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多方效应 打造创新之都

2022-01-06 05:24李欣怡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籍成都人才

文/李欣怡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自古以来,成都的如梦似画的锦绣美景、熙来攘往的热闹繁荣就被人津津乐道。

如今走在成都街头,很难不感受到喷薄而出的澎湃创新动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在连接成片的产业园中,一项项科创成果应运而生。在10月初财新智库和BBD(数联铭品)联合发布的《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中,成都位列2021年9月数据综合成本指数调整后的新经济总量城市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北京。

如何培植创新力量?面对这一普遍的发展难题,成都市从企业、人才和产业集群三个方向入手,通过搭建融资平台、引入海外人才和外籍专家、利用规模效应赋能产业等方式,加速聚集创新资源,激活发展动能。

搭建“科创通”平台 打造企业孵化全产业链

近年来,成都全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截至目前,成都新经济企业总量已突破45万家,不断发展壮大,这支企业队伍已经成为成都发展的“突击队”。

初创阶段,资金匮乏,没有足够成本投入研发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风险之一。为解决融资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主导下,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了“科创通”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专利研发、技术孵化等多项服务。

据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曾蓉介绍,“科创通”采用“线上平台+品牌活动+孵化载体”服务模式,以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金融为特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平台的核心定位,就是用科创属性匹配金融服务及创新要素。”曾蓉说。

在投入远高于回报的创始阶段,如何发掘优秀科技企业?曾蓉表示,在重构了成都市科技局项目申报系统全流程的基础上,“科创通”平台具备更强的智能交互功能。企业凭借科研计划和相应的生产成果,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分门别类、更有针对性的资金申请。经过多年的发展,集聚了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

发掘优秀企业后,如何撬动更大资金投入?“科创通”利用前期依托,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创新,探索“拨”改“贷、投、贴”模式,设立“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等多种多样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对于缺少传统抵押贷款资质的企业,“科创通”平台也支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和人才进行贷款。仅半年,“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实现累计放款10.88亿元。

同时,“科创通”平台进一步强化同市场机构的合作。截至目前,“科创通”平台累计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132亿元“科创贷”信用贷款,投资天使项目162个,金额18.56亿元,扶持效果显著。

对于技术仍不成熟的企业,平台也提供技术孵化平台。通过常态化开展的线上“国际双城链”“校企双进”云对接,线下“菁蓉汇”“创享会”等品牌活动,平台汇集双创、金融、企服、孵化等要素,对接科技型企业需求,促进“知本”与“资本”有效对接。

如今,“科创通”平台已汇聚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35家、孵化载体261家、科技服务产品2635款。曾蓉介绍,在“十四五”期间,平台将进一步利用科创属性大数据画像,实现“双创”服务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

解决后顾之忧 形成外籍人才“虹吸效应”

实行扩大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成都坚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长期以来积极引进外国人才,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当前,在成都的外国领事机构有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了104个,世界500强企业305家,全面开放的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如何提升软环境?从2016年开始,成都开始实施外国人“家在成都”工程,为外国人才来成都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外国人才在成都待得住、留得下。

一方面,成都市对外国人才服务进行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具体来说,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窗式”办理服务工作流程,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行政审批事项无纸化办理。为应对疫情防控的需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实行全程网上经办和不见面核验。同时,推进“一窗式”办理的升级版,实现高端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接件、一窗取证,申请人只跑一次。

为广纳贤才,成都率先扩大了外籍人才的范围。在外籍人才资格条件认定方面,结合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破国家现有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适度降低了对部分人才类别的认定标准,包括投资地域突破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限制,扩大到全市范围;国家机关邀(聘)请的高级顾问突破了省(部)级限制,扩展到市级;高校聘用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以及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学术、科研骨干突破了重点高等院校的限制,扩大到市普通高等院校等。

“外国专家书屋”是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专门服务外国专家的文化项目,此项目是开展科技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外国专家了解中国、交流思想、碰撞智慧、联络感情的空间,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窗口。目前,成都已累计落地5家。书屋的图书资料全面免费向国际人才开放,外国专家、有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凭有效身份证件(卡)均可免费借阅图书。

同时,成都市也依托市内高校,加强外籍专家人才引入。“成都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引智工作。近年来,外国专家项目成效显著。”成都大学副校长唐毅谦介绍,学校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城市等方面,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目前,学校年均引进各类外国专家100人左右,与海外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此次,成都大学入选了“2021年度成都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接下来,学校还将积极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中,营造多元、友好的引智环境。

帕特里克·莱齐纳是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外籍专家,负责教授音乐课程。来成都11年后,成都对他已经越来越像家了。“过去,对于外籍的专业人才,有吸引力的城市普遍是北京和上海。如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成都工作。”他表示,成都大学对外籍专业人才提供许多软件和硬件的支持。

布局产业园 形成集群效应

8月5日,在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的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研究人员头戴脑电放大器,坐在一台显示器前,人未动,旁边的机器人却随着“指令”做出一系列动作。

这是由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研发的脑器交互控制系统,利用脑器交互技术,建立起脑、器官(人眼)和机器三者之间信息同步通路。院长尧德中表示,这套设备可用于残障人士的临床康复和辅助治疗,预计未来2—3年可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医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布局

三医创新中心位于成都医学城B区,由成都连康投资有限公司开发运营,占地规模189亩,载体面积35万平方米。项目以“医”为核心,总投资额25亿元,聚集医学研究、分子影像、大数据、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等方向产业企业,预计入驻企业将达到200—300家。

依托产业园的集群效应,创新中心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加快产业集聚,增强增粗产业链条,以生生不息的“链式效应”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深度融合,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强劲动力,夯实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底盘。

为发挥平台集群作用,创新中心构建了由创业苗圃、产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特色医疗区组成的生物医学产业生态链园区,吸引生物医学相关联企业入驻,为企业提供政务、融资、人才、行业信息、技术和医学实验室等六大平台服务。

成立于重庆的威斯腾生物是一家集生物创新药研发、IVD分子诊断试剂盒开发于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掌握了多项企业核心竞争技术,以纳米抗体筛药、EV71-VP1手足口病多肽疫苗为代表进行创新药研发。该企业同样与三医创新中心开展合作,充分结合了三医创新中心在载体支撑、项目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企业孵化器建设的优势,将以联合孵化、成果转化以及共建公共研发检测平台的模式,从资源、资金和技术层面形成有效互补、实现协同效应。

三医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三医创新中心将聚焦精准医学,集聚精准医学关键技术与产品的企业、围绕精准医学应用的新型健康服务企业、对精准医学进行再开发的健康大数据企业。项目聚集组学研究(第一代基因测序)、分子影像(分子诊断)、大数据(生物电子、医学影像)、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精准治疗(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二期将以二代基因检测、基因组学试剂盒及三代测序仪开发、细胞治疗、靶向治疗药物,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医疗美容等细胞治疗专科为主,从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中寻求市场机会。

当前,成都正在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就业、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创新之都、活力之城。

猜你喜欢
外籍成都人才
人才云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成都生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毛遂自荐
在成都