对脂质体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减少脂质体与模拟消化液中各种酶的接触,从而降低栀子黄色素的释放率[24]。而胃液中主要含有胃蛋白酶,其对脂质的消化作用弱,故栀子黄脂质体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明显高于其在模拟胃液中。该结果表明壳聚糖修饰可有效提高栀子黄脂质体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图11 栀子黄色素在模拟消化液中的释放率Fig.11 Release rate of gardenia yellow pigment in simulated digestive juice

3 讨论

为了解决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低且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稳定性差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脂质体、微胶囊包埋及纳米乳液制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3种色素稳态化技术。其中,微胶囊制备所需设备复杂、生产成本高,而纳米乳液制备较多使用非食品级的溶液。因此,脂质体多用于食品级色素的包封[25-26]。脂质体可有效提高色素的稳定性与生物利用率。栀子黄属于水溶性类胡萝卜素。目前,对于水溶性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制备的研究报道较少。陈琼玲等[27]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和缓冲液体积均对脂质体的制备有影响。朱帅等[28]报道蛋黄卵磷脂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种类差异对脂质体性质有较大的影响。Trucillo等[29]采用超临界CO2法成功制备了卵磷脂/胆固醇脂质体用于包封茶叶碱,结果表明,脂质体中添加适量胆固醇可以有效减缓茶叶碱的释放率。因此,适合的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是制备栀子黄脂质体的关键。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搅拌温度、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和PBS缓冲液体积与栀子黄脂质体EE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脂质体EE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是影响脂质体EE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采用脂质体制备技术提高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脂质体本身仍存在黏附力差、易水解,在加热、强光及胃肠消化环境下稳定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类胡萝卜素脂质体作为功能性成分及营养物质在食品与药品领域的应用[9]。刘玮琳等[6]研究发现脂质体经壳聚糖修饰后其稳定性有明显提高。刘欣等[30]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修饰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复合脂质体,并通过分析证明了修饰后脂质体的稳定性增强。本研究采用壳聚糖对栀子黄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并分析其在紫外照射、加热及体外模拟消化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未修饰脂质体。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说明壳聚糖修饰可有效增强栀子黄脂质体稳定性。该技术首次应用于水溶性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可为后续其他水溶性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栀子黄脂质体制备的反应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搅拌温度51.5℃,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5.2∶1,缓冲液体积32.4 mL,所得栀子黄脂质体EE为78.36%。通过平均粒径与Zeta电位值、FT-IR及TEM等分析可知,已成功制备栀子黄脂质体与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经紫外照射与加热处理后,3种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与Zeta值均有所减少,说明脂质体稳定性降低;经体外模拟消化处理后,壳聚糖修饰脂质体中栀子黄的释放率明显低于未修饰脂质体,且在模拟肠液中栀子黄的释放率更高。该结果表明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强于未修饰脂质体。后续试验将深入研究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的生物活性功能,以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黄色素卵磷脂脂质体
金莲花黄色素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栀子黄色素提取及其抗氧化等性能研究*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黄顶菊黄色素稳定性研究
高三尖杉酯碱类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脂质体研究进展及制备方法
卵磷脂的概述及在食品药品中的应用
光化学反应—串联质谱法鉴定细胞中不饱和卵磷脂双键的位置
大豆卵磷脂:吃错=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