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洋与极地合作结硕果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俄合作纪实

2022-01-06 05:24邹建军揭晓蒙郑惠泽石学法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极地科考中俄

文/邹建军 揭晓蒙 郑惠泽 石学法

今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收官之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下文简称海洋一所)对俄海洋合作历经二十余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在原国家海洋局、自然资源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下文简称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全俄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下文简称全俄海洋地矿所)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合作研究区域由最初的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白令海,不断扩展到北极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落地不断添砖加瓦。经中俄两国政府批准,双方于2017年9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了由海洋一所和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同运行管理的FIO—POI(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体现了双方的高度互信,也为巩固、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合作期间,两国科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合作实施了多项科研项目,这不仅为我国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并专门从事“冰上丝绸之路”调查和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也为赓续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务实合作奠定了人才基础。期间,原国家海洋局、自然资源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俄罗斯科学院的领导高度重视双方在海洋领域合作,多次出席双方举办的重要活动,为双方的合作不断提供指导和帮助。

合作背景

中俄双方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合作是在两国政府关系日益改善和互信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开展的。自1996年中俄两国确定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高层会晤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方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成为构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2017年7月4日,中俄联合发表《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强调要加强双方北极地区的合作,声明表示:“支持双方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北极航道开发利用、联合科学考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极地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将北极合作正式纳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中。同年,我国政府公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将“北极航道”明确为“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2018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表首份《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强调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倡导北极圈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2019年6月5日,在中国和俄罗斯《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及“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支持继续开展极地科研合作,推动实施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和北极联合研究项目。”

过去十几年,海洋一所在国家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和全俄海洋地矿所分别在海洋与极地联合科考和大洋资源合作调查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研究,建立了互信合作机制,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今后中俄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洋与极地联合科考

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双方已经建立了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是俄罗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所。该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室和古海洋学实验室实力雄厚,在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过程和资源综合研究以及IMAGES、KOMEX等国际科考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中俄双方重点聚焦“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核心海区,在合作研究、联合调查航次、人员互访、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事迹已经被中俄两国媒体广泛报道,吸引了两国民众的关注。

合作研究项目。2001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领导和科学家访问了海洋一所,签署了“中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合作研究备忘录”。中俄双方共同提出的“晚更新世以来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东海的古环境与生产力变化研究”于2003年被“中俄海洋领域合作第一次联合工作组会议”确认为首批启动的合作项目,2005年、2007年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连续支持了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计划。2016年,中俄双方又分别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共同资助,开展了亚北极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沉积特征与古海洋学联合研究。基于这些合作研究项目,双方在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边缘海和北极陆架沉积与环境演化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已经合作发表30余篇SCI论文。

2010年首次中俄联合科考航次科考队员合影

组织联合科考航次。2006年12月,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研究协议。双方于2010年至2020年间,利用俄罗斯科考船,在俄罗斯管辖的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白令海、西北太平洋邻近海域和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海开展了8个多学科综合科考航次,中方共有110余人次科学家参加。2016年8月—9月,首次中俄东西伯利亚海联合科考顺利完成,开启了中俄海洋与极地合作的新阶段。2018年9—10月和2020年9月—11月,第2次和第3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也顺利实施。2019年和2020年实施的联合航次分别被列为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和中俄科技创新年的重要活动。在上述航次执行期间,来自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如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南海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的科学家也参加了上述科考活动。

联合举办科学研讨会。由海洋一所和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的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分别于2009年、2012年和2017年召开了3届,为中俄两国科学家在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北冰洋西伯利亚边缘海等海域开展深入的合作考察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合作平台建设。基于过去双方十几年的务实合作,在两国政府部门的批准下,双方于2017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了FIO-POI(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中俄海洋领域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展两国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合作研究,使其成为中俄海洋与极地领域深入合作交流的平台,协调组织中俄双方在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北极地区等地区和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务实合作。该中心现任主任为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共同主任为太平洋海洋研究所Sergey Gorbarenko教授,他们两人也分别是中俄合作海洋与极地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人员交流。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协作关系,交流互访合作研究实现了常态化。截至2020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先后有10多个团组共计60余人次来海洋一所交流合作,其中有6次共22人次在华开展了为期1至2个月的短期合作研究。海洋一所也先后派出10余个团组共计50余人次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合作交流。

大洋资源合作调查

在大洋资源合作调查方面,主要与全俄海洋地矿所开展合作。该研究所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专门从事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在大洋矿产资源、极地地质和矿产资源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自2006年以来,海洋一所与该所开展了合作研究,在慢速扩张洋脊热液硫化物成矿作用、富钴结壳成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2007—2009年,在科技部资助下,海洋一所与全俄海洋地矿所联合执行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项目“深海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研究”。基于该项目的合作,促使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了热液硫化物,使我国目前成为国际上在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由于本合作项目取得的突出成果,在2009年中俄建交60周年时,经科技部推荐,合作项目俄方首席科学家Sergey I. Andreev院士获得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的中俄友谊合作纪念奖章。近年来双方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联合举办了两届中俄海洋科学与海底资源研讨会。中俄双方围绕热液硫化物、铁锰结核、富钴结壳、近海砂矿等海底矿产成矿作用和地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双方强烈建议继续加强在大洋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北冰洋及喀拉海和巴伦支海联合科考航次。

2020年第三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航次科考队员合影

未来合作愿景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海洋大国,两国之间的海洋与极地合作研究不仅对中俄两国海洋科学和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世界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中俄双方在区域海域学调查、极地合作研究、大洋矿产资源评价、人员互访及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如何构建中俄两国在海洋科学领域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就深化中俄两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合作提出如下设想:

继续实施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航次。联合科考是中俄海洋与极地领域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双方开展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与资源开发利用、北极气候快速变化与碳排放、海冰过程演变与北方海航道环境保障、海底甲烷释放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合作的主要抓手,研究结果将为北极可持续发展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推动升级中俄海洋合作平台。目前中俄两国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国内大量部门和机构都积极参与。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成效,亟需推动FIO-POI(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升级,以有效整合中国和俄罗斯海洋与北极研究的力量,进一步理顺对俄合作机制,夯实已有合作基础,支持双方在科学研究、业务观测、装备研发等多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年轻科学家的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

推动金砖国家组织框架下的务实合作。目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牵头金砖国家“海洋与极地科学”专题领域工作组,负责开展有关国际合作工作。在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和政府支持下,中方与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开展大量合作,在中俄海洋与极地联合科考航次、海洋与气候研究、极地工程、极地技术装备等领域深入合作,未来还将继续加强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海洋与极地科学领域合作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有关数据和样品共享机制,积极参与在联合国海洋十年背景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协作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有关工作。

推动中俄北极联合观测站建设。北极快速气候变化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作为近北极国家,我国拥有科学研究、航行自由、北极资源利用开发等多项权利。探索与俄罗斯联合开展建设和中俄北极观测站可为我们研究认识和预测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猜你喜欢
极地科考中俄
可怕的极地雪融
恐龙跑得快吗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极地之星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