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IS改进超重与失重实验

2022-01-05 06:01
物理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钩码电子秤拉力

裴 超

(山东省邹城市孟子湖中学,山东 邹城 273500)

1 传统实验分析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超重和失重”中提出:“在一个台秤上放置一个木箱,箱内顶部悬挂一根弹簧,弹簧下系一重物。让重物上下震动,引导学生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情况。”但实验中发现台秤示数变化并不明显,且指针晃动过快不利于观察。教材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提出:“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虽然实验效果显著,但此种类型力传感器价格昂贵,许多学校不具备此条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DIS可以改进超重与失重的实验。

2 基于DIS的实验改进方案

2.1 方案一

2.1.1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电子秤由托盘A、力传感器B、底座C组成;如图2所示,超重、失重现象演示仪由电子秤、塑料瓶D、弹簧E以及钩码F组成。

图1

图2

2.1.2 实验过程

(1) 将力传感器改装成电子秤,受压力作用时显示为负值,受拉力作用时显示为正值;

(2) 按图2进行仪器组装,将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3) 下拉钩码后,由静止释放得到图3所示的力与时间关系图像;

图3

(4)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图像分析得出超重、失重现象的定义。

2.1.3 实验分析

分析图3中物体的运动可知:0~1s钩码静止,物体实重为0.4N;1~1.7s下拉钩码时传感器所受压力变大,由静止释放钩码,随着钩码的上下振动,力出现了忽大忽小的情况;1.7~1.8s钩码由静止加速上升,电子秤所受压力大于物体实重;1.8~1.9s钩码减速上升,电子秤所受压力小于物体实重;1.9~2s钩码由静止加速下降,电子秤所受压力小于物体实重;2~2.1s钩码减速下降,电子秤所受压力大于物体实重。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失重与重力关系,可以得到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定义,利用运动过程中对加速度方向的判断,可以得到加速度与超重、失重现象的关系。

2.2 方案二

2.2.1 实验装置

如图4所示,该实验装置由力传感器A、弹簧B、钩码C以及铁架台组成。

图4

2.2.2 实验过程

(1)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铁架台上;

(2) 按图4进行仪器组装,将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3) 下拉钩码后,由静止释放得到图5的力与时间关系图像;

图5

(4)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图像分析得出超重、失重现象的定义。

2.2.3 实验分析

经受力分析可知:传感器所受拉力与钩码所受拉力大小相同,可用传感器间接测出钩码所受力的变化。分析图5以及物体的运动:0~2.5s钩码静止,物体实重约为0.99N;2.5~4s下拉钩码时,传感器所受压力变大,由静止释放钩码,随着钩码的上下振动,力出现忽大忽小的情况;5.4~5.9s钩码由静止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上,钩码所受拉力大于物体实重,出现超重现象;5.9~6.4s钩码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下,钩码所受拉力小于物体实重,出现失重现象;6.4~6.9s钩码由静止加速下降,钩码所受拉力小于物体实重;6.9~7.5s钩码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上,钩码所受拉力大于物体实重,出现超重现象。

2.3 方案三

2.3.1 实验装置

如图6所示,该实验装置由力传感器A、棉线B、手机C、定滑轮D以及铁架台组成。

图6

2.3.2 实验过程

(1) 在手机中打开“手机物理工坊”软件,让手机做自由落体运动后用手接住,得到图7所示的加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

图7

(2) 利用棉线通过上方两个定滑轮将力传感器与左侧铁环相连;

(3) 按图6进行仪器组装,将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4) 下拉铁环使手机向上运动至静止,随后让手机向下运动至静止,分别得到图8所示手机运动的加速度与时间图像,图9为手机所受力与时间图像;

图8

图9

(5) 结合图像分析得出超重、失重现象与加速度的关系,验证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结果。

2.3.3 实验分析

通过步骤(1),手机做向下的加速与向下的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先向下后向上,通过对图7的分析可知,该软件规定加速度向上为正值,向下为负值。从图像中可以发现图8与图9吻合度较高,实验结果准确性高。通过对图8的分析,手机在运动中分别出现了超重、失重、失重及超重现象,通过对图9的分析,手机在相同时间段内加速度的方向分别为向上、向下、向下及向上。在对相同时间内手机所出现的超重、失重现象及加速度方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加速度与超重、失重的关系。

3 结语

分析教材中实验的不足,在探究实验中利用DIS直观呈现力的变化,结合物体运动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得到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以及超重、失重与加速度的关系。在验证实验中,利用手机软件与DIS完成对加速度与超重、失重关系的验证,此过程也可以结合牛顿运动定律进行理论分析,增强可信度。无论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都充分突出了DIS的实时性、可视性、开放性强的特点。

猜你喜欢
钩码电子秤拉力
电子秤
例谈极值法的应用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关于电子秤的设计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改进反思
基于STM32的高精度电子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